首頁 > 藝術

雅昌專欄 | 王林:批評何以獨立?

由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發表于 藝術2022-11-29

簡介你批評體制、批評社會,還批評藝術家和藝術市場,怎麼可能讓你“先富裕起來”

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要靠批評文字或展覽策劃養活自己,恐怕不會過得很好。幸好中國批評家大多是業餘的,一份工資在手,也窮不到哪裡去。本來,寫文章拿稿酬,做展覽取勞務費,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只是中國稿費標準太低,展覽缺乏正常機制,於是君子愛財而取之無路,讓一幫批評家頗感不平。

雅昌專欄 | 王林:批評何以獨立?

▲奧利瓦

其實,批評本來就是一樁窮困的職業,奧利瓦怎麼也比不上比爾·蓋茨。你批評體制、批評社會,還批評藝術家和藝術市場,怎麼可能讓你“先富裕起來”?有些道理是很清楚的,批評儘管對藝術家的成功多少有些用處,但和成功的藝術家無關,大可不必去作什麼比較。

批評的幸福在於對人類的感性活動進行理性思考,在精神上是很健全的。我想一個批評家的大腦,其連線左右半球的拼膚體可能相當發達,據說這也是人腦進化的標誌。在一個以消費為追求的時代,思考是一種幸福,它只有聰愚深淺之辮而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所以對批評家而言,重要的是批評話語而不是生存方式。你可以去教書、去打工,可以去做生意,關健是你的言說能否獨立。

批評何以獨立?

首先是不依附於藝術家。藝術家在感性領域工作,有時以為自己就足創造世界的上帝。但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都是區域性的、片面的,最好的藝術家也只是歷史的一個點。藝術家容易以感覺的完整性來抵制分析性。但藝術不是感覺而是“深刻的感覺”,而批評正是使藝術從創作到歷史保持其深刻性的力量。批評不是藝術的敵人,也不是藝術的僕人,兩者關係如同鐵軌,相互關連,永不相交,共同構成歷史的方向性。

雅昌專欄 | 王林:批評何以獨立?

▲奧利瓦近影(拍攝:Matto basile)

其二是不依附於體制。藝術運轉需要正常的社會體制,為此中國批評家做了很多工作。中國藝術家透過國際展覽機構取得的成功和中國利用種種展覽體制策劃的活動,使有些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藝術是體制運轉出來的。其實不然,中國藝術之所以有今天,恰恰是挑戰體制的結果。藝術首先是野生的,其野生狀態具有自發性和自在性。批評的任務一是發現,二是推動,三是保護。“發現”具有問題意識和創作智慧的藝術作品,透過批評闡釋進行傳播;“推動”體現中國人生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藝術傾向,策劃組織展覽予以呈現;“保護”有方向感和可能性但尚未成功的藝術家,助其生長而使之不至於在慣性意識形態中自生自滅。批評進入體制不等於依附體制。精神的原發性註定了藝術不可能被一網打盡,不管這種體制是商業的、技術的,還是學院的、官僚的。中國美術界太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機會主義,太少獨立不侍、直言不諱的批評人格。

其三是不依附於自己。批評是一項面對歷史的學術事業。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也。個人見解除了證明批評的獨立性之外,並不能證明更多的東西。而獨立性來自於美術歷史的知識根據,來自於當代文化的思維智慧,來自於批評方法的理論證明。此三者對批評家來說,不是自明的、任意的,而是連貫的、可論證的。批評不同於欣賞,興趣無須理由,好惡即是依據。批評是一種需要知識根據的言說,根據的合理性使批評話語成為可檢驗的物件,也成為再批評的物件。

因此批評是被批評反省的一種討論。藝術作品是可以被解釋的,這是批評存在的理由;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藝術作品又是不能完全被解釋的,所以批評需要不斷追問—追問藝術定論、藝術習慣、藝術體制和藝術歷史。追問作為批評的天性,使批評成為一個質疑物件也質疑自身的過程。正是由於不斷的追問和永遠的質疑,批評家擺脫了自戀、自明和自以為是的古典知識分子心態,成為一個具體的、真實的,在文化現實中尋找方向的可能的人。

(注:文章首發於《美術觀察》2003年第8期,後被錄入《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庫·王林自選集》)

雅昌專欄 | 王林:批評何以獨立?

Tags:批評藝術藝術家批評家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