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阮元《摹刻<天發神讖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釋文

由 電腦發燒友 發表于 藝術2021-06-10

簡介釋文:上天帝言天下步於日月帝曰大吳一□仁中平予天發神讖文天璽元年桼(七)武中郎將丹然發刻廣省者十二字以令史建中三字治復有釋文:上天帝言天下原石清嘉慶年間毀於火,拓本極不易得

天發神讖碑如何寫

阮元《摹刻 跋》全文

三國吳《天發神讖碑》,舊在江寧,毀於火。人間拓本,皆可寶貴。元家有舊拓本,合之繁昌鮑氏舊拓本,共得二百二十一字。十四年春,屬長洲吳國寶摹刻,以昭絕學。按:此碑張勃吳錄以為皇象所書;張懷瓘《書斷》以為官至侍中,八分亞於蔡邕,《梁書》、《南史·皇侃傳》並雲青州刺史,惜《吳志》不為立傳。此碑始末見於王司寇《金石萃編》等書,其字型乃合篆隸而取方折之勢,疑即八分書也。八分書起於隸字之後,而其筆法篆多於隸,是郎中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學之也。北碑碑額往往有酷似此者。魏齊諸碑出於漢魏三國,隋唐之後歐褚諸體實為魏齊諸碑之苗裔。而《神讖》亦開其先,學者罕究其原流矣。皇象,字休明,廣陵人,因刻石置之北湖家塾《華雙碑》之後,以存古鄉賢之矩鑊也。

阮元《顏魯公爭座位帖跋》(全文)

唐人書法多出於隋,隋人書法多出於北魏、北齊,不觀魏、齊碑石,不見歐、褚之所從來。自宋人《閣帖》盛行,世不知有北朝書法矣。即如魯公楷法,亦從魯公北派二而來,其源皆出於北朝,而非南朝二王派也。《爭座位稿》如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不復以姿媚為念。夫不復以姿媚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為行書之極致。試觀北魏《張猛龍碑》,後有行書數行,可識魯公書法所由來矣。《蘭亭》一帖,固為千古風流,此後美質日增,唯求妍妙,甚至如魯公此等書,亦欲強入南派,昧所從來,是使李固搔頭、魏徵嫵媚,無學識矣。

宋拓三國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讖碑》,吳天璽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國吳孫皓繼帝位,昏庸殘暴,政局日漸險惡。276年,改元天璽,為了穩定人心,製造天降神讖文的輿論,以為吳國祥瑞而刻此石。相傳為皇象書,但無確據。

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詔遺”1行6字,“大吳”1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原碑刻於江寧(今南京市)天禧寺。宋元佑六年(1091年)胡宗師將碑移至轉運司後圃籌思亭,不知何時又移江寧學尊經閣,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盡毀。原石上段有元佑六年胡宗師跋,崇寧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又刻跋,清代翁方綱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

《天發神讖碑》的書法被康有為嘆為“奇偉驚世”。書碑者以隸書筆法寫篆,起筆處極方且重,轉折處外方內圓,下垂處中鋒收筆呈懸針狀,稜角分明的字形顯示了威嚴厚重的力量,為歷代書家所稱道。宋黃伯思雲:“吳時有《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

此拓本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拓本,是已知傳世的最舊拓本,為剪條裝冊,只存碑文,無胡宗師、石豫二跋,中段十四行“敷垂億載”之“敷垂”二字完好,中段末“吳郡”之“吳”字口部稍損,“郡”字完好,其它稍損筆劃處甚多。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二百餘方。

清王昶《金石萃編》,王狀弘《增補校碑隨筆》、張彥生《善本碑帖錄》等書著錄。

皇象的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讖碑》三國時期(傳)皇象書。石拓。每頁高32。2釐米,寬20。6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上天帝言天/下步於日月/帝曰大吳一/□仁中平予/天發神讖文/天璽元年桼(七)/武中郎將丹/

然發刻廣省/者十二字以/令史建中/三字治復有/

釋文:上天帝言天下

原石清嘉慶年間毀於火,拓本極不易得。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朱翼盦先生藏宋拓《天發神讖碑》,是其家屬於1956年捐贈的。

釋文:步於日月帝曰

後人多以此碑為皇象所書,清姚鼐跋雲:“世傳皇象書,象為吳大帝初人……計就山刻石,其石圜長,環而刻之,非碑也,而俗稱《天發神讖碑》。”

