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鄧鐵濤:炒丹皮是什麼

由 時尚單品解讀 發表于 農業2021-05-07

簡介三診:入院第3天脈症漸見好轉,知藥見效,仍守上法,以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連翹、蒲公英、敗醬草等為主隨症加減,並繼續外敷雙柏散

炒丹皮是什麼

▲鄧鐵濤(1916。10-2019。01)首屆國醫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代表性傳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創始人之一,現代著名中醫學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醫藥抗擊非典特殊貢獻獎、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新中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獲得者。(攝像 陳安琳)

每天18時,以案說醫。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鄧某,男,時年19歲。1967年3月30日初診。

【發病過程】

3月29日下午4時周身不適,畏寒發熱,上腹隱痛,晚上10時許轉為右下腹持續性疼痛(不放射),並嘔吐胃內容物2次,即服藿香正氣丸1粒,第2天因腹痛加劇而入院。

【首診證候】

腹肌緊張如板,抵抗明顯,全腹均有明顯的壓痛及反跳痛,麥氏點尤甚,腰大肌徵陽性。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體溫39。3℃,血常規:白細胞14。85×

10

9

/L(桿狀11%),大便潛血(+)。尿常規:紅細胞(++),白細胞(++)。

【辨證論治】

診斷:

腸癰(急性闌尾炎合併瀰漫性腹膜炎)

辨證:

實熱證。

治法: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處方:

①生大黃12克(後下)、玄明粉6克(衝) 、桃仁6克、丹皮6克、赤芍18克、冬瓜仁45克、銀花24克、蒲公英24克、皂角刺30克1劑。復渣再煎,取汁200毫升作保留灌腸。此方藥上午服盡。

②冬瓜仁45克、蒲公英24克、連翹18克、皂角刺30克1劑。此方下午服盡。

另:

針刺闌尾穴(雙),留針1小時。外敷雙柏散(為本院成藥)。

【隨診過程】

二診:入院第2天

服藥後大便2次,色暗黃溏。體溫38。7℃,腹痛減輕。仍按上法,但瀉下之藥如芒硝、大黃有所減量,清熱解毒之品如川連、黃芩、連翹、蒲公英有所加量,未予灌腸及針灸。

三診:入院第3天

脈症漸見好轉,知藥見效,仍守上法,以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連翹、蒲公英、敗醬草等為主隨症加減,並繼續外敷雙柏散。

四診:入院第6天

體溫曾一度回升(最高達38。3℃),但無其他不適。腹軟,未見壓痛及反跳痛,未捫及包塊。仍以上方加減。是日下午停用雙柏散,加用四環素及鏈黴素。

五診:入院第8天

體溫正常,腹痛大減,只在轉動身體時有些微痛,胃納好。舌紅苔白,脈弦。改服四逆散加桃仁、冬瓜仁、苡仁、白頭翁、秦皮等。

六診:入院第11天

停用四環素及鏈黴素,繼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湯調理。第14天痊癒出院。隨訪10年未見覆發。

【按語】

辨證思路: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症,臨床表現為持續伴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噁心、嘔吐,屬於中醫學“腸癰”範疇。鄧教授認為本病是由於寒溫失調或飲食失節或喜怒無度,而使“邪氣”(瘀穢之物如糞石之類)與“營衛”(血液迴圈與衛外機能)互相搏結於腸道,致使運化失職,糟粕積滯,氣血瘀阻,積於腸道而成腸癰。如果誘發腸癰的瘀熱沒有出路,那麼瘀熱與血肉便腐敗成膿。本病為實證、熱證。因此,有效而便捷的治法便是祛邪從下而出,邪有出路,則膿不成而正自安。常以大黃牡丹皮湯為主方加減化裁。基本方:生大黃15克(後入),芒硝9克(沖服),桃仁泥15克,冬瓜仁30克(打爛,去殼或用新鮮的更佳,鮮的可用60克),丹皮15克。

