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由 陳天哲 發表于 藝術2021-12-08

簡介□ 劉顏濤感謝中國書協的信任,讓我有幸參加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的評審工作,親歷了從初評預審、初評、交叉複查、初評自查、集體審看到終評投票、作品審讀、審讀評議、審讀投票、作品提名的完整評審過程,感受到了每一個科學縝密的評審環節,都是出於對

推蓬式籤條怎麼安裝

評審感言

(隨機順序)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 張維忠

有幸擔任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展評委,由衷感謝中國書協對我的信任和培養。近幾年我也參加了一些書法展覽評審工作,我始終把評審工作當作是觀摩學習、鍛鍊提高和調查研究的過程,每評審一次都有一次收穫,從中學到不少在書齋裡學不到的東西,這次也不例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穫和感受:一個是進一步瞭解到全國書壇創作態勢,特別是對創作主流方向有清醒的認識。這次是以冊頁書法為主的單項書法展事,但它所展示的書體、創作形式以及所呈現的書法隊伍是和其它全國性展覽應該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總的看,絕大多數投稿作者都能從傳統中入手,從經典中尋抓手,整體書風比較純正。其中行草書作品二王書風佔大多數,還有不少黃庭堅、楊維楨、金農、八大等書家一路的作品;楷書取法魏晉的居多,特別是晉唐小楷作品是主體,明清書家的有少部分;隸書和篆書的投稿量相對少一些,漢以前的篆隸佔大多數,也有少量作品吸收了明清篆隸書家或逸趣或形態的東西。這次大字作品極少,這與冊頁作品的表現形式有一定關係。因為冊頁這個特殊的形式,許多作者在形式上、材質上、裝幀設計上費盡心思,有的製作可謂煞費苦心,但少量作者把主要精力用在形式上,以致於會丟失一些書法原本的東西。可能受展覽的評獎機制和冊頁創作成本高等因素影響,一些已經取得中國書協會員資格的作者就會放下這類展覽的投稿機遇,據瞭解,中國書協會員投稿人數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儘管新人參賽的人數多,但作品質量並不低,也充分反應出整個書壇的隊伍在接續壯大,創作水平在不斷呈上升態勢。另一個是進一步感受到中國書協對完善和執行評審機制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一直以來,中國書協對展覽評審工作十分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中國書協適應新的形勢變化,逐步完善評審機制,針對不同性質的展覽,對評審規則會作出相應的調整,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突出特色。如,去年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展,則針對青年作者敢於創新、思想活躍等特點,提出評委要關注有藝術風格的作品。這次冊頁展覽主要針對書寫的字數多且字小的特點,適當延長評審環節的時間,強化審讀的重要性,並與評委審讀責任掛勾,誰審讀誰負責。監審員和觀察員的作用在評審過程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另外,這次展覽通知中明確規定,作者只投一本冊頁;長度不超過四米,評審時發現有兩名作者一次投了兩本冊頁且均進入終評,還有數本冊頁超長,依規取消其入選資格,有效維護了展事工作的嚴肅性與公平性。再一個是進一步認識到評委的責任和使命的重大,同時也深切體會到作者的不易。展覽的意義在於推動書法事業的發展,培塑書法人才,提升國家書法文化軟實力。而評委的作用則是選出優秀作品來,推出精英來,挖掘出新人來,這就是評的責任所繫。中國書協慎重確定每次展事的評委組成,評審前明確紀律,要求評委要講政治、講大局、講學術、講公正,對評委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教育,我感觸很深。當然,評委也許會受到鍾情書體和審美情趣等個體因素的侷限,不經意中會影響到對作品的評判,這是正常的,我覺得只要按以上四講去履職,自覺把責任心立起來,捨身處地的替投稿者多想想,認真評好每一幅作品,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每一次展覽就是一次書法大閱兵,所評出的作品就是當下書壇主流書風的集中展示,因此,每次評審對評委都是一次考驗,責任與榮譽同在,我覺得更多的是使命與擔當。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 陳新亞

冊頁展來稿的好,料已見說不少。而所見幾類小問題,或也見說了,但仍不憚煩列舉於次。

一是題簽或失工雅,或與內面書體水平不相稱:如內冊所作小篆,行楷,甚佳,題簽卻似隸不隸,或作大篆,或非自己所長書體,水平與內書不稱,未免減分。

一是裝幀過度,以至褦襶。沒幾頁的冊子,卻加厚如磚,沉重如鐵;或紅木金邊,豪奢豎硬;或內面邊飾繁瑣,喧賓奪主。

而尤不可忍者,仍有許多書者,無故支離詩文,任意斷續文句,以亂創﹃章法』。此則於詩文著作大不敬,對讀者亦大不恭。

再者,低檔紙墨,非書畫用紙,以至破爛紙、漬汙紙,邋遢寒磣。或加以亂頭粗服之墨跡,便令人可遠觀而不敢近玩焉。若在藏家,此類作品,字再高階,也一定不收。

而筆墨離奇,怪異失度,不合靜讀者,亦嫌其多。

總而言之,李剛田先生說:冊頁書法,宜案頭玩賞,以斯文精雅為上。

具體一點,因為個人對秦漢簡牘書法較有興趣,就說一下這類來稿引起的感想。

來稿中的這類作品愈來愈多,且有不少是用真的竹木簡牘寫的。當然有不少較好的作品,書寫本身在用筆,體勢,氣息諸方面,能夠不同維度上表現古意。或製作精細逼真,令人感動。我想著重說的是,目前我們臨習簡牘書法,還共同地存在一個如何更深入的問題:我們今天只能看到古人的書跡,僅對書跡臨寫,就有難度,或不免先入為主的誤會與差池。要是能夠影片古人當時的書寫環境,與揮運方式,就不會出太多問題了。比如,因所憑几案器具之異(漢時尚無桌椅之用,寫字則席地而坐),書者的體姿,肯定與我們現在的寬桌高椅,自有不同;就好比古人作字,是在高空獨木橋上之行走與舞蹈,我們作書,是在廣場上的散步與玩耍。那麼,古人的左右手如何協作,筆與簡(紙)的切角及運交狀態等,宜皆各異。特別是窄條的簡牘平面空間限定,書者久久形成的心、眼、手、筆應合機制,與晉唐以降,以至我們現在的闊紙散毫之揮霍,哪能一樣?儘管漢末有紙了,從所傳張芝索靖遺蹟推敲之,其心眼手筆應仍在簡牘狀態中為多。直到王獻之,似有意於承張芝﹃一筆草』和父親小草之開拓,才較前輩手眼有所放鬆,而縱向下行之用力漸多,字構亦漸由扁而方而趨長,四角向圓。經唐而宋,直到董其昌,所謂﹃帖學』之極致,筆線積弱,已不勝骨體云云。

尤其重要的是,漢晉間書人,其既有的文字·書體背景,只是篆隸,而沒有魏晉而來的大草小草行楷等。故其出筆,即便信手胡塗,也自然天生古質,一派真淳。而後世,即便大家,如元人趙孟𫖯;,所習章草,也只是用的唐人行楷筆法,體態妍媚自不必說,使轉之彆扭拘束,以至於點線扁薄且近程式化。應該說,都是因為不得獲知,也未很好地,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古人書寫之原本境況,包括所以之器具,媒材等等所致。今天,因出版的出土簡牘很多,我們較之趙孟𫖯;們,能較真切見到很多漢晉日常書跡,可直接依樣臨習啦。然而,我們是否能主動地將寫字的軀體,試還原於當時的境況?是否能將心眼手筆,試規約於秦漢人的運作機制?是否能摒除魏晉以來的大小草楷行書的心律與手勢?也就是說:如何掌握真正的簡牘筆法,實在是一個不太簡單的學術性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學簡牘的目的,只是借古開今而已,何必斤斤計較,泥古不化?但我以為,如果學習一樣東西,竟不欲明白它原來是個什麼東西,不究其本真何在,那肯定終也搞不出什麼超越性的東西。

