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書譜》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你可能不知道!

由 歷史縱橫談 發表于 藝術2021-07-02

簡介《書譜》中,像這樣的“衍文”,用旁點的方法消除,即“點去”的部分,在整篇中竟有十數處,其中有幾處所犯的都是同樣的單純的目誤

鍾張信為絕倫的絕是什麼意思

唐代大書法家孫過庭傳世書跡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三篇,皆為草書墨跡。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要數《書譜》。

品賞《書譜》即得二王筆法真諦,又有所發揚創新。開篇行筆沉穩,速去援來,應規入矩。待到中段漸入佳境,行筆奔放縱橫,鉤環廝牽。及至尾聲高潮疊起,波詭雲譎,揮灑自如。通篇神釆飛揚,瀟灑流落,真乃無上妙品也!《書譜》在博得眾書家的讚賞推重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謎團,下面就兩個人方面和大家做共同探討

《書譜》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你可能不知道!

《書譜》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你可能不知道!

1《書譜》是孫過庭真跡嗎?

雖然在《書譜》和其他文獻中留下了孫過庭書法與傳記,與之傳世的諸如《草書千字文》、《景福殿賦》等,認定是與所謂《書譜》同筆,可這兩種鹹被判斷不是唐代的墨跡,而是後世所偽託。只有《書譜》,果真屬唐代之書,而且是孫之真筆嗎?

事實上,清王朝滅亡後,墨跡本《書譜》透過寫真、珂羅版的廣泛流佈而被世人周知是始於1920年。在這當中,似見到由後人所作的多種摹本。主要的理由是:至今所知的《書譜》刻本,享有善本之稱的是所謂“薛氏本”(元祐本),然此本遠與“墨跡本”異趣;那麼,還不如說與之相似的則是“安刻本”(天津本)。

昭和四年(1929年)松本芳翠在其主辦的《書海》雜誌發表了著名的《節筆論》。《書譜》即現存的墨跡本是所有刻本的底本,並證明了墨跡本不是“雙鉤填墨”的摹寫本的事實。其論據為:《書譜》大概是在摺疊為八分(2。7cm)為間隔的紙張上書寫的。筆鋒經過折線而產生衝突的部分,線條出現類似“竹節”般的不自然筆致,即“節筆”。

這種“節筆”,無論是哪種刻本皆與墨跡本相同,存在這一情形。墨跡本的用筆線條中留下了折行的痕跡,從寫真等,若仔細觀察“節筆”部分,筆勢自然,決非類似“雙鉤填墨”等技術摹寫,從而確定了《書譜》乃是真跡。《書譜》筆致清晰,節奏明快,能佔唐代名筆之位置。

2“點去”和“改寫”是敗筆嗎?

《書譜》雲:“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雲沒·”始寫僅數十字,就和前行文字重複,用旁點加以訂正(“點去”),可謂是淺陋的目誤。

這裡應該是書“鍾張雲沒……”的,極靠近前行的“鍾張信為……”因眼花繚亂而誤寫。這誤寫極相似於抄寫他人文章。書寫自己的文章,從開頭就犯這樣的目誤是頗為粗忽的。不禁對撰者孫過庭《書譜》為他自己所書產生了疑問。

《書譜》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你可能不知道!

《書譜》中,像這樣的“衍文”,用旁點的方法消除,即“點去”的部分,在整篇中竟有十數處,其中有幾處所犯的都是同樣的單純的目誤。例如第83~84行中的“然訊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或蒙”十七字實為後文第266~267行的文字(“或”後文書以“忽”),這決不是簡單的目誤所能說明的。

《書譜》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你可能不知道!

《書譜》給我們留下的謎團你可能不知道!

還有如第69行點去的“輕重之”,旋即又改為“揮運之”再續寫的情況。這就無意中流露出是一邊在推敲一邊在改寫的形跡。確實如此,《書譜》末行“垂拱三年寫記”,開始寫作“元年”,之所以改為“三年”,恐怕是孫過庭在垂拱元年寫的是草稿,三年中邊推敲邊修正改寫。

即使是相距甚遠的文字,也會因目誤而被“點去”。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也不是他未曾研究周邊的文章所致。例如第164~165行中的“其有顯聞當代,遺蹟見存,無俟抑揚,自標先後”。在第152~153行曾一度書寫而被“點去”,第183行再次書寫而又“點去”。何故出現如此反覆“點去”?其中之謎卻是難以揭開的。

Tags:書譜點去墨跡孫過庭目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