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農業2021-12-08

簡介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退休小麥育種專家谷俊友和他所珍藏的“渭麥”系列種子

雜交育種涉及小麥的幾對相對性狀

10月18日,陰雨轉晴幾日後,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王莊鎮李家窪村村民薛金斗下了地,招呼農機手種麥。今年秋播,他選的種子仍是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渭麥9號”,這已經是他選種“渭麥9號”的第3個年頭了。

上半年夏收,薛金斗收了小麥,留下一些捨不得賣。幾個主婦在薛家借來新磨的面蒸饃、擀麵試吃後,紛紛叫家裡人去換“渭麥9號”的種子。薛金斗很慷慨,將留下的麥子全部當種子換給了鄉黨。

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旱地小麥育種專家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歷經近20年潛心育成“渭麥9號”。“渭麥9號”透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成為渭南市30年來的首個國審品種,為全國旱地小麥豐產提供更優選擇。

秋種夏收,一季麥黃;朝出暮歸,數代耕耘。

20世紀60年代至今,在一個甲子的接續中,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旱地小麥育種專家接力奮鬥,育成渭麥系列旱地小麥新品種,並在渭北旱地推廣種植,為糧食安全、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渭麥9號”示範田。(圖片由仵永傑拍攝)

輝煌

每年過春節時,蒲城縣孫鎮黨家莊人楊軍民總要來到渭南市區,看望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退休專家谷俊友。

20世紀80年代,楊軍民的父親楊年喜種的10多畝小麥賣了好價錢,他家這才蓋起二層樓。“咱家的樓房是你老谷叔幫忙蓋起來的。”當時,楊年喜用的小麥種子是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渭麥5號”。

1965年,渭南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現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搬到蒲城縣孫鎮。36名成員來到位於孫鎮的試驗站專門搞旱地作物研究,谷俊友、王丙申就在其中。

“‘風景宜人’,這是我們調侃剛建所時的工作條件。‘風景’是風勁,‘宜人’是泥人。大家頂著大風在試驗田裡搞研究,帶著一身土。”說起往事,谷俊友笑了起來。

然而,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影響育種專家的工作。在孫鎮,優良的渭麥系列旱地小麥品種走向全國。

渭南市旱地小麥面積佔到小麥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旱地小麥的豐歉直接關係著全市夏糧的豐產豐收。渭南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建所初期,渭南旱地小麥畝產平均75公斤左右,災年的收成甚至不夠種子量。提高產量成為旱地小麥育種初期的首要目標。

為解決客觀條件不均衡對試驗造成影響的問題,王丙申、谷俊友等專家費盡心血。

“種子品種的差異是唯一的差異,試驗要保證客觀條件儘可能相同,這樣才能保證試驗結果的真實性和育種的有效性。”谷俊友說。

一次,渭南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請當地群眾幫著種麥,其中一名女工幹活時穿著高跟鞋。王丙申看到後,提醒那名女工換了鞋子。“穿高跟鞋下地踩踏,土壤就變得瓷實,會影響試驗結果。”王丙申對同事和群眾解釋。

天氣漸熱起來,小麥變得金黃,育種專家去試驗田的次數越來越多了,有時一整天都待在麥田裡。“四五月,我們要經常待在試驗田,觀察麥穗的結實情況和麥子落黃程度以判斷抗旱性。”谷俊友說。

麥子隨風搖曳,麥香撲鼻而來。王丙申、谷俊友看著滾滾如潮的麥浪,忘記了頭頂的炎炎烈日。午後,他們就躺在田坎上打個盹,一旁麥子正好擋住日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渭南專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渭麥4號”“渭麥5號”“渭麥6號”等旱地小麥新品種並積極推廣種植,產量穩定在每畝175公斤。

為推廣育成的旱地小麥新品種,谷俊友去過河北、山東、山西、河南,跑遍了小麥種植地,與種子公司負責人密切配合,和主管農業的鄉鎮領導交朋友,組織種子繁育和調運工作……

“我一直關注旱地小麥育種工作,希望為農業科技貢獻畢生力量。”87歲的谷俊友老人堅定地說。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渭麥9號”種子。(圖片由李妮拍攝)

接力

2020年8月,全國農技中心召開國家冬小麥品種區試年會,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糧食作物研究室主任、旱地小麥育種專家張養利坐不住了,“就像高考結束後等待成績的學生一樣。”

由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專家育成的旱地小麥“渭麥9號”能否透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結果就在此次年會上宣佈。此前的近20年時間,張養利和同事曹三潮等在老一輩專家的指導下,堅守著旱地小麥育種事業。

張養利坦言,在育種工作中,靜下心來搞研究是關鍵。因為各種不確定性始終存在,長期試驗卻沒有成果也是有可能的。從做雜交組合的那一刻起,張養利就打定主意,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20年……

2003年,張養利帶領大家著手做旱地小麥育種試驗。選種、去雄、授粉……專家細緻地在麥穗上“做手術”,希望“高產”“抗病”“抗旱”的基因成功組合。

為確保雜交成功,每個雜交組合要做3個穗子。旱地小麥揚花期只有10天左右,張養利和同事頂著烈日與時間賽跑,多完成一個雜交組合意味著多一分成功的可能,而且,也避免由於觀察疏忽,一個好的組合從眼前“溜走”。