那麼,像許多投稿者,用真竹簡,或仿簡牘形式的材料來寫,如何呢?當然不錯。然而僅此還不夠,物質層面的形式的仿造,其感覺仍難以深入。只有透過文獻的尋讀,從而瞭解古人全部的與書寫相關因素,並透過手筆心理-文化環境的書法歷史預設,在實驗中去體悟簡牘書的文化體性,精神品質,才可能逐步與圖跡背後的古人﹃筆法』相合,繼而漸漸尋索我們如何超逸前代的可能理路。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謹與同好共勉。木瓜新亞於八公園。

□ 顧亞龍

本次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工作順利結束。比較前兩屆來看,這次整體創作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冊頁作為書法創作形式之一,比較特殊,且受一定限制,但從本展作品投稿情況看,絕大多數作者不僅很好的駕馭了這種形式,而且在創作表現方面均十分出色,冊頁式樣豐富多彩。尤其是入選作者,其創作更是能夠立足於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借鑑上有較好的個性發揮。可以說基本反映了當下書法創作的較高水準。與此同時,本次展覽的另一亮點,就是投稿作者大多十分注重對冊頁樣式的製作,從其裝幀、設計、用材來看,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形式和內容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性。

但是,在本次評審審讀環節中,我們仍發現與其它展覽一樣,呈現出相同的問題,即諸多作者在投稿之前,沒有認真檢閱自己的書作內容,導致了很多作品在文字書寫上的硬傷,以及文章段落的缺失,裝冊時頁碼顛倒等低階錯誤。如果作者能稍加註意,投寄前反覆查檢一下,以上問題卻完全可以避免。特別是一些不錯的作品,因上述原因而落選,確實讓人深感遺憾。因此,我們希望這些問題,能引起廣大作者在未來的展覽參投中,給予高度重視。除了在藝術創作上精益求精外,更需要對自己的書法作品做認真的校檢後再投寄。

此外,還有就是從這次入展作品書體取法來看,其行草書除以承襲二王及顏、蘇、黃、米以外,還有許多借鑑鮮見書家風貌的。篆、隸、楷亦是面貌豐富,取法多樣,個性突出,充分反映出我們當下作者在創作實踐上更多的深入思考和日趨成熟的理念,這無疑是值得慶喜的資訊。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 方放

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三日,我有幸參加了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的評審活動,親身經歷到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環節設計的嚴密性與科學性,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杜絕了可能影響評審公正性的發生。初評環節包括初評預審、評審、交叉複查、初評自查,終評環節包括集體審看、投票、再集體審看、作品審讀、審讀評議,審讀投票。為了避免評委審美評判之間的差異,還設有複議環節。基於對每件作品負責的態度,初評環節中,對落選的作品再進行一次交叉複查,對入選作品再進行初評自查,因此毎件作品至少經過兩個組六位評委的審閱。透過全輪評審,選拔出二百六十八件入選作品。在整個評審過程中,所有評委都自覺嚴格地執行各項流程和評審制度,認真地投出寶貴的一票,最大程度地確保評審的公平性、公正性。

此次投稿作品水平較高,做為評委,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投稿的大部分作者在傳統經典的臨習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強調書寫性,反映出中書協近年來在推進各類書法培訓和普及書法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這次投稿作品的裝禎方面常有耳目一新的形式,既借鑑了傳統,又有創新,可以看到對裝禎的重視已成為這一特殊傳統書法創作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作品從內容到裝幀形式二者合一,完美地詮釋了中國傳統的美學理念,這也是考量作者整體審美素質的重要方面。

此次評審著重強調了審讀制度。評委們加班加點地分組進行集中審讀。在審讀過程中,發現錯字、落字、落句、落段落,或為了設計古人手札的形式,隨意斷行斷句,破壞文字完整性與閱讀流暢性的作品,對這類出現錯誤的作品,提請全體評委集中評議、集體表決,有的作品很遺憾地在這個環節被淘汰,希望所有作者在作品完成後養成自我審查的習慣,及時修正。另投稿作者一定要認真閱讀徵稿啟事,按要求進行創作,這次發現有的作者違反徵稿啟示規定同時投了兩件作品,兩件都評審過關,還有作品長度超過四米而被拿下,實為憾事,當引以為戒。

□ 顏奕端

上次是作為監委參加青年展評審工作,本次作為評委參加《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評審,也是我首次以評審委員身份參加全國展評審工作,角色轉換間有了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倍感每一次投票的神聖和職責,過程中使命感和擔當意識油然而生,特別感謝中國書協的信任,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為提高評審效率,同時確保每個投稿冊頁被每位評委仔細審看。前期展覽部和承辦方就初評方法反覆磋商、現場演示,最終確定﹃接龍式』初評,即搭建評審流水線,組織工作人員依次將作品開啟後,在流水線上傳遞至評委面前,九千三百多件作品一天半完成,效率之高,大大超出預想效果,給我印象深刻。整個評審風清氣正,始終秉持以作品的藝術水平為評判標準,未發現有人打招呼。中性作品更能引起廣泛關注,容易被大多數評委接受,入展機會和機率高。個性太強的作品,往往因缺少傳統元素而很難出來;落選作品中尚有少數遺珠,完滿中也留下遺憾。入選作品中多數是重經典傳統,流傳書風入選者甚少;行草佔了近七成,隸書中普遍是《乙瑛》、《禮器》。小字作品佔絕大多數,大字作品相對較少。本次審讀環節,用了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時間,非常認真,十分嚴謹,每件作品誰審讀誰簽名誰負責,真正做到責任到人。審讀過程中,也發現有順序倒置,有錯字、缺字、掉句,有隨意斷句斷行、支離文辭,存在文字問題的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

此次冊頁展投稿作者普遍非常用心,形式多樣,裝飾精緻,有好多作品既能掌握裝裱製作的度,又古意盎然,實屬不易。

評審中感到,既傳統而又有創新、突破的行草作品較少,優秀的行草大字作品也較少。

□ 徐海

很榮幸參加此次冊頁展評選。深感評選流程嚴謹、縝密。評人作品亦評己眼光。受益匪淺。

□ 劉顏濤

感謝中國書協的信任,讓我有幸參加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的評審工作,親歷了從初評預審、初評、交叉複查、初評自查、集體審看到終評投票、作品審讀、審讀評議、審讀投票、作品提名的完整評審過程,感受到了每一個科學縝密的評審環節,都是出於對每位投稿作者的尊重和確保每件不同書體、不同風格作品的公平、公正。比如:初評預審環節為四個初評小組確定了相同的評審尺度標準,而每組初評之後與另外一組交叉複查落選作品,尤其是複議制度,即使到終評之後,每位評委還可以從落選作品中提出一件自己認為優秀的作品陳述理由,全體評委複議超過三分之二贊同後,可以進入下面作品審讀環節,使不同風格尤其是有獨特個性的優秀作品被選拔上來,以防止遺珠之憾。所有這些為投稿者負責的制度設定,都充分體現出評審機制的日臻完善和風清氣正。對我來說,這既是一個接受中國書協和廣大書法作者考量自己專業素質和思想品德的評審實踐,又是自己對當代書壇現狀的思考過程和學習機會。

評審感觸頗深,簡要記錄如次:

一、新人輩出,後生可畏

據來稿統計,共收到的九千四百九十七件投稿作品中,非中國書協會員佔百分之八十二點三一,中國書協會員僅佔百分之一十七點六九,而且其中看到入展的許多精彩作品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新人,讓不少評委異口同聲的嘖嘖稱歎:後生可畏!這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書法事業的希望。

