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由 黃簡講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6-29

簡介「眾」字下面三個人,有兩種寫法:一是先寫中間撇豎,立人勢,皇象下面有個鉤,那是虛筆,然後左右各加兩點

血字草書怎麼寫好看

L7-23 草書釋讀17

14.3含有兩個人的字

繼續上一課14。3,講含有兩個人的字。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這圖上兩個人的關係有五種,相順兩種已經講過,向左是「從」字,向右是「比」字。那麼餘下的相背、相對和相反關係,是什麼字呢?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兩人相背,這是「北」。《說文》:「北,乖也。從二人相背。」「乖」這個字,現在意義是聽話,如「這孩子很乖」,但本義卻是分離、違背,不聽話才是「乖」。這在漢語中稱為反訓,例子很多,我初到香港時,看電視聽人說「這小姐恨嫁」,我還以為這小姐不想嫁人,其實「恨嫁」是好想嫁人。唐蘭先生《釋四方之名》說:「『北』由二人相背,引申而有二義:一為人體之背,一為北方。」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為南北之北。」楚簡寫法不同於金文,金文兩個人身體比較直,楚簡上人身彎曲了,秦簡兩個人好像坐下了。「北」分左右兩部分,草化時左邊是豎筆勢倒寫,本來是從左寫到右,現在是從右寫到左,倒筆勢。右旁一個豎筆勢就可以,不必回上去加一橫。王羲之這是標準寫法,孫過庭等都是這樣寫的,還有一種右旁用兩點羊角勢,比較少見。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相對關係,左上角這個字大家都認識,「卿」字。「卿」字怎麼來的?如果遮去中間這一部份,剩下的好像子醜寅卯的「卯」字。為了避免混淆,再遮去左上角的撇,那就得到這樣一個字,也讀Qing1,這是「卿」的本文。《說文》中有這個字,小篆就是兩個人相對。再早甲骨文也有這個字,是跪坐的兩個人,而且好像張著口,他們在做什麼呢?後來繁化了,兩個人中間加了一個「簋」,「簋」上次講過,是青銅食器,原來這兩個人在吃東西。來到小篆中間寫成「皀」,《說文》解釋為稻穀香氣。小篆還有一個字,左右兩邊的人畫出頭部,或說是兩個口,兩個張開的嘴巴。如果再不明白,下面加個「食」字,明確告訴你這是吃。現在說一下這些是什麼字,第一、二兩個人相對,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認為:「此為向背之『向』字」。第三個中間有個青銅食器的甲骨文,這是「鄉」字,第五個是「鄉」字的小篆寫法。第四個中間寫為「皀」,這是「卿」字。第六個下面加了「食」,這是「饗」。這些字同出一源,一百多年前羅振玉已經指出:「古公卿之『卿』,鄉黨之『鄉』,饗食之『饗』,皆為一字,後世析而為三」,這些都是「向」的本字發展出來的。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雖然說這幾個字上古時是一樣的,但後來意義區分開了,寫法當然會有區別。以「卿」和「鄉」為例,兩個字小篆寫法都是左中右三部分,中間部分是相同的,左右就不一樣,「鄉」上面多了口字形。結果隸變時,「鄉」字左右比「卿」字左右多一節,「卿」字左邊是一折加撇,「鄉」是兩折加撇,「卿」右旁是一室的節耳勢,「鄉」是兩室的邑耳勢。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17課講到顧盼勢,原本是先寫中間、再寫兩邊的小字形,如果遇到少字形,可視為顧盼化勢。同樣道理,玉函勢如果最後一筆拉長為撇,可視為玉函化勢。蟠龍勢如果最後一筆拉長為撇,可視為蟠龍化勢。這樣一規定,在分筆勢的時候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現在來說一說這幾個字怎樣草化,相當簡單。「卿」字分左中右三部分,左中兩部分均以一點替代,右旁這部分本身是節耳勢,草書把一豎縮短為一點,裹束起來,就是草書的「卿」字。因為兩點等於一橫,所以今草把三部分連通寫了,看起來似乎只有一個節耳化勢,不知草法就看不懂了。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鄉」字又怎樣草化呢?剛才說了,「鄉」左右兩邊比「卿」字多一折,只要把這個區別表現出來就可以了。左邊寫豎筆勢兩折,中間省略不寫,右旁是邑耳勢,把豎筆縮短為一點,裹束起來就是草書「鄉」字,如皇象所書。今草寫法把左邊的兩折拉直,成為一豎,而右旁和章草一樣,邑耳化勢不變即可。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注意「鄉」字作為某個字的一部份,還會簡化,如音響的「響」,一看就屬於筆畫太多的字,這時候就要大刀闊斧地簡化,最常用就是用點來替代。索靖是這樣寫的,上面的「鄉」用三點,中間的「立」用三橫,下面加一個「日」就可以了。皇象寫的就不容易辨識,他做了一些挪位,上面三點連寫了,看起來好像曲鉤勢,中間三橫,皇象變為三點,橫排,然後下面是玉函化勢,這個寫法很難認。《急就章》拓本葉夢得釋文缺,高二適寫法也不對。其實下面「音」字寫得老實點,如隋人《出師頌》這樣,釋讀不難,孫過庭《書譜》也有一個「響」,也是這樣寫的。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兩個「人」字相反轉,「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就是一個例子,左邊一個人頭向上,右旁一個頭向下,變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的意思。楚簡中,右旁頭向下寫為撇捺,交爭勢,小篆恭正一些,其實右旁還是撇捺。這右旁隸定後看起來像「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字,讀Hua4,跟「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比一比,兩個字是不同的,一個用撇,一個用橫,不要搞錯了。漢隸和唐人真書,都是依照撇捺變過來的,所以草書「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的右旁,也是用撇捺組成的。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二級課程講過,捺筆有三種筆勢,這就是磔勢、波勢和戈勢。戈勢產生了倚戈勢、彎筍勢,即縱戈和橫戈,還有化為一波三折的捺筆,如外略勢和蠆尾勢,18課我曾舉過「空」字為例,「空」中間是「八」,「八」那一捺就寫成一波三折,乙字狀。當然,乙字狀筆勢還可以代表其他意思,不止是捺,大家可以查查筆記。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本級15課我講到「必」字草化,草書「必」字先寫中間兩筆,一撇一捺,交爭勢。「化」字右旁也是一撇一捺,所以也是交爭勢。後來的隸書、真書變化漸漸遠了,你可以分筆勢說,真書「必」中間是變筍勢加一撇,真書「化」字右旁是蠆尾勢加一撇,但如果你知道草字的來源,就不用這樣複雜。一撇加一個彎筍勢,或一撇加一個乙字形蠆尾勢,今後可以直接說就是交爭勢。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中文裡有些字非常相近,如己、已、巳。再舉三個例子,第一個是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八九的「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用一橫,查字典在一部。第二個是「匕」,用一撇,這是短撇,上一課講的「比」字,右旁寫成「匕」。第三個是「化」字的右旁,本身也是一個字,也讀Hua4,用較長的一撇,內地寫「化」字,右旁就是這樣寫的。香港寫法依照古文字而來,還是用短撇,剛才說過,唐朝真書都用短撇,缺點是這樣一來,跟「匕」就分不開了。

