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留頭不留髮什麼意思,為什麼滿清治下的道士們卻沒有剃髮扎發呢呢?

由 把酒祝東風的南郭 發表于 藝術2021-05-12

簡介滿清入關打下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後,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釋出了許多嚴苛的法令,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剃髮令”,推行起來號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命統治之下的漢族百姓,全部改剃滿族“金錢鼠尾”髮型

留頭不留髮什麼意思

滿清入關打下南京、蘇州、杭州等地後,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釋出了許多嚴苛的法令,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剃髮令”,推行起來號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命統治之下的漢族百姓,全部改剃滿族“金錢鼠尾”髮型。

這道命令一下,立刻激起了江南漢人的反抗。

漢人向來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根本忍受不了滿清異族的剃髮令,各地紛紛起義,引來了滿清的血腥鎮壓。

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滿清治下的道士們,卻並沒有剃髮扎辮,還留著漢族的衣冠髮式,清政府為什麼容許道士例外呢?

其實,剃髮令執行起來並不是完全一刀切,有四類人可以不剃髮:

一是女人,不但不用剃,如果願意的話,還可以保持本族髮型,不必學著滿族女子;

二是小孩,小時候可以留髮;

三是僧人,總不能讓人家留出頭髮再剃吧;

第四就是道士。

很多時候,人們會感覺道士和普通人沒太大區別,因為道士中的火居道士不但可以喝酒吃肉,還能正常娶妻生子,不需要守什麼清規戒律。

通常看來,道士和僧人一樣都是出家人,屬於“方外之人”,遠離了塵世間的功名利祿,也就不能用世俗的禮教規矩去束縛他們。

不只清朝,歷朝歷代對於僧、道都比較包容,不同程度上尊重他們的理念,哪怕不信奉,也很少專門去打擊。

世事會變遷,王朝會更替,但只要不直接參與天下紛爭,無論坐在龍椅上的是誰,僧、道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該怎樣還怎樣。這也是亂世中出家人特別多的原因。

所以清朝不會要求道士剃髮,因為從統治者到百姓都預設道士不是俗世中人,那就不能用對待百姓的那一套去對待道士。

另一個比較現實的原因,則是剃髮令已經激起了江南的動盪,如果再強令道士也剃髮,必然導致另一個階層也站到自己的對立面,這顯然不利息於政局的穩定。

何況,清朝實施剃髮令,與其說是同化漢人,不如說是藉機掐滅有可能存在的隱患,用武力強迫百姓站隊滿人這邊,消弱漢人的反抗意識,鞏固滿清統治者的至高地位。

但在道士身上,滿清用不著這麼做。因為道門對明朝沒有太大的忠誠度,並沒有與滿清為敵,而是順應時勢,承認新朝的統治地位,並以此為契機發展壯大。

明末清初,有位非常出名的道士王常月,他屬全真道龍門派,是龍門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此人被視為龍門派的中興之祖,讓本已衰落的道教得到一次較大的復興,使得道門大振。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除了本身天賦卓然、精通道法之外,最關鍵的是他把握住了改朝換代的有利時機,走通了上層路線。

清朝沒有一個皇帝是崇道的,順治、康熙更不通道,但他們和王常月保持了一種良好的關係。順治帝封王常月為“國師”,讓他成為道門名義上的領導者,三次賜予紫衣,康熙對王常月也十分禮遇。

為何如此?

因為滿清要藉助道教的力量穩定局面,營造一種國泰民安、花團錦簇的氛圍。而王常月也藉助皇帝的“恩寵”多次開壇講座,廣收弟子,道門迎來大興。

兩者互惠互利,誰都沒吃虧。

這種情況下,清朝統治者更不會特意要求道士剃髮換衣,沒那必要。

留頭不留髮什麼意思,為什麼滿清治下的道士們卻沒有剃髮扎發呢呢?

到了清朝中、後期,剃髮令不像最初那麼嚴格了。

尤其是那些過於偏遠的小山村,清朝官吏也是懶得去管,百姓們不會刻意每月去理次頭髮好保持住髮型,長期不理髮,金錢鼠尾也就慢慢變成了覆蓋後半個腦勺的牛尾辮。

清政府對普通百姓的辮子都是如此態度,對道士群體就更沒有理由去過多苛責了。

Tags:道士滿清剃髮令王常月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