二、精品意識強,整體水平高

由於冊頁這種裝幀形制本身的藝術屬性,或許也與一本精美冊頁成品及冊頁精美裝裱的費用動趨在數百甚至千元以上有關,所以比起以往的一些展覽投稿,水平業餘的初學者很少。很多作者在形式的合理搭配組合與作品的風格協調上,用心良苦,匠心獨具。從內容的選擇、筆墨技法的表現到展覽的視覺效果,都顯示出作者的精品意識,其中幾件從設計的奇思妙想到裝幀的精美絕侖以及用材的極度考究,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讓人歎為觀止。印證了李剛田先生所言:冊頁宜案頭玩賞,以斯文精雅為上。而且,這次來稿的整體水平,大家一致認為明顯高於以往其他展覽。致使很多風格相近的優秀作品,由於入展數量的限止,而被評委們忍痛割愛。不少評委認為,即使從落選中再選出二百件作品參展,這次的冊頁展仍然會是一個高水平的展覽。

三、風格豐富多彩,書體優劣互見

因為冊頁是案頭賞玩,宜近觀,自然那些適合遠眺而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雄強恣肆、氣勢豪邁的大字、少數字作品,在冊頁這種形制的專題展中,較難顯示出其優勢。或許正緣於此,所以這次入展作品中以雄強金石氣擅長的篆隸書入選比例較小,隸書二十五件,篆書僅十四件。而且篆書除筆法圓融、結體修美、佈局精整的小篆之外,寥寥的幾件大篆也多為類似吳大澂、王福廠等學者文人雅化了的小字多字數作品和楚簡、秦簡小字多字數作品。雖然評委們也努力追求流派紛呈、風格多樣,但大篆大字的作品,多流於時風影響的膚淺表面化,而缺少對殷周青銅銘文原始文字的學習研究,難以進入評委視野。或者書法筆墨表現上尚有可觀,卻因本來就不多的大字中有多處謬誤甚至篆法硬傷而被審讀拿下。隸書作品類同於此,也是取法《禮器》《史晨》《曹全》《乙瑛》等清秀、端莊、典雅的小字居多。且有兩件小字秦簡和漢簡作品,從書法表現到形制裝幀,形神兼備,古樹新花,生機盎然。而奇險、拙樸、雄渾的摩崖石刻等隸書在此冊頁展中似有難以施展的客觀侷限。如果我們在理解和尊重冊頁形制的特點基礎上,反觀這次宜案頭玩賞的展覽,可謂風格豐富多彩。如行草中除魏晉二王;隋唐智永、孫過庭、張旭、懷素、顏真卿、歐陽詢,宋元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口;、楊維楨;明清的文徵明、董其昌、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傅山、何紹基、趙子謙諸家外,師法八大山人、金農、劉墉、吳昌碩、康有為及民國一些學人手札的也是應有盡有。小楷也是取法廣博豐富,用筆明淨清爽,氣息典雅純正,和小行草一樣,共同構成了這次展覽的亮點。可見,這裡所說的書體優劣互見,並非說不同書體本身有什麼高低優劣之分,而是僅僅指不同書體不同書風在冊頁這種特定表現形式上的區別和差異而已。而談到整體數量上小楷和小行草在此展中的優勝時,並不代表忽視楷書和行草書中多件大字的精彩,更不否認篆書和隸書入展數量有限的作品中,仍不乏精品力作。

四、『藝文兼備』加大審讀

自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提出﹃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方針以來,書法創作札根傳統的理念在迴歸,文化品質在提升,對中國書壇這些年來的發展起到了引導作用。所以,在評選前中國書協領導即提示評委們在評審過程中,要在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鼓勵自作詩文的作者。

以我個人對藝文兼備的理解,在書法展覽中,首先面對的是書法作品,在優秀的書法作品即藝的基礎上,更要彰顯書法的書寫文字,即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化涵養的文學語言表述,即文。這樣,則能使書法作品更加氣韻生動和精神飽滿,更有助於書法作品連同書法作者立體鮮活地充分展現。蕭嫻先生言文學是書法的母體,忽略文心詩性的錘鍊,也很難提升書法的境界。但是我們也要知道,由藝至文,由技入道,這裡的藝和技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在實際緊張的評選過程中,尤其是面對近萬件甚至數萬件的初評環節,過多地關注是否是﹃自作詩文』和詩文的優劣並不現實,而且歷史上藝文兼備的代表作——天下三大行書:《蘭亭敘》《祭侄文稿》《寒食帖》,正因為其書法藝術本身就是傳世經典。而且這次展覽評審中為了力求推動書家注重文化內涵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在八票以上(含八票)進入終評之外的七票獲得者作品當中,把其中自作詩文的作品又提出來讓全體評委複議,以表示對自作詩文的倡導和對藝文兼備的落實。

這次評審把一天一夜的時間用於審讀,被一些多次參加評審的老評委感慨為審讀力度最大的一次,因為冊頁形制特點,所以文字內容也相對較多。文字最多達八千言,在逐句逐字的審讀中,除一些書法水平較高且是偶爾漏字或版本不同文字有別且並不影響閱讀,以及少數碑別字、生僻字並非常識性錯誤的硬傷而給於放生外,有的作者竟將﹃歐陽修』寫作﹃鷗陽修、范仲淹寫作范仲淹。還有的作者則將完整內容甚至一個完整句式分解成幾片,高低錯落,且用不同書體書寫,影響識讀。其中一位年僅十九週歲的作者,小字行草書法極具功力和才情,若放到入展的優秀作品中也屬上乘,但支離詩文,胡亂斷句,拆解文字,只重筆墨形式,無視書寫內容,因此落選,讓人憐惜而又無奈。

可見,書法和美術雖都是藝術表現形式,但書法又不同於美術。從某個角度講,書法本身又是一種傳播文化的藝術形式,離不開書寫的文字內容。所以,藝文兼備自然也涵蓋書寫其他古今優秀詩文的正確完整,如果離開書寫文字內容的文化精神,必然也會損減書法的藝術高度。

當然,也還存在有不少的問題,在這裡一併指出:

仍然有大量經常出現並曾多次提出錯誤的繁簡字混用,如餘與餘、發與髪、雲與雲、鬥與鬥、後與後、與穀、嶽與嶽,舍與舍、採與採、卷與捲、鍾與鍾、姜與薑等等。有的是草法和篆法的不準確而誤作它字,如有將篆書葉子下垂的竹()字誤寫的葉子向上的草字(),大篆中將上頭大下面下的丁字()誤寫為上面小下面大的主字()。

還有形式至上的過度裝飾和缺乏美感、粗製濫造的拼貼。不少作品是在黑、藍、赭石等深顏色的材質上用金、銀或硃砂、白色書寫,陰暗晦氣,惡俗可憎。而且字又難見用筆、線質和墨色變化。有的冊頁的每一個單面都用幾種不同深顏色紙拼貼成各種圖案,如同百衲衣,瑣碎零亂,花裡胡哨,鬧心刺眼,令人生厭。還有本冊頁用粗麻繩把十幾頁超厚紙板裝訂成厚度超過半尺的冊子,一大堆繩頭盤繞在一起,讓人感覺華而不實,甚至粗俗不堪。

還有的則是不知揚長避短、揚長補短或主次不分、喧賓奪主。如有的內文行草或楷書很精彩,封面或扉頁題簽用自己不擅長的篆隸書寫,且字法錯誤。或者篆隸書正文很好,跋後和落款的楷書或行草書又太差,都嚴重影響了一件作品的完整性。有的則是在或高仿印刷或自行描繪的大幅畫面角落上書寫很小區域性的書法題跋,不知是畫耶?是書耶?

