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由 小穎寶寶 發表于 藝術2021-12-14

簡介唐宋仕女畫的風格,是“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並不弱,明朝中期的杜堇,包括唐寅年輕時候畫的《四美圖》,都還美得健康

仕女圖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風格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重大的變化,從健朗的畫風直轉急下變為柔弱。在唐寅的身上見證了一種美學消失,同時也預示了另一種新美學的開始。我想從他最美的一幅畫說起,看看作為畫家的唐寅,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畫得又好又美的“高階臉”長什麼樣?

幾年前,在故宮武英殿,我意外見到了唐寅的《四美圖》,正湊近細看,來了兩個廣東靚仔,被畫驚到了,張大眼睛叫起來:好靚啊!廣東話的“靚”,是漂亮的意思。是啊,真美啊!這麼美的美人圖真是少見。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如果你看過一些明清仕女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美人畫,可能會發現,那些美人幾乎都畫得不美。清代的畫家改琦是畫仕女的高手,曾經給《紅樓夢》畫過50幅插圖傳世,他的線條很靈,他筆下的女人算是美的,但是個個都像林黛玉,弱不禁風,可惜了他的靈氣。數來數去,只有唐伯虎例外,畫得又好又美。

《四美圖》是俗名,正經叫《王蜀宮妓圖》,當年藏在民國公子張伯駒手中,後來捐給了故宮。在張伯駒給故宮的寶物裡《王蜀宮妓圖》不是最貴重的,不過這幅仕女圖是唐寅最好,可能也是整個明朝最好的仕女圖。

所謂四美圖,其實應該叫二美圖,因為我們只看到兩張臉。畫中的四個女子,兩個面對我們,兩個背對我們,對著我們的兩張好看的臉應該是妃子,另外那兩個背影是兩個宮女。《王蜀宮妓圖》畫的是五代時期的一個典故,前蜀國的後主王衍遊青城山,夜裡,妃子和宮女穿上女道士的衣冠,化醉酒妝容,飲酒作樂,玩得很瘋。唐寅畫得非常好,好到可以和宋畫比一比。

唐寅之前有個杜堇(jǐn)也會畫仕女。他是明朝中期的畫家,比唐寅年長,現在還留有一幅《仕女圖》長卷,畫得非常生動,構圖也很精彩。長卷好比現在的電影,鏡頭時而平緩移動,時而藏於石後,忽然從樹上俯視下來,把視角變換用得淋漓盡致,現在看,都還是新穎的。這樣的構圖,絕對是美術史不應遺忘的絕妙案例。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唐寅的仕女,恐怕受過杜堇的影響,要論生動輕鬆、變化多端,他倒還不如杜堇,不過你仔細看,杜堇的《仕女圖》沒有一張臉畫到唐寅《四美圖》那樣的高度,就是沒有那種攝人心魂的美。所以當時有評語說,唐寅的仕女在宋末畫家錢選之下,而在杜堇之上。唐伯虎的仕女已經這麼美了,比他更高階的美又是怎樣的呢?語言無法傳遞氣質,我只好請大家自己去看宋末錢選的畫了。

大家現在如果要看這幅《四美圖》,一定要注意看的是原作還是臨摹,臨本和原作有天上地下的差別,表面很像,但就是不動人,更談不上攝人心魂。如果你看了《四美圖》無動於衷,一定就是見到了臨本,不是原作。自古以來,臨摹是保留古畫的一種辦法,當年故宮臨摹了不少古畫,目前有一幅《四美圖》的臨本流傳很廣,不知道是不是出自故宮。

被誤傳的西方人物畫法——“三白”法

現在我們仔細來看看這幅《四美圖》。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仕女圖,可能會以為這美人的臉上似乎沾了麵粉。

其實這是古代人物畫一種臉的畫法,叫做“三白”,就是把額頭、鼻樑、下巴三處染白,看上去又醒目又有立體感。其實並不止三白,應該是五白,因為臉頰和上眼皮也用白粉微微提亮。這種畫法,是南北朝時期從西域傳來的,可能是東方畫師對西方人物畫法的誤讀。因為沒有完全理解明暗法的原理,變成了程式化的“三白”。不過,“三白”法雖然是誤讀,卻發展出一種新的美,既不同於西方,又很適合中國原有的線描畫法。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敦煌的北朝壁畫中,有許多用“三白”法畫的臉,最初在北魏時期,主要是“二白”,就是塗鼻子和上眼皮,不塗額頭,但是眉心點一白點,下巴也點一小白點。敦煌254石窟的壁畫《降魔服妖》中,釋迦牟尼的臉就是當時的典型的畫法。到了西魏和北周時期,才形成了成熟的“三白”模式。三白畫法可能影響了當時女子的化妝,後來古代戲劇的臉妝,比如京劇的臉譜,多少和“三白”有點關係。

