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由 博史通今 發表于 農業2022-11-30

簡介正是因為房玄齡對唐朝統一天下、對李世民登基有莫大的功勞,李世民才說: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

四大名相是什麼意思

唐朝有“四大名相”,房玄齡居首,本文透過《資治通鑑》,來解讀房玄齡的遺言,和李世民的相關做法。

唐朝貞觀二十二年,這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命的倒數第二年,此時的李世民,已經臥病在床。朝廷瑣事,由太子和長孫無忌等人處理,真正遇到大事,太子李治才敢來找李世民拿主意。但有一件事,雖然不是軍國大事,但李治不敢不告訴李世民,因為司空房玄齡病重了。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房玄齡生病的訊息,李世民早就知道,他多次派御醫前去為房玄齡治療,沒想到,房玄齡大限將至。《資治通鑑》雲:

玄齡疾篤,上徵赴玉華宮,肩輿入殿,至御座側乃下,相對流涕。

李世民為了見房玄齡一面,派人用肩輿小轎將房玄齡抬入玉華宮,在病床邊,李世民和房玄齡這兩個“病號”,對著彼此多年陪伴自己的“老夥計”,哭了起來。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不久後,房玄齡病逝,享年70歲。李世民因為太過悲痛,病情一度加重。為房玄齡輟朝三日、配享太廟。

李世民對房玄齡的感情為何如此深厚呢?我們簡單回顧一下二人的崢嶸歲月。

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李淵從太原起兵反隋,大軍行到渭水之濱,房玄齡主動前來投奔李世民。李淵父子在隋末的眾多起義軍中的勢力並不是最強的,但因為房玄齡軍中運籌帷幄、招納人才,最終使唐軍統一天下,李世民因此稱房玄齡是:吾之子房(張良)也。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626年,(武德九年),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打壓下,李世民的處境受到極大威脅。這時候,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幫李世民精心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促使李世民登上皇位。正是因為房玄齡對唐朝統一天下、對李世民登基有莫大的功勞,李世民才說:

貞觀之前,從朕經營天下,玄齡之功也。(《資治通鑑》)

之後,作為唐朝宰相,房玄齡居功而不自傲,事無鉅細地輔佐李世民,每逢李世民訓誡他人,房玄齡必戰戰兢兢,反覆自省。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李世民為答謝房玄齡之功,把女兒高陽公主嫁給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並且把房玄齡的女兒許配給了李淵的第十一子韓王李元嘉。

644年(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把鎮守長安、代理朝政的任務交給了房玄齡。然而,李世民剛到遼東,就有人向李世民告密,稱房玄齡在長安密謀造反。李世民二話不說,立即把告密者腰斬。可見,李世民對房玄齡的信任無以復加。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歸來,房玄齡已經年過花甲,思維遲緩、行動不便,因此在朝堂上有一些小的失誤。有一次,李世民一時生氣,把房玄齡貶回家中,房玄齡的兒子們因此很沮喪。第二天,房玄齡讓兒子們把庭院打掃乾淨,兒子們不解,房玄齡說:“皇上今天一定回來的。”果然,李世民找藉口故意經過房玄齡家門口,看到房玄齡早已在門口等候,便牽著房玄齡的手上了皇帝專用的馬車,共同入宮去了。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因為二人相伴多年,早已離不開對方。

從公元617年投奔秦王,到公元648年病逝,房玄齡輔佐李世民32年,這32年,房玄齡可謂鞠躬盡瘁,是“貞觀之治”的主要操盤手之一,更是良相的典範。後人因此把他和杜、姚、宋三人合稱為“唐朝四大名相”。

房玄齡生前官至三公(司空),死後被追贈太尉、配享太廟,可以說得到了古代文官的最高待遇,然而,房玄齡臨終前是有遺憾的。據《資治通鑑》記載,他對兒子們說:

我承蒙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太平,皇上卻一直想再徵高句麗,群臣都不敢勸諫,我明知道這是不對的,但也沒有開口相勸。若是死了,還沒能把心中的話對皇上說,真是死有餘辜。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於是,房玄齡用他人生的最後一口氣,寫了一封200多字的遺言,大致意思是說:

《老子》曾說過“知足常樂”,自從陛下登基以來,開疆擴土,橫掃四海,四夷賓服,萬邦來朝,已經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繁華盛世。每逢秋後處決人犯,陛下都再三稽核,生怕錯殺一人。然而,陛下為了征討高句麗,卻讓無數百姓和士卒死在了他鄉,難道他們的性命不足以讓我們憐憫嗎。

倘若高句麗率先侵略我們領土、殺我們的百姓也就罷了,但高句麗並沒有這麼做。如今,高句麗已經非常畏懼我們,願意和我們重新修好,我們何必對其窮追猛打,而使我們眾多百姓和將士失去性命呢?我很快就要死了,希望陛下能採納死者的哀鳴。

實際上,房玄齡的這份遺言,是有一定道理的。李世民之所以攻打高句麗,並不是因為高句麗先侵略唐朝,而是因為唐朝要為自己的小兄弟新羅報仇。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歸來,對外宣稱是唐朝勝利,實際上唐朝並未達到預期的戰果,唐朝將士在遼東死傷數萬,李世民撤軍後,一度對這次征討表達後悔之意:“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資治通鑑》)

因為在出徵前,魏徵已經去世,沒有人能夠真正阻止李世民的征討。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但在李世民回到長安後,為了證明唐朝一定能征服高句麗,李世民厲兵秣馬,廣造戰船,反覆派兵攻打和騷擾高句麗,說是為新羅報仇,實際上不過是打著“一雪前恥”的名頭,拿將士們的生命賭氣罷了。

這些話,無人敢對李世民說。房玄齡在臨終之前,將心裡話全部說出,希望李世民能夠罷免兵刀,讓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

只可惜,房玄齡死後,李世民給了他足夠高的榮譽,不僅對他的遺言視而不見,還反其道而行之。房玄齡的葬禮剛結束,李世民就立即下令,讓越州、黎州、洪州等地建造一百多艘大型戰船,準備再戰高句麗。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對高句麗窮追猛打,臨終前,仍然認為“高句麗不除,必為大患”,唐高宗繼位後,繼續攻打高句麗,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在李勣、蘇定方、薛仁貴等將領的反覆攻打下,到了公元668年,高句麗終於因不敵唐朝而滅亡。而此時,李世民已經去世了20年。與其說高句麗是被唐高宗所滅,不如說是在唐太宗時期就已經定下基調。

為了攻打高句麗,唐朝付出什麼代價呢?舉幾個例子,《資治通鑑》雲:

“徵發百姓造船……蜀人苦造船之役”——為了打造戰場,百姓需要承擔勞役之苦。

“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價踴貴”——為了湊夠軍費,百姓不得不賣田宅、賣兒女。糧價上漲,百姓苦不堪言。

一將功成萬骨枯,唐朝將士們在戰場上的傷亡更大。可以說,唐朝為了征討高句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沒有動搖王朝根基,但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房玄齡建議罷兵,李世民仍然堅持攻打,他們孰對孰錯,今天已經很難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房玄齡作為唐朝宰相,心懷蒼生,他建議停止征討高句麗,是憂天下之心。

而李世民身為站在封建社會頂端的男人,他攻打高句麗,除了要復仇之外,還要透過打敗這個敵人,來震懾周邊的國家,以換取更大的和平。

房玄齡留下200多字遺言,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滅了一個國家

房玄齡和李世民,雖然站在了兩條路上,但這兩條路的方向大體一致。

Tags:房玄齡李世民高句麗唐朝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