還有不少作者摹擬敦煌寫經、簡帛書、章草在破爛汙漬紙上用濁墨塗寫,寒磣邋遢,滿紙烏煙瘴氣……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投稿一定嚴格按照﹃徵稿啟示』中的要求,仔細﹃審題』,不要存在僥倖心理,這次進入終評的作品就有近十件因為超過徵稿啟事中規定的尺寸而被拿下,還有二位作者每人投的二件作品全部進入終評,也因不符合徵稿啟示中規定每人限投一件作品而被拿下,實在令人惋惜,而這種看似評委會遵守規則時的冷酷無情,恰恰是對所有投稿作者的公平競爭負責。

□ 李木教

參加展覽評審工作是一個責任重大的事情。每次評展總會有一些自己看好的作品,包括一些名頭已大的書家作品落選而心痛不已。當然慢慢也就習慣了這種集體選擇的結果,而且不斷審視自己的判斷也未必正確,越來越不敢堅持自己的好惡了。這次冊頁展有九千多位書家投稿,評審的結果,整體水平還是很高的,反映了當前書壇的藝術水平,而在九千左右件落選作品中還有很多水平很高的作品,這些作者一般無從知道自己作品落選的原因,所以會產生一些不同的疑問。無論如何,很多優秀作者不會想到自己栽在文字審讀的這個環節上。現在每次評選文字審讀的環節設計和時間安排好像是越來越用心了,用心到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更像是一個語文老師。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們的展覽要面對龐大的觀眾、讀者群的挑剔,而且有藉此提醒書家們不斷提高文字文學修養的良苦用心。但書法的用字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當代的作者要面對諸如繁簡轉化、異體字、別體字、古人寫法、約定俗成等各種難題。而隨著書法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作者沒有從最基礎的文字文學或其他文化修養科目中要求自己,而是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在書寫技巧甚至作品製作的技術勞動中,因此犯錯總是難免的。另外一方面的問題在於我們評委本人的見識侷限,有時我們也很難明瞭每位作者的某個字的所本所自,所以對於錯別字的判斷並不容易。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硬傷。如雲雲裡裡松發髮以及這次出現的歐鷗之類,在評審中我一般以是否造成誤讀做為標準,即不影響閱讀的明白和準確,即使我沒有見過的寫法,我也不指其錯。冊頁展中每件作品寫那麼多字,一般的訛漏也可以理解。當然,對於作者而言,我建議投稿作品的用字最好還是嚴謹規範,首先我們的作品一經展覽出版,就具有公共文化產品的屬性,應該提倡儘量尊重廣大群眾的閱讀習慣,在各種書體的創作中採用通俗易懂的寫法。很多書家包括前輩名家大師在年輕時也有寫別字異體字來破體,以追求書寫或者閱讀時的新鮮感的現象,到了成熟期或者晚年基本不這樣做了。我想一個優秀的書家,應該有能力把最平常的字法寫出法度和意趣來吧。

還有一個問題是前輩包括古代名家的個別字法也未必完全靠得住,時代侷限、筆誤以及碑帖的寫刻傳拓等問題相當複雜,譬如白蕉是我很崇拜的大家,他也經歷了新中國的文字改革,所以作品中除了筆誤之外,繁簡併用甚至不妥當也是時有出現的,拿他的用字來作標準顯然過不了現在的文字審讀關。另外一種情況是古人很多墨跡是小字,特別用在文稿書札時意不在寫法準確,只求自己或者對方能識讀即可,有些識讀要靠文意聯想甚至猜測,所以不是他們的寫法就可以依據或者放大,好比人家畫一個點景人物,毫釐之間可能是一個點或者一個圈便讓讀者認得那是一張臉,可你畫了一張尋丈大畫,人物的五官甚至表情一般都得具備而且準確才不至於荒誕不經莫名其妙。有時對一些不熟悉的字法我們可能還要深究它的文字學依據,如鄉字,有人把它的中間寫成耳了,文徵明、董其昌、白蕉也都這麼寫,從字形的類化和約定俗成看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一位老師指出這種寫法不合六書,我的確查不到這種寫法的造字依據,此後看到別人這樣寫,我不敢指出其錯,但我再也不這樣寫了,因為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用等於冒險。此類問題有很多,我們不是專門家,如果稍有講究,或者多請內行人過目,或者自己多檢查幾遍,就不至於大意失荊州了。現在書法的各種出版媒介越來越發達,各種古代資源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了。當然根基傳統學習經典還是一個主流,我們的視野以及潛意識裡使用的標準可能還主要是傳統和經典,落實到評審中可能會更多的關注一件作品的取法以及技術高度,個別評委也會傾向那種個性更誇張更有創造力的作品,而介乎這中間,那種比較平和,既有學習古人,又在長期的書寫中逐漸顯露自己風格的作品比較容易被忽視,這樣的作品往往出自老作者之手,不溫不火、不激不厲,不刻意追求炫人耳目,我們要重視這樣的作者及其創作。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的評委要長期關注、熟悉、研究全國各地的不同年齡層次的創作群體,使我們的評審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更科學全面。

□ 王大禾

金秋時節,風日晴和,恍如陽春三月。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展評審工作在上海普陀區展開。據承辦單位介紹,本次展覽共收到九千四百九十七件投稿作品,其中江蘇來稿八百五十一件,廣東來稿七百一十一件,河南來稿六百七十九件,山東來稿六百五十四件,浙江來稿六百二十一件。投稿作者中,大部分都是非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佔百分之一十七點六九。因為冊頁書法形式、裝幀比較特殊,而且是每人限投一件,所以參與投稿者之多還是出乎主辦單位的意料之外,這充分說明了在中國書協努力耕耘和高效機制的激勵下,全國書法創作隊伍的不斷髮展和勃勃生機,預示書法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大時代的到來。

此次評審是我首次參加中國書協的評審工作,有幸全程切身感受到了評審的嚴謹公正、規範高效,從各位前輩、評委老師一絲不苟的工作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彌足珍貴。經過近幾年對評審工作的最佳化,中國書協的評審工作流程環環相扣,日趨成熟完美。初評環節包括初評預審、評審、交叉複查、初評自查,終評環節包括集體審看、投票、再集體審看、作品審讀。為了避免遺珠之憾,還設有複議制度,所有的制度的設立都秉承著為投稿者負責的態度,確保每一件作品有一半以上評委看到,無遺漏之憾。評審結果還是比較嚴酷的,百分之九十七點一七的作品被淘汰出局。一整套嚴格的評審制度的順利執行實施,使公平、公正、公開評審原則得到強有力的保證。

雖然冊頁書法形制特別,而且裝裱令人煞費心思,但是此次眾多參賽作品還是形式紛呈,五體皆備。在為期四天的評審過程中,最明顯的感受是投稿整體水平比較高,大部分作者重視冊頁形式的探索,從創作的素材、形式、技法到取法點都令人欣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缺少書法與形制相契的精品力作,作為案頭賞玩的冊頁,首要在挖掘營造典雅形式和審美效果的豐富性,展示冊頁書法獨特的魅力。其次,書法風格與作品用紙色彩不匹配,清新秀雅的小楷卻選擇花溜溜火辣辣的色系,使作品表現力大打折扣。第三,書寫的過度誇張變形和設計的極盡其所能,難免落於機巧花俏,過猶不及。另外,沒有認真審讀徵稿要求、文字硬傷、信筆而為、忽視文字等問題普遍存在。故不揣淺陋,將評審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列舉如下。

一、對冊頁審美的認識有待提高

傳統冊頁又稱冊頁,葉冊。由一張張對摺的硬紙板組成,一般冊頁均取偶數、至少四頁。《裝潢志》:﹃冊以厚實為勝,大著紙十層,小者亦必六七層。冊頁主要有推篷式蝴蝶經摺式三種形式。歷來製作者對形式、結構、配色、裝面都比較考究。由於文雅之士的尚美心靈需求,往往籍筆墨寄託性靈。因此,冊頁之美是融性靈、文字、書畫於一爐充滿著詩情畫意的獨特形制。冊頁供人們作文雅賞玩的魅力在於作者匠心獨運,咫尺之內小中見大,每一開能營造出充滿豐盈的美感和豐富的想象空間,可謂一花一世界。從每一開內容、章法造型、設色和筆墨技巧等方面構思,可以達到連續性觀賞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冊頁的典雅形式和審美效果的豐富性。