公元264年,三國吳末帝孫皓繼帝位,由於他殘暴昏庸,政局日益不穩,幾易年號。公元276年,改元天璽。為了穩定人心,佯稱天降神讖文,以為吳國祥瑞。碑文刻於一巨大的矮圓幢形石上,立於江寧天禧寺。而四年後吳即亡國。

釋文:忠中三字治復

此碑的刻立雖屬荒誕迷信,而碑文的書寫卻很雄健。它雖是篆書,但不同於以前任何篆書金石刻辭的面目。其書起筆方重,有隸書筆意,轉折處則方硬勁利,下垂處漸行漸收,呈懸針狀,森森然如武庫戈戟,凜然不可侵犯。

釋文:有詔遣中書郎

康有為驚歎為“奇書驚世”。張廷濟則雲:“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

釋文:字炳朗刊銘敷

後世篆刻家於此碑多所受益,取其筆意入印。趙之謙“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齊白石的篆書、篆刻,大刀闊斧、斬釘截鐵亦可謂得力於此碑。

原石建於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年),又名《天璽紀功碑》、在宋以前已斷為三石,故又名《三斷碑》。傳為華(核)文、皇象書,又傳為蘇建所書,因碑文殘缺,無從考證。舊在江蘇江寧尊經閣,清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

此碑書法非隸非篆,篆書的筆意重一些。此為宋拓傳世孤本,剪條裝,共36頁,每頁2行,行 3字,縱32。2釐米,橫20。6釐米。此碑書法奇特,以隸書筆法作方整篆字,結體以圓馭方,筆意在篆隸之間。

下筆多呈方稜,雄強截斬,

收筆多作尖形,出懸針垂腳,鋒利剛勁,氣勢雄偉,險勁峻拔,

轉折方圓並用,結體上緊下松,字形修長,形象奇異瑰偉。作風獨特。

其筆法及體勢,雄偉勁健,鋒稜有威。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例,後無繼者。是研究東吳石刻文字的重要資料。

由於原碑早毀,流傳拓本很少。尤以斷裂之前的宋拓本極為珍貴。這裡所選的拓本為故宮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跡清晰,墨色醇古。

原石清嘉慶年間毀於火,拓本極不易得。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朱翼盦先生藏宋拓《天發神讖碑》,是其家屬於1956年捐贈的。

[匯品]

清 翁方綱:吳《天璽紀功碑》,弇州所謂挑拔平硬者,信有之。然實是篆書,謂八分者,未必然也。

清 張叔未:吳《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

清 康有為: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變隸,篆多隸少者。吳《天發神讖》,猶有此體。(《廣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吳碑有四,其《天發神讖》奇偉驚世。(《廣藝舟雙楫》)

中國三國時期吳國《天發神讖碑》【讖(chèn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書。~記(預言將來的文字影象等)。~語。】

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吳國廣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時有‘書聖’之稱。他的草書與曹不興繪畫,嚴武的圍棋等並稱“八絕”,“似龍蠖螫啟,伸盤復行”(唐竇臮《述書賦》),“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樸質古情,沉著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前人對皇象書法評價甚高。唐張懷瓘曰:“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可見他創造了“相眾而形一”的書風,在書法史上有重要意義。傳世書跡有《天發神讖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三國志·吳志·趙達傳》裴松之注引《吳錄》曰:“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幼工書。時有張子並、陳梁甫能書。甫恨逋,並恨峻,象斟酌其間,甚得其妙,中國善書者不能及也。”晉葛洪《抱朴子》譽皇象為“一代絕手”。南朝宋羊欣雲:“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清包世臣甚至說:“草書唯皇家、索靖筆鼓盪而勢峻密,殆右軍所不及。”唐張懷瓘列其章草為神品。

《書斷中》唐張懷瓘評曰:“吳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人也,官至侍中。工章草,師於杜度。先是有張子並,於時有陳良輔,並稱能書。然陳恨瘦,張恨峻,休明斟酌其間,甚得其妙,與嚴武等稱八絕,世謂沉著痛快。抱朴雲:‘書聖者,皇象。’懷瓘以為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則實而不樸,文而不華,其寫《春秋》,最為絕妙。八分雄才逸力,乃相亞於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議傷於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Tags:天發神皇象拓本此碑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