2007年,乾旱天氣導致多個品種的旱地小麥減產,試驗田中一個穗實、個高的雜交組合後代麥子引起專家的注意。“這株小麥株高和結實程度受氣候影響小,因此抗旱性可能比較好。我們還發現,它的顆粒光亮飽滿,角質化程度高。”張養利說。

這株小麥的雜交組合名為“2004-390”,是專家在2004年做的第390個雜交組合。“2004-390”成為重點觀察物件。

自打“2004-390”種到試驗田,張養利和同事就沒歇下。麥苗剛露頭,他們就要查看出苗情況;等到冬天,要忍著寒冷觀察麥苗抗凍性;第二年四五月,還要看結實情況和株高。

麥苗一日漸一日地起身抽穗,專家一年又一年忙碌在試驗田中。

2011年,“2004-390”進入小區鑑定試驗和品種比較試驗階段,專家將其正式定名為“渭麥9號”。此後,“渭麥9號”順利通過了陝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2017年,“渭麥9號”參加國家冬小麥品種區試。麥子一種到全國各地的試驗田中,張養利就緊張起來。開春,張養利去運城、臨汾、天水等地看“渭麥9號”長勢,夏天,當地專家傳來“渭麥9號”照片和資料,“在一大片麥地中很顯眼,黃亮黃亮的。”張養利為自己的“孩子”感到驕傲。

在滄州的一處鹽鹼地,“渭麥9號”耐鹽鹼;在天水的一處旱地,畝穗數是第一;在衡水小麥抗旱節水展示試驗中,出苗整齊、抗旱性好。各地育種同行一致反映,“渭麥9號”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產量高,品質好。

目前,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已在澄城、合陽、白水、蒲城等縣區,建立“渭麥9號”示範田2300畝,平均畝產達360公斤,輻射帶動推廣5萬餘畝。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近日,“渭麥9號”種子發芽。(圖片由李妮拍攝)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小麥育種專家曹三潮向記者展示“渭麥”系列麥穗。(圖片由李妮拍攝)

未來

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近幾年有了一個顯著的變化——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1991年出生的農藝師李倩,老家在山西。2016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她隻身來到渭南。第一次到孫鎮的試驗示範基地時,一望無際的玉米地在她的眼前平鋪開來,周邊幾乎看不到一個人。“條件艱苦、裝置簡陋”是她的第一感覺。

“小麥育種是一個很漫長的工作,很有可能研究十幾年都未必能出一個成果。”李倩說。

艱苦的現實條件和不確定的收穫,讓一些年輕人對育種工作望而卻步。李倩卻認為,“研究者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在田裡種下種子,期待著結出累累碩果,是讓同為農藝師的閆苗苗幸福感“爆棚”的事情。“因為小時候在農村生活,我從初中就立志要學農學,透過知識的力量讓農民生產更輕鬆,讓糧食產量更高、質量更優。”閆苗苗說,“只有更多的人瞭解到農業的重要性、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理解育種工作的重要性。而意識到這一點後,育種的苦和累就不算什麼了。”

在地裡搞研究,風吹日曬,非常辛苦。但這種看似最為傳統的方式依然為年輕一代的研究者們所堅持著,因為種子好不好,必須要在田裡種了才知道。

“為了保證育種品種的純度,我們用的是原始的種植方式,有時候比真正的農民還辛苦!”1990年出生的農藝師聶聳開玩笑說。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退休小麥育種專家谷俊友和他所珍藏的“渭麥”系列種子。(圖片由李妮拍攝)

聶聳記得,小麥雜交的時候,一個麥穗上要取36粒雄蕊。他蹲在麥田裡,拿一個小鑷子,取完一個麥穗需要6分鐘。能夠精確到6分鐘,是他多年來經驗的積累。一天下來,取完五六十個麥穗,腰痠背痛,眼睛都花了。“這項工作需要極度專注,如果漏了一粒雄蕊,這個麥穗就算白做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雖然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渭麥9號’透過國審,給我們所有人都注入了‘強心劑’。”聶聳說,“年復一年的堅持不僅得到了土地的認可,還為我們後續的育種工作拓寬了道路。”

“種子育出來後,我們還要給農民提供配套的服務。”閆苗苗說,“怎麼種?用什麼農機?這些後續的技術,還將一同傳授給農民。”

種業可謂是農業的“晶片”,農業“晶片”絕不能讓人“卡脖子”。渭北旱塬是陝西省的重要糧倉,是陝西小麥面積和產量的重要支撐。而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為農業技術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之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瞄準高產、抗病、優質等特性要求,在傳統育種模式基礎上,嘗試開展生物育種,多育品種、育好品種,科學指導農民群眾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加快渭南市特色優良農作物品種選育及示範推廣工作。”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盈科說。

編輯:姜曉

審籤:徐磊

關注

渭南日報

影片號

一個甲子的接力--陝西渭南旱地小麥育種專家群像

【來源:渭南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Tags:渭麥小麥渭南市育種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