當代書法進入展廳之後,製作性、裝飾性成為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審美元素。書寫元素之外的形式製作之美,已成為品評書法的重要內容。從評審現場看,這次一些投稿作品在追求形式之美和自然書寫的契合,形式製作上在原創性的探索上有了新的發展。但在文字內容、頁面配色、典雅形式、審美延伸上與冊頁獨特形制相得益彰的作品相對太少。歷史上一些事物,如簡牘、拓本、字帖、殘紙、染色、收藏印等,成了形式美的元素在這次冊頁展得到普遍運用。不同的裝飾能體現出作者的專業視野和審美理念,僅僅是服務於書法創作,倘若形式成為主角只能說明徒有其表。這次有一大部分投稿作品,存在紙張過於濃豔、製作染色過火、配色違和粗鄙等問題。有的紙張破爛拼貼、染漬汙漫,淺薄寒磣;有的用仿碑拓黑色宣寫白字,有的用仿古紋理網印紙或列印紙,大量作品模仿手法雷同,簡單直白似是而非,易生油膩之感。有的每一開一副楹聯且大小字數不等;還有的信手而為,粗製濫造造型荒率;甚至有的來稿都沒有裝面;實有虧冊頁之美名。

二、敬畏文字任重道遠

此次展覽的終評作品的審讀環節中,二百九十九件作品中審出問題作品七十餘件,經過複議票決,有錯字、漏字、別字及造字等明顯硬傷的二十九件作品被拿下,最終無緣入展。在這一環節,問題較多。首先,最常見的裡與裡戌與戍欄與闌徵與徵範與範錯用,生造字或字法錯誤,題跋文不對題,籤條題書錯字等錯誤層出不窮。其次,為了所謂的頁面視覺效果,亂創章法,刻意斷續支離詩文,削足適履,不可卒讀。第三,部分作者在創作中喜歡用奇字,為了故作高深,便在字典裡獵奇與眾不同的字形,由於不明就裡,出現了別字錯字,尤其是篆書、隸書、行書,時有災情。王國維《人間詞話》: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妙極,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遊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書法創作也當如是,意足則不暇獵奇,境高則不必獵奇。第四,有些作者沒有認真檢查自己的書寫內容,文章的段落丟失,裝裱的頁面次序顛倒,在一些常識性的問題上犯錯誤。

這一次冊頁書法作品展尤其強調了審讀制度。作品審讀環節比較嚴格,分六個小組從題簽、正文到落款跋語都進行細緻的審讀,許多作品止步於此。審讀環節設定的初衷是倡導敬畏文字的創作風氣,同時也對漠視文化現象再次敲響警鐘,使廣大書法作者能夠以敬畏之心,以藝文兼備為目標,繼續加強文學修養與審美修養。

三、注重細節是成功的關鍵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對於大部分投稿者而言入展入會是難事是大事,冊頁書法這個特殊形式的創作尤為陌生不易。作為案頭靜賞雅玩的冊頁書法不但形制上講究精、雅、細,在書寫也要注重筆墨精妙、情景相契、互為生髮,每一個細節都值得重視,哪怕是書寫內容、投稿要求等,也不可掉以輕心。

此次徵稿啟事對作品內容有明確的要求,但大部分作者創作內容集中在歷代書論題跋、《世說新語》等上,大量重複。這個內容雷同現象,主要是因為作者文化視野狹窄,看的多的書還是作品集。大家若做個有心人,重視提高文化修養,擴大一下閱讀面,迴避常見氾濫的內容,即可免此流弊,為作品加分。一件成功的作品,必須是文質兼美,因為文采高華筆墨生輝而審美層次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內容文辭的優美得體和筆墨技巧的高超合度不可偏廢,文劣則雖書工無取,技拙則雖文雅不貴。因此如何選擇高雅的文字、裝幀形式與書法風格相匹配就顯得尤為重要,許多作者在這一環節不夠細緻,如用染得汙漬斑駁焦黑的紙寫納蘭容若的纏綿悱惻詞,這個書法語境的違和感令人無語。

部分投稿作者沒有慎重審讀徵稿啟事要求。徵稿啟事中關於徵稿要求的有六條,分別是範圍、作品要求(內容、規格)、數量、裝裱、費用、填寫資訊。大家都覺得很簡單,但就這麼簡單的要求恰恰被疏忽了。這次發現有兩位作者違規各投了兩件作品,兩件都評上了,但是因為違反規定被拿掉了,還有六件作品因尺寸超過而被拿下的,很可惜。還有部分作者沒按要求標出作者、篇名和附釋文,或標出不完整,也沒有使用權威版本,影響了評審。其實嚴格按規則投稿是對自己的負責,馬馬虎虎的應對是自作自受,為此付出了代價,今後當引以為戒。

四、取法多元,缺少精品力作

此次冊頁展,作品琳琅滿目,取法點遍地開花。大部分作品,都能夠取法傳統經典作品,中規中矩,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對傳統的理解和汲取。

雖然行草居多佔據了半壁江山,但取法點甚多,從漢草、章草、二王、唐人行草書、宋四家、趙孟口、明清調小字行草、還有難得一見的劉墉、金農小行書以及模仿當代名家等等不一而足。雖然取法比較多元,但王、米、書譜相雜的作品還是不少。這一類作品除了極少數幾件,其他絕大部分風格走向雷同,甚至章法形式和誇張變形手法也類似,套路化現象比較明顯。這一現象主要是大部分非書協會員在投稿,心理上急於入展入會,學書的功利目的性過於明確,造成總想抄近路的浮躁心理,沉不下心來去尋求書法本源的涵養。其次是因為能力不足。由於技法上修煉不夠,難以感悟創變,只能仿效時人與展覽作品來提高成功率。這一類作品面目上拉不開距離,為了作品吸眼球,必然會在裝飾上動腦筋,客觀上又易造成過度裝飾的問題。

在其他各體作品中,取法也涵蓋較廣,但簡單模仿秀的比較多。如學書譜、文徵明小楷、魏碑中楷、鐵線篆等,在技法上亦步亦趨,在一個帖裡轉圈,對書法藝術的筆墨語言沒有提煉,形式上也缺少獨立思考,隨人作計照搬照抄。清一色滿頁書寫,且張張雷同,不斷機械地重複,令人覺得興趣索然。創作需要技法和認識的支撐,獨立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作者的必修課。

書法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後,已經迎來了一個大時代,在此關頭,中國書協高屋建瓴,提出了根植傳統,藝文兼備,多樣包容,鼓勵創新的十六字方針,是每一個有文化擔當的書家必須深思、領會與踐行的。東坡先生雲:真人之心,如珠在淵;眾人之心,如泡在水。我輩當少一點浮躁,多一份虔誠,以真人之心,坐夠冷板凳,深入經典,追溯本源,不懈追求,堅守個性。在書法人生路上有所作為,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方不負自己,不負將來,不負時代。

□ 李守銀

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作品展的評審工作已經圓滿結束,本屆冊頁展,中國書協充分體現了藝術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評審程式規範,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專業性。在評審過程中,以人為本,保護、尊重、珍視所有參賽作者的藝術勞動,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我有幸參與了此次評審,在認真履行職責的同時,自己也有很大的收穫,可謂受益良多。

冊頁是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傳統形制中的一種,這種作品形式似乎對於小楷,小行草書家更易發揮,所以本次來稿中以書寫楷書、行草書數量居多,用篆書、隸書書寫冊頁的作品相對較少,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隸書冊頁作品中,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所謂小道娛人耳目,大道撼人心靈,期待今後能有更充分體現漢碑博大氣象、更高水準的隸書作品出現。