14.4含有三個人的字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三個人,意思是很多人,我們已經知道三表示多。三個人本身也是一個字,現在是極少用了。《說文解字》把它當作一個部首,讀音是Yin2,許慎說這字的意思是:「眾立也」,就是一群人站在那裡。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眾」字下面就是三個人,甲骨文表達得很清楚,上面是「日」,太陽照耀下的一群人。有人說這是奴隸在烈日下耕作,相當於勞動改造,但閱讀大量甲骨文之後,學術界已經排除了這種觀點,「眾」是自由人,地位高於臣,這些人只是站著。金文上面的「日」變為一個眼睛,或許甲骨文是簡寫,自後小篆、楚簡皆如此,請注意楚簡寫眼睛,往往用一筆圈外框,顯露一個明顯的起筆,這形成了後來漢隸「眾」上面多一點。行書、真書都是這樣,上半部看起來像「血」字。草書「眾」,上面取宀頭勢,跟實蓋頭寫法相同。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眾」字下面三個人,有兩種寫法:一是先寫中間撇豎,立人勢,皇象下面有個鉤,那是虛筆,然後左右各加兩點。漢隸《乙瑛碑》、真書《薦季直表》都是這樣先中間、後兩邊。另一種寫法是順次從左寫到右,如孫過庭,先寫立人勢,中間的人取一豎,右旁取豎橫,在集王羲之《聖教序》中,已經有這樣左中右的筆順。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還有「聚」字,下半部跟「眾」字一樣,也表示人多,《說文:「聚,會也」,本義是很多人聚會、聚集。上半部的「取」是聲旁,「取」聲。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這個「取」字,《周禮》說:「獲者取左耳」,古代抓住敵人,把他的左耳割下來,篆字就反映出這種情況,相當野蠻。秦簡一種寫法,左邊是「耳」,「耳」草書只需寫橫豎豎,智永是用倒筆來寫的,也就是先寫右旁的豎,然後倒回去寫左豎。王羲之、孫過庭這兩個「取」,豎筆是從左寫到右。至於右旁的「又」,秦簡有把「又」寫為撇捺,而撇捺在草書中等於豎橫,所以王羲之、孫過庭右旁都用豎橫,而智永還是寫「又」字,這些小地方要注意。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回過來講「聚」字草化,就是上面的「取」,和下面中間一豎打通寫,所得就是「聚」。整個字的筆勢,先取橫豎,奮筆勢,然後左右兩點一橫,豎筆勢,下面左右各兩點,四點組成菱米勢。今天講到這裡,謝謝。

本節要點:

■含有兩個人的字:北、卿、鄉、響、化。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23-草書釋讀17

■含有三個人的字:眾,聚。

複習思考:

■「以」和「北」兩個草字,它們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各取了什麼筆勢?

■試用草書寫下面詞語〔

擴號

內不必寫〕: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

■乃在無人鄉。〔曹操〕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

。〔論語〕

■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淮南子〕

■一覽眾山小。〔杜甫〕

■不同凡響。

■聚沙成塔。

Tags:筆勢右旁寫法中間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