六朝後期以來,仕女畫就再也離不開“三白”法了,唐宋時期的的重要作品《搗練圖》、《韓熙載夜宴圖》,都是用這種畫法。

風格變化:從健朗的《四美圖》到柔弱的《秋風紈扇圖》

說完唐寅的繪畫技法,我們再來講講他的繪畫風格。

唐宋仕女畫的風格,是“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並不弱,明朝中期的杜堇,包括唐寅年輕時候畫的《四美圖》,都還美得健康。到了唐寅晚年,他的名作,就是上一集我們講過的《秋風紈扇圖》,畫境淒涼、蕭瑟、寂寞,人物弱不禁風,也談不上美,這幅水墨仕女,剛好和彩色的《四美圖》形成對比。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四美圖》這種風華正茂,這種攝人心魄的美,在唐寅之後消失了?而且更神秘的是,彷彿有一種美術史和個人命運的重疊,唐宋“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仕女畫風格,到唐寅就終結了。換句話說,在唐寅身上,見證了一種美學的消失。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古代人物畫的面部樣式,叫“開臉”,臉形和五官都具有一定的樣式化。朝代不同,人物畫的開臉也有些不同。《四美圖》的美人開臉衣紋和線條的韻味,都非常像南宋《雜劇打花鼓》和《韓熙載夜宴圖》,屬於唐宋仕女畫的大傳統。

當然,這個體系在兩宋元明各個時期,面貌都有所不同,但是明朝前期、中期、後期,都很不一樣的,杜堇就是明朝中期的代表。唐寅受杜堇影響,又能上接到宋人,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在整個仕女畫的歷史中,唐寅是一種美學的結束,也是另一種美學的開始。論畫法,《四美圖》是工筆,精緻細密,《秋風紈扇圖》是寫意,逸筆草草,抒發意趣,但它們都屬於宋畫體系。唐宋仕女畫風格和健朗婀娜之美,止於唐寅《四美圖》,而《秋風紈扇圖》預示了晚明清代的柔弱無骨,後來的仕女畫,怎麼說呢,是一種纏足的美。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仕女柔弱之風出現的時間,往早說,始於明代中期的吳偉,往晚說,始於明代後期的仇英。不過,吳偉的仕女圖雖然線條細,卻有一種市井女子的潑辣,不像唐寅《秋風紈扇圖》那麼文弱。

仇英也學宋人,按說應該是健康的,然而時代風氣急轉而下,他並不能例外,而且連他自己也成為這時代潮流中最大的風潮。你看他的《漢宮春曉圖》,多麼細媚,清秀得不像話。清朝仕女畫風格雖然變了,在精神上卻延續了仇英時期形成的美學。

佳人與團扇何以遣懷?

轉回來,我們再說《秋風紈扇圖》。我認為這幅畫應該叫做《秋夜紈扇圖》才對,景色淡而朦朧,像在月亮下,也像在是陰天。雖然畫裡沒出現月亮,詩也沒明說是什麼時間,但我認為他畫的是秋天的月夜,因為唐伯虎喜歡畫月夜,他畫過不少月下的漁夫圖。

而且你看,《秋風紈扇圖》的畫法不常見,湖石像影子,暗處朦朧,明處微亮,像月光照著的樣子。畫中人若有若無,像影子。眉眼淡,頭髮輪廓朦朧,這不是秋月下的景象是什麼呢?人朦朧,地面也朦朧,漸漸隱沒在空白中。在中國古代繪畫的語境裡,黑白是可以互換的,在這幅畫裡,空白可能就是黑夜。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所謂的紈扇,就是團扇,圓形有柄的那種。古代畫仕女都拿團扇,你看宋代的扇面上畫山水花鳥,都是團扇,沒有摺扇。一直到清代,宮廷畫裡的妃子都還是拿團扇。摺扇原產日本,很晚才進入中國,因為是紙的,適合畫山水和書法,後來成了明清文人士大夫的玩物。

佳人與團扇,是《秋風紈扇圖》裡的兩個意象,唐寅在題畫詩裡都提到了:

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

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在說:算了,走吧。

以芳草美人自比,大概是從戰國的屈原開始的,命運不公,周遭嫉妒,世態炎涼,而君子就像佳人與幽蘭,矜持自守,不同流合汙。這樣的隱喻你一定不陌生,比如漢代詩人李延年的名句“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還有唐代杜甫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說完佳人,再看紈扇。漢代有位女子叫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知書達理,兩人曾經很好,後來趙飛燕來了,班婕妤受到冷落。清代納蘭性德那句著名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故秋風悲畫扇”,寫的就是班婕妤,意思是如果一切都像當初,沒有後來,該多好啊。

唐伯虎和仕女圖:從健朗到柔弱畫風的轉折點

可惜後來來了,班婕妤不屑於和趙飛燕姐妹爭寵,寫了一首《怨歌行》,詩中說:“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篋(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絕。”意思是班婕妤收了扇子,人自動退場,而且非常堅決,但還是能感到她的不甘心和恨意。從此紈扇成了古代詩歌的一個主題,隱喻急流勇退。

總結

晚年的唐寅,對這個世界,雖然心有不甘,但也算了,所以有了題畫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一句。當年唐寅以畫筆遣懷的時候,一定想不到後人如我,會把這幅《秋風紈扇圖》當做宋代美學的休止符。

關於唐寅,就講到這裡了。他的《王蜀宮妓圖》是明代仕女圖第一,但並非歷史第一。如果再往下談美人畫,就真要向上追溯了。

Tags:唐寅四美圖仕女畫秋風紈扇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