從初評、複評的整體水平來看,投稿冊頁作品外觀製作考究,裝幀精美,書寫內容能較好表現出作者的創作能力,整體書寫水平較高,但在審讀作品環節,卻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用錯篆法,甚至封面都出現錯別字,有不少書寫很好的作品,創作作品的用字卻不夠嚴謹,因錯字、異字、別字等問題導致落選的大有人在,實為惋惜。書法家的創作是以漢字為媒介,識文斷字應是最基本的文化素養,可以看出書家在深入經典法帖的同時,對於書外功課的耕研還遠遠不夠。從為數較少的篆隸冊頁作品來看,仍然缺少漢碑那種高古、雄強、質樸、博大的氣象,多數仍在臨摹階段,粗率為之。孫過庭雲: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在創作中如何寫出自己獨有之神彩,值得細細思考。此次冊頁展雖是一個單項展,但它折射出的問題卻是當下書壇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書家單單追求書寫技法,而忽略作品的文化品性,應重視提高書法背後的文化內涵。

透過參加本次評審工作,我感到作為評委,對於參賽作品不能僅憑個人喜好取捨,否則入展作品會面目雷同,而是要對不同風格取向的作品一視同仁,慎重對待,對每一件作品負責,對每一位作者負責。評審工作,評的是投稿作者的作品,衡量的卻是評委的眼光、襟度和學識。這一次的評審交流,使我開闊了眼界,提升了高度,為更好從事書法理論與實踐的深研儲備了經驗,打下了基礎,今後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充實自己,更好的做好評審工作。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可是書法求索之路還很漫長,而借古開今一定是必由之路,傳承優秀文化,任重而道遠,我輩仍需不斷努力……

□ 韋斯琴

全國第三屆冊頁展,共收到九千多件參展作品 。因為冊頁都是裝裱後參賽,相對於單件未託裱的作品要精緻得多。要求退稿的作者有五千多位,可見參賽者也都是精心設計,用心創作的。

承辦方專門訂製了合適的紙箱,分數段登記擺放,工作做得十分細緻。連評委分組評審作品時,如何才能快速高效地展示每本冊頁,他們都做了仔細研究。最終採用多本冊頁同時平放開啟,逐一推送至評委眼前的方式,省時又省力。

中書協的評審工作也十分細緻周全,評審過程嚴格按設定的程式進行。為確保好作品不被遺珠,初評時層層互查,終評前還組織評委將落選的作品整體看一遍,發現有個別好的作品,評委每人還可取回一件,經全體評委複議,過半數者便可進入終評。

當時,我看到一本小楷冊頁,通篇約八千字,抄錄的是清代王永彬所著的《圍爐夜話》,小楷寫的精美古雅,李木教老師細翻了幾頁,也覺得好。我便將此本冊頁取回複議。

結果,一看投稿人姓名,是安徽作者程振德。王彥主任說:﹃為了避嫌,各位評委不可以取回本省作者的作品。李木教老師接話說:我是福建人,我來取這本冊頁。但李木教老師手中已經取回了一本章草冊頁,每位評委只允許取回一件。

思維敏捷的李木教老師建議和我交換一下取回的冊頁,但這個想法被王彥主任否定了。

評委們沉默了片刻,來自江蘇省的李守銀評委取回了這本小楷冊頁,評委複議時也高票通過了。

這是評審中的小細節,可見評委們都不希望好作品落選。

順便提一下,安徽的這位書者程振德,自幼喪失聽力並導致語言表達能力很弱,他因潛心筆墨而重拾了人生華章。他還以自身經歷引導了好幾位身體有殘疾的同道,在書寫中找到人生樂趣,並多次入選全國展。在安徽書壇,已是勵志佳話。

這次冊頁展的評審,審讀非常仔細。評委們不僅放棄了午休,晚上還加班到九點半。評委們本著對書寫者的尊重,對那些動輒幾千字的冊頁中,一些偶爾的筆誤都被寬容了,但那些常識性的錯誤則查得很嚴。

總體上覺得,此次入展的作品,紮根傳統,取法多樣,既見古韻,又有新意。雖都是冊頁,但作品的形式、風格上各有亮點,好看、耐看。

一批老作者由技入道,一批新人力作紛呈。而隨著中國書協在評審制度上的不斷改進,公平、包容、重文重技的氛圍正逐漸形成。這正是書法藝術的時代步伐,更預示著書法創作的光輝未來。

□ 劉京聞

一、組織嚴密、規範,透過各個環節的設定,儘可能地把比較優秀的作品提上來,不留遺珠之憾。

二、所有評委、監委、觀察人員及工作人員都能盡職盡責,嚴守紀律,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因為是冊頁展,所有作品都已經裝裱完成,除極少數裝飾效果不佳,大都很精美,還有的用卡紙以及各種色彩的紙張來裝飾,甚至在小木條上寫漢簡、楚簡。總之,作品的製作工藝性很強,有很多作品形式大過內容。

四、學習和臨摹傳統經典的作品很多,學得好比較能得到評委的認同。有些作品一看便知沒有由來,野俗一路,自由體,直接都被淘汰了。有一些作品有一定新意,寫得有一些想法,但沒有明顯的取法,評委的意見則有些不同。

五、小楷作品很多,有的寫了幾千字甚至上萬字,頗有一些苦肉計的感覺,但真正寫出己意的人太少了,文徵明、趙孟𫖯;、鍾繇等小楷名家是主要被師法的物件。我始終覺得:小楷不是天天寫出來的,寫得越多,就陷得越深,很可能越呆板,而不空靈,不容易走出來,其實多寫一寫行草書和大楷,再把這種感覺用在小楷中,自然能寫出新意,所以小楷是滋養出來的。

六、取法品種多樣。寫歐陽詢行書的作者增加了不少,取法二王、米芾、黃庭堅、趙之謙、金農、何紹基甚至劉墉的行草書都還不少,但有一個問題是:能寫得像當然是好事,但為了追求像某一家,連他的習氣都寫出來,眉毛鬍子一把抓,一個人的個性往往也伴隨著他的習氣所在。再者,我們學習和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和掌握古人的書理,而成就自己的法,自己的面貌。僅僅做古人模仿秀,從長遠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但這種模仿秀在評選過程中的的確確能得到更過評委的認同,這也是為什麼當代書法展大多像是古人的集字展、模仿秀。這種展覽現象也為想入展的作者提供了樣本和風向,所以跟風者甚眾。

七、也有一些有思想、有才情的作者往往能寫出心中所想、心中所思,寫出了一定的個性,沒有跟隨哪一家、那一派的時風,很值得鼓勵。但同時這些作者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也學習經典,但入古不夠深入,往往寫出的字太過隨意,字法、草法、筆法都不夠嚴謹,甚至有些是錯誤的寫法,從而失之於野而被淘汰了。但是這些作者的才情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八、文字審讀也是這次評審的一個重要環節,文字中儘量不要有硬傷,有一些作品字寫得很精彩,但是文中、詩中的錯字、丟字現象較為嚴重,結果被淘汰了。

九、這次評審中,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就是幾件作品因為是自作詩文而被提上來了,是一件好事,注重傳統文化的修養是中國書協近幾年的重要指導思想,應該不斷地發揚光大。

□ 崔勝輝

有幸參加全國第三屆冊頁書法大展的評審工作,我在整個評審過程中充分體驗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多年的評審工作中的辛苦勞作,並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科學、嚴謹縝密的評審機制。

此次展覽共收到來稿九千多件,每人僅限投一件作品,以此計算共有九千餘人參與投稿,可謂參與人數眾多。

以下談談對此次展覽的感受:

一、從來稿作品的整體風格上來看,基本上遵循著以往展覽當中的取法方向,以耳熟能詳的經典碑帖為基本法源,且較為集中,故很多作品的風格沒有拉開距離,在進入終評的二百餘件作品當中既一目瞭然了。這也屬正常,中國書法歷經數千年,從大的風格分類也沒有近幾百種風格。但來稿的作品當中學習今人面貌的作品明顯減少,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也體現出當下作者群體對書法學習中認知能力的提高與自覺,再加之展覽的導向,以古為本,以古為師。

