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師有寬:積一甲子之功,促修復代代傳承

由 善本古籍 發表于 藝術2021-12-07

簡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後,甘肅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還獲批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甘肅省文物局認可的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在人員及配置上已經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近些年完成的

吸水紙怎麼使用

師有寬:積一甲子之功,促修復代代傳承

師有寬:積一甲子之功,促修復代代傳承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中更是如此。1942年出生,參加過“全國第一期裝修古舊線裝圖書技術人員訓練班”的師有寬就被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同仁們稱為“一寶”。他是“國手”張士達先生的得意之徒,曾以一己之力承擔起甘肅省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60年間,他在古籍修復中經歷“三起三落”,但從未放棄。2014 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成立後,為將接力棒傳下去,他一直在路上。

01

一段刻骨銘心的師生緣

“我是1959年12月,從‘苦甲天下’的甘肅省會寧縣來到蘭州市進入甘肅省圖書館工作的,當時是勤雜工,主要工作是給全館職工供熱開水,因為表現很好,工作踏實認真,能吃苦,所以才有機會被選派去北京學習古籍修復。”那是在1961年,文化部(現文化和旅遊部)舉辦“全國第一期裝修古舊線裝圖書技術人員訓練班”,從全國選派人員到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學習兩年,訓練班採取師帶徒邊教邊學邊做的方式。師有寬一直很感恩自己的吃苦精神,他認為,能吃苦是勞動人民的本色,也是他能走上修復之路、並做好古籍修復的重要原因。

在訓練班的兩年時間裡,師有寬有幸接觸過很多業界名家,修復領域有名的“三肖”(肖順華、肖振堂、肖振邦),版本學家趙萬里先生、冀淑英先生、李致忠先生等,都曾深深影響他。而與恩師“國手”張士達先生的那段師徒緣,更被他稱之為一生中刻骨銘心的記憶。“先生知識淵博,鑑定版本和鑑別紙張的經驗非常豐富,反覆教我看、拉、摸三種技巧。”所謂“看”,即觀察紙張細膩度、勻整度及色澤等;“拉”,測試紙張是否堅韌有力、耐久性強;“摸”,識別紙張質地柔韌性及平整光滑度。“我記得師傅說,各種紙張都有它的鼎盛期,宋麻、明棉、清開化。”師有寬回憶說。師傅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修復技法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質,則影響了他的一生。“張士達先生常常強調,這是一門手藝活兒,每道工序都得細緻認真,不能馬虎,上道工序做不好,會影響到下道工序,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前功盡棄,做出來的活兒肯定不成樣子。還說做手藝活,必須眼到、手到、心到。”說到師傅的言傳身教,師有寬難忍激動地說:“就是在那兩年,我逐漸愛上了古籍修復事業,並一直堅守至今。”

在訓練班學習期間,學習技法的難度是循序漸進的,從一般破損的普通古籍到嚴重破損的珍貴古籍,包括對技藝有極高要求的“金鑲玉”,師有寬都在師傅的指導下有過接觸和深入學習,讓他感到驕傲的是,他還曾參與到三冊《永樂大典》的修復中,磨鍊了一身的本事。

02

修復路上練就“十八般武藝”

結束了學習之後,師有寬於1963年8月回到甘肅省圖書館,很快便開始一個人在新設立的古籍裝修室摸索、工作。“當時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購置了一些簡單的裝置和材料、工具,10月份之後,我開始動手修復一些殘破的普通古籍。可惜的是,幾年後趕上‘文革’,修復工作也暫停了。”

再次恢復古籍修復工作是在1978年,那時候甘肅省圖書館裝訂工廠成立,師有寬作為負責人被委派到南京制本廠學習精裝技術,但他時刻不忘古籍修復事業,回來後經與領導研究,在裝訂工廠設立了精裝組和古籍裝修組。“精裝工作發展很快,不到兩年時間就有6人能熟練操作各道工序,能夠完成館裡全年期刊雜誌的精裝任務,甚至承接了蘭州市部分大專院校圖書報刊的精裝工作。古籍裝修組也培養了幾名修復人員,每年修復殘破古籍300餘冊。”但古籍裝修組一直面臨著各方面困難,到1982年甚至一度要關停。“當時工作臺是破舊的閱覽桌,壓平用的是被報紙包裹著的磚頭,就連做糨糊的麵粉都要寫報告到糧食部門審批,所用修復舊紙還是和廢品收購站建立聯絡,拿成倍的廢報紙交換來的……”

講到當時的修復狀況,師有寬感慨萬千:“我覺得近些年最大的變化,就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古籍修復工作,經費和人員都得到了保證,特別是古籍修復人員的職位、職稱和工資條件等方面得到較大改善,使這個行業能留住人才,得到發展。”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後,甘肅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還獲批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甘肅省文物局認可的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在人員及配置上已經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近些年完成的清代珍貴劇本的搶修工程還成為古籍修復保護的範例。“這批劇本全為手抄本,紙張是價廉質劣的土麻紙、粉連紙、毛邊紙,以及本地產的土紙等,材質、大小規格不一,而且90%以上不留天頭地腳,紙張酸化、黴變、蟲蛀鼠咬、水溼油漬粘連等破損程度特別嚴重,修復難度極大,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程。”師有寬介紹說,在具體修復時,要把修補古籍的“八法”技能全部用上。