以上為成人量,小孩或慢性病者分量可酌減。

方中大黃既是先鋒,又是主藥,與芒硝配合衝鋒陷陣,使邪有出路,“積熱”、“蓄結”得除。冬瓜仁利水消炎,桃仁活血通經,善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和瘀血積滯的腹痛。藥雖五味,卻緊緊把握著使“邪”有出路,消除盲管腔的阻塞,消炎制菌,改善區域性血迴圈,使闌尾炎得到根本的治療。因此,沒有併發闌尾穿孔的危險。

治療經驗:

鄧教授於1967年至1968年間用中醫藥治療10多例急性闌尾炎(其中1例合併瀰漫性腹膜炎,1例合併侷限性腹膜炎,3例為合併闌尾周圍膿腫之早期),均於短期內痊癒(短者3一5天,最長也不超過20天)。病例雖不多,但療效快而可靠。

其“下法”的運用特點:即在辨證基礎上早用、堅持用,用必達到瀉下的目的。上述方藥內服配合保留灌腸,爭取時機,儘快控制病情。鄧教授認為只要診斷一成立,越早用“下法”越好。用藥三四小時後,若仍不見瀉下,可再服1劑,必於當天達到瀉下之目的。得瀉後,第2天仍用“下法”,直到痊癒。但後期瀉下藥應有所減輕,而增加清熱解毒藥。當然,病情惡化如合併瀰漫性腹膜炎時,“下法”則宜慎用。如此病發展成為闌尾周圍膿腫時,仍可用“下法”。如遇患者體質虛,可根據其瀉下的情況,於第2劑或第3劑大黃牡丹湯中加人參(吉林參或花旗參)6~9克。痛甚者加蒲公英24-30克,或加田七末2~2。5克沖服;熱甚者加地丁、銀花;出現包塊者(闌尾膿腫)加皂角刺。

至於灌腸,其優點是既能瀉下,又能使藥力更快地直達病所,這是“攻邪應就其近而逐之”的靈活運用。其法是將內服藥復渣再煎,取汁進行保留灌腸。

採用下法會不會引起闌尾穿孔?據鄧教授臨床數十年的經驗,用下法尚未見引起惡化者,關鍵在於芒硝不宜重用,一般應不超過9克。另外,中醫運用下法亦是根據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因而能消除副作用,產生較理想的藥理作用。大黃牡丹皮湯就是這樣的配伍,使之具有瀉下除積,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等作用(鄧教授經驗膿成仍宜用大黃牡丹皮湯)。可見,中醫的下法,能從根本上治癒急性闌尾炎。但必須注意的是:腹痛已除又無發熱,病似已愈,仍需服大黃牡丹湯三劑以徹底治療,可免復發。

病情較重者可配合針灸治療和外敷法。針灸療法:針刺闌尾穴(雙側),用瀉法深刺之,運針一二十分鐘,接電針機半小時,再留針1小時。每天1次,連刺3天。此點多有壓痛,進針時須刺在痛點上。效不佳時再強刺激足三里。有發燒、噁心、嘔吐者加曲池、合谷、內庭等。每日針2~3次,至症狀消失。體質較差、病情較輕的,宜用較弱刺激。外敷法:三黃散或雙柏散外敷。用蜂蜜適量加水調勻,敷患處,藥幹即換。

本案患者為急性闌尾炎合併瀰漫性腹膜炎,發病急,病情危重,治療及時,採用大黃牡丹湯內服配合灌腸及針灸,諸法合用,取得良效。若合併瀰漫性腹膜炎病情惡化時,“下法”則宜慎用,可手術治療。

(本案編寫:劉成麗 邱仕君)

【來源:《鄧鐵濤醫案集》,鄧鐵濤著,國醫大師鄧鐵濤師承團隊整理,2019。12,廣東科技出版社】

Tags:大黃瀉下闌尾闌尾炎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