二、冊頁作品適宜案頭把玩,於今展覽至上的適時要求,所以作者在裝幀上煞費苦心,精美之至,令人讚歎不已。有的作品裝飾過度,其效果不盡人意,有金玉其外之嫌。所用紙張品類繁多,色彩爭奇鬥豔,由於顏色搭配不當,頓生俗意。

三、有的作者在創作當中為增加作品的豐富性,以兩種字型作為搭配,然其題簽、釋文、落款之體又非擅長,故畫蛇添足影響成績。

四、沒有仔細閱讀徵稿啟事,或超出規定尺寸、或投兩件作品,雖已進入終評,最終由於違規不得不歸為落選,實屬可惜。

五、在審讀嚴格的要求下,很多作品出現錯字、落字、落句、繁簡混用、裝裱次序顛倒等現象。例如:年號中的﹃戌』字書寫潦草易辨為戍。這也是作者的創作態度不夠嚴謹,粗心、僥倖所導致的。

六、鼓勵自作詩文,在同等條件下自作優先,關注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也是本次評審中所倡導的。

所以基於在評審中的感受做以簡單評述,中國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會的要求是嚴謹的,認真的,但所入展的作品未免仍有瑕疵,這在書法創作中也在所難免。還希望看到評述的同道作者引以為戒,也是我自身需要注意和警醒的。

13位作者提名理由

提名理由 張維忠

王麗新以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筆意進行冊頁創作。綜觀作品,可謂古風撲面,清新麗雅。首先,材質形式很獨特。作者採用古代碑拓字帖的形式,黑底白字,從用紙和用墨上都十分講究,極似古本碑帖,許多評委對此冊頁製作用心感到新奇與驚歎。其次,擬古書寫很到位。作者主要取法褚遂良之書,從點畫結字到氣韻精神均刻畫得十分入微,可想作者對褚字是下過苦功夫的。同時,在主體書寫內容之外的空白處以小楷作飾,更加顯現作品的多樣性和藝術性。第三,書寫狀態很平靜。從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作者在創作時的那份安靜,每一筆都寫得很從容,幾乎每一個字都很入法,不激不厲,整幅作品顯得十分淡雅靜穆。但在靜中又讓觀者體會到一份活潑與靈動,由此可知作者對筆性的把控能力是很強的。藉此,也希望作者能進一步拓展思路,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獨立的書法語言。

提名理由 陳新亞

張升這件草書簡冊,所仿木簡,形制頗似。所習西北漢簡書體,已達相當熟練程度。故總體看去,古意盎然。用筆輕鬆率意,開合有節,屬字自然,力行簡中。與同類書作相比,其出色處在於可感其躍躍欲試,漸能自發幾分性情。當然,若許細讀,也有些問題:如橫畫入筆,時出尖喙。我並不是說一定要筆筆藏鋒,如隸書之蠶頭(漢簡草書也不免尖入),而是從這時常見到的尖入法式,結合其結字的縱逸姿勢來揣度(可感覺書者時時在校正筆運與字態),我便覺得書者之執運毛筆與簡面的夾角,大多仍然不夠超越今人習慣,尚未切近“古法”;因而,書寫過程中,筆向簡牘左右橫布之力度也不夠強,故如漢簡書那種寬博遲重之意(本緣於當時在簡的狹窄面上,手筆下行的滯澀:因被動而致沉著),便不易隨筆頓挫於簡面,終不免復減損其幾分“高古”。此一己所願,謹備書家參酌。或見拙擬《評審感言》。

提名理由 顧亞龍

該行草冊頁,是本屆冊頁展入選作品中,承襲趙孟𫖯;書風特點的典型之作。其通篇氣象,頗具趙孟𫖯;筆墨神形。點畫用筆,嫻熟自信,乾淨到位,盡顯遒媚、秀逸之態。字法結構,嚴整得體,中正平和。整冊十二頁,書錄宋人軼事數則,約數百字,首尾氣息貫通,清麗婉轉,含蓄典雅,深得趙體書風神韻,實屬佳作。然而,該作者在運筆時,若能更著意筆毫在紙間的遲留,結構再嚴謹些,或可更為精彩。

提名理由 方放

觀楊科雲《吾心齋書小窗自紀冊》,以中庸之風為基調,氣息沉靜,整體章法源自古人手札,用筆嫻熟穩健,點畫精湛,足見其在傳統經典法帖的臨習上下了很大功夫。然其臨古卻不囿於古,將二王書風代表法帖中的筆法、字法、章法融會貫通,落筆鋪毫之間,以意使轉,輕鬆自如,寬厚處裹筋藏拙、茂樸沉著,爽利處剛中帶柔、清奇簡暢,字與字之間錯落有致、疏密得當,較好地呈現了文人手札特有的典雅沖和、自然率真之趣。書為心畫,如何以技進道,是當代書家共同追尋的理想境界,期待楊科雲在未來的藝術之路上繼續努力,更上層樓。

提名理由 顏奕端

觀馮偉《千靜居行草冊》,主要取法二王,格高意古,與《聖教序》二王系列手札形神兼備,線質凝練堅挺,章法跌宕起伏,瀟灑簡遠;每頁之間連貫呼應,在筆墨的表達中能注入作者對文字的真實感悟,能較好地處理好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對比關係,空間布白自然而不安排,節奏感強;用紙上選取陳年老紙,越品越醇,不失為一幅上乘之作。

提名理由 徐海

此件隸書冊頁,取法兩漢摩崖石刻。字形鮮活、生動,韻致古拙。雖有個別過分處,亦不傷整體風格。於當今甜、齊隸書瀰漫之際,此作可稱難得。

提名理由 劉顏濤

在當代年輕書家中,石文貞是一位長期執著於篆書學習和研究的優秀作者。書如其人,溫文爾雅。正如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頒獎詞中所稱許的“筆法圓熟、結體修美、佈局精整、意態安詳、筆墨悠遊”。更加難能可貴之處,乃是在其日漸成熟的創作中,能不安現狀,不為成法所囿,開拓進取,不斷修正和完善自我。

元·吾丘衍《論篆書》雲:“篆法匾者最好,謂之‘螺匾’,《石鼓文》是也。凡小篆,喜瘦長,螺匾法非老手莫能到。”這件作品則在其原來師承清人吳讓之、鄧石如等諸家的基礎上汲取《石鼓文》和漢篆體態的雍容大度,線條在原來的勁健清秀中又增添了渾穆沉厚,結體則變修長秀逸為寬博質樸,從當初師法前賢的亦步亦趨、如影隨形,跨越到現在的心領神會、融會貫通。在平和、雅緻、從容、淡定的書寫狀態中,手筆自達,不待心思,首尾如一,貫徹始終,心手相應出一派清新曉暢而又沉靜古雅的景象。若拋開貴遠賤近、厚古薄今的心理,暫且不論今人與古人在傳統文化即學問修養和道德文章上普遍存在的差距,單從這幅作品的書法藝術角度而言,即使放進清代和民國的篆書彙集中,也絲毫不比除去那幾位巨匠大家經典之外的一些優秀作品遜色。完全可以說,在未來的漫長藝術道路上,作者如能永久保持這種書寫狀態下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技道雙修”,勇猛精進,日後大成,定非妄語!