“所謂‘八法’,即揭、洗、補、託、裱、接、襯、鑲,特別是在揭上下的功夫最大。”對於一些水溼、油漬粘連特別嚴重的古籍,要想把整冊書頁揭開,師有寬每次都會先採取“溼揭法”或“沸水泡揭法”,如果還揭不開還會採取“蒸揭法”。“我記得在修揭《金川會》時,因書口油漬粘連得特別嚴重,用前面幾種揭發都無法揭開,油漬也清除不掉,我們動腦想出一個辦法,在書頁上襯吸水紙,用加熱後的電熨斗在吸水紙上施加壓力,使書頁上油漬發軟而粘在吸水紙上,抽換幾次吸水紙後,書頁變得稍乾淨些,也沒有粘性了。”師有寬說,古籍修復是手工活兒,每個人在修復中所執手法有時相同,有時不相同,隨著自己的用手動作方便,有時根據古籍的不同受損情況,還會選擇一些新的做法。

03

遵循“整舊如舊”的總原則

修復古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籍,延長古籍的“壽命”,使之源遠流長,但修復方法不當、操作技術不規範,工作中粗心大意或者修復材料質劣,都會給古籍帶來損害,師有寬強調,一定要遵循“整舊如舊”原則。所謂“整舊如舊”,就是保護古籍的原貌,具體來講,就是保持古籍的文物性、資料性和藝術性。在修復中,必須忠實再現古籍的原始文獻形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師有寬認為,古籍的資料性主要體現在書頁上承載的文字、影象等資訊,修復時要注意保留這些資訊,遵循“片紙隻字”不能丟失的原則;古籍藝術性則體現在書皮、書籤、書角、書口等部位,是否平整、佔比是否恰當、各部位之間顏色的搭配是否和諧等,這些都是在修復中需要保留的細節。“我們現在常常說四大修復原則,其實後三條,包括搶救為主、治病為輔,最少干預,以及過程可逆,都是圍繞著整舊如舊這個總原則制定出來的,其本質都是為了保護古籍。”

“不遇良工,寧存故物”,在師有寬看來,遵循修復原則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即不能立即修復的要懂得放手,不要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我在修復工作中,常常看到一些不當修復造成的損傷,每次看到都會心痛不已。比如任意改變裝幀形式;將大幅拓片割裝成冊;對易洇化的古籍在修復時大量使用水,造成跑墨汙染;過度使用化學劑清洗書葉;不按紙張的性質、色澤深淺、厚薄配紙;使用機制酸性紙或膠帶紙補古籍;有的修復時不專心,造成倒頁、錯頁,甚至丟頁,等等。”就像當年張士達先生告誡他的一樣,師有寬也常常在多個場合強調,做手工活兒,必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專心致志仔細地觀察;手到,就是動作靈巧、速度快、操作規範;心到,就是要細心、耐心、專心,最重要的,要有敬畏之心。

基於此,師有寬在日常修復工作和授徒過程中總結出做好古籍修復的“七要”,即要做出精準的修復方案;要保證修復材料的絕對安全和修復古籍資料的絕對安全;要細心、耐心和專心;要熟練掌握“八法”修復技藝;要保持原裝訂形式的高雅;要做到“整舊如舊”;要虛心學習全國同行業的先進經驗,進行技藝改新、創新。

04

創新是時代進步的要求

師有寬認為,古籍修復要傳承,首先要傳承精益求精的修復技法,但在國家各行各業日新月異、高度發展的時代,古籍修復事業也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適應形勢的變化和時代進步的要求。“紙漿補書機的出現及應用,儘管目前還有很多不適應性,但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古籍修復會實現機械化,而這就要依靠掌握精湛技藝又知識淵博的年輕人。”

師有寬:積一甲子之功,促修復代代傳承

將古籍修復事業代代傳承下去,是師有寬的願望,也是他近些年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我覺得要傳承古籍修復技藝,首先要做好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可以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牽頭做好組織規劃,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制定加強古籍修復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意見。”此外,要更好地發揮古籍修復專家的作用,除傳習所和高校學科建設的模式,還可以考慮在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設立專家工作室,並在行業內開放,形成古籍修復專業人才定期交流機制,以專家帶骨幹、骨幹帶團隊的模式,逐步形成人才培養的梯隊。

“在傳統修復方法傳承和培養的基礎上,還要把現代科技運用到古籍修復人才培養上,比如可以採取遠端培訓的方式,既節約成本,又擴大培訓面,惠及更多對古籍修復感興趣的年輕人。”創新傳承模式很重要,但師有寬始終把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他認為,要注重從工作中選拔留得住、用得上的青年人員進行培養,選拔的人才要有心靈手巧的天分,要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定力,還要有對古籍修復事業的赤誠之心。

Tags:古籍修復師有紙張甘肅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