此作也有白璧微瑕之處,即“從巾、父聲”的“布”字,篆法不夠準確,將“”寫作“”,雖為偶然筆誤,也應堅決避免。

提名理由 李木教

當代書壇興盛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有一大批書法家特別是青年書法家對傳統書法經典作品的技術研究和把握達到相當的高度,這種模仿當然不是終點。但有了這樣的根基,就有理由期待未來的開花結果。就技術層面看,很多年輕人的確超越了前代書家,這也保障了現在全國展覽的基本水準。儘管每個展覽都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但總有幾件作品能夠格外引人注目。黃賢志這次冊頁展入選作品就是在每一輪評選中都特別令我愛不釋手的作品之一。這件冊頁採用尺牘形式抄寫前人詩文,用筆結字平和厚實、湛然入古,墨色飽滿而具微妙變化,可見作者對於宋人行書的研習功深,氣息近乎李建中、蔡襄等。從用紙、題簽到整本冊頁的裝潢可謂清新古雅,顯示作者對於冊頁形式的熟練掌握和不落豔俗的審美追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本冊頁的書寫自然從容,沒有當下過度模仿古帖誇張欹側以及過分描畫——直把寫字當畫字的習氣。這種淡定的表現出於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之手不能不令我驚訝,白璧微瑕的是“章、麟、瘴、歸”的幾個長豎和自題跋尾的文字顯得不夠妥帖,因為借用尺牘形式而故意斷開原詩文句的做法也不值得提倡。

提名理由 王大禾

無論哪一種書風,一定是以性情“自然表達”為上的。由於創作學習心態的因素,急於標新立異彰顯自我過程中落入刻意而為泥潭的比比皆是,在筆法、字法、章法上“作”的痕跡無可掩飾,即使長期大量的練習,無非就是“作”得自然一點而已,難成高格調。

米字風格強烈,從者往往拘泥於形貌而風格趨同,誇張變形手法相近、形式設計套路化,一看就覺得“油膩”。張潔明的行書冊取法鮮明,不難發現作者對時人習米流弊有足夠的警醒,對米字書法語境瞭然於胸,而在用筆生髮、結字造勢、用墨取韻上提煉取裁,足見其志趣用心。此作雖字字獨立而體勢連綿不斷、筆意貫串流暢,通篇一筆不懈,爽利挺拔、清潔明淨。對經典法帖既有足夠的傳承,也有一定的自我筆墨語言,營造出精緻生動而溫文爾雅的視覺美感。在參評眾多濃墨重彩、設計機巧、躁動浮華的冊頁作品叢中,此作自然本真地表達內秀與淡雅,無疑是一股清流,令人玩味。

提名理由 李守銀

樊青松的這件作品,取法漢代碑額文字及漢篆的結體與筆法,整體佈局疏密有致,開合揖讓,寓動於靜,寫得很輕鬆,但稍欠靈動,結體還不夠鬆動,很多起筆處見露鋒,線質還需體會加強。

我們先看《漢張遷碑額》,首先奪人的是它那朴茂、沉雄、奇偉的整體氣魄和神韻,剛毅而方圓互動的線,形質很美,使人有百鍊成鋼化為繞指柔的意象感受,更為動人的是,線的縱橫轉折、起伏跌宕、充滿生命力量的運動!全篇空間構造都因其勢而生髮、呼應、連貫,在短短十二字的篇章中,竟如此詭奇多變,令人目不暇接,同時,又如此統一、完整、渾然天成!

再看,在一些漢代刻石、石雕中,用很寫意的線刻畫出人物、動物的形象,給人感覺好像沒雕完似的,但它那種渾樸線條所營造出來的氣象,卻能動人心絃。所以,建議作者除了對經典的篆、隸書影印版的碑帖深入研習之外,還要領會它的精神特徵,就是線上的運動中,要充滿勁健沉厚的力量。另外,還得抓住它的總體氣象,就是恢弘雄渾的氣象。在今後臨習和創作中,一定要注重全篇章法的把握,要去實地體會、接納最原始的氣息,進入那個遙遠的時代,多看原作、原刻,當面對作品的原作、原石的時候,會更直觀、更充分感受那種整體性的沉雄博大的氣象。東坡居士雲:“始知真放在精微。”細味《張遷碑額》的細節,就會豁然開朗。

提名理由 韋斯琴

我提名的是一本小楷冊頁,由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的一名小學女教師張義芬創作。

從填寫的資料看,投稿者目前還不是中國書協會員。

這本小楷冊頁的書寫內容是張岱《陶庵夢憶》散文數篇,形式上採用小楷在仿古紙上書寫正文,釋文、註解列印在側的方式,古意濃厚。

從筆觸看,落筆輕鬆,結構精準自在,得二王小楷之古雅,略參行書筆意,寫得鮮活舒朗。

細讀之,若清風拂面,溫潤而有馨香。

提名理由 劉京聞

馮立的這件取法唐人的作品,是這次評審中讓我眼前一亮而且品味良久的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馮立作品取法歐陽詢、歐陽通,當今寫歐楷的作者很多,大都寫得跟字帖上的刻本一樣,有形而無神彩,何也?只因沒有很好地解決筆法的核心,寫字像在搭積木,上一筆和下一筆之間沒有內在的關係。再有一些學習魏碑的作品,結字的趣味還是不錯的,但用筆像刀刻的一樣,追求所謂的金石氣,刀砍斧鑿、稜角分明,實際上是在描摹魏碑刻石的效果,而不是自然書寫,這類作品前些年還頗受歡迎,甚至能夠入圍國展。其實清末民國時期,如趙之謙、康有為、于右任、徐悲鴻等名家皆從碑中走來,但都寫得自然流暢,無造作之感,啟功先生曾說:“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實學碑之妙理。

由此再來看馮立這件楷書作品,有幾點難能可貴:

一是樸素。此屆冊頁展有很多作品打扮得花枝招展,形式大過內容,而此件作品則乾淨利索,沒有過多的化妝,古風猶存。

二是作者能把二王的筆法合理地用在唐楷這些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中,讓字有了血脈,有了風姿,東坡有云:“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就是能把楷書寫活了才是高手,而馮立的楷書解決了筆法的來龍去脈,才能夠真正地寫出了飄揚,寫出了神彩,寫活了。

三是這件楷書初看也是狀如運算元,大小均等、整齊劃一,不太符合藝術追求的標準,但細看則每個字都有一些內在的變化:疏密變化、欹正變化,而這種變化不象很多作者寫魏碑的方法,透過大開大合,而是依靠內在的微妙變化得來的。小變化其實更難。這就是為什麼做粵菜的廚師要比做川菜的廚師掙工資更多一些的原因,因為川菜的特點比較突出,易於掌握,而粵菜的特點則比較微妙,也就更難了。

四是筆法豐富。起筆如切金斷玉,非常爽利,瞬間筆鋒的調整而成就了筆法的千變萬化,而且筆筆到位,頗有行書的流暢之美。

五是線質飽滿、豐腴有度、筋骨並存、剛健挺拔,實屬難得。

六是通篇數百字氣息貫通、一氣呵成、前後無異,說明作者的控筆和結字已爛熟於心,達到了心手雙暢。

前些年曾有老師提出要啟用唐楷,而啟用唐楷的核心就是解決楷書的合理筆法,打通血脈,字型再寫出變化,唐楷自然就寫活了。馮立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激活了唐楷,寫出了變化和新意,謹嚴之中透出了靈動。

提名理由 崔勝輝

金弋此件冊頁作品在形式上沒有做過多的裝幀和設計,整體樸素簡潔,只是在紙張上選擇了淡黃淺印的彩箋,給人清新閒雅的感覺。

其書風散淡自然,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聖教序》、米芾、何紹基以及近現代書家作品上多有留意,且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技術上可謂嫻熟。章法上運用的是散點式安排,疏疏落落,大小參差,洋洋灑灑,嫻靜疏朗,輕鬆自然。其筆觸凌厲勁健且不失鬆動,張弛有度,擒縱自如。字形雖雜糅多家也能和諧自然,結字因勢就形,有天真爛漫之姿,偶有造作亦不失情趣,瑕不掩瑜。

此類作品在本次來稿當中還有幾件,之所以選擇此件作品作為提名是因為此件作品在此類風格當中較為突出(個人眼光而已),較之複製古人軀殼,一味剛勁用狠,有技無趣者要更有品頭兒。

在書法創作中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可以不斷地完善。作者如能在此基礎上去其痕跡,將雜糅液化,溶古於己,則更為可觀。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你不尚書微信公眾號 作者齊玉新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中書協冊頁展評委們告訴你評審雷區在哪裡,及13位作者提名理由

Tags:作品冊頁評審書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