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所謂的“最”好和“最”優秀,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的?

由 楓溪木葉 發表于 農業2021-07-05

簡介在我們普通人看來,他考上了清華大學,已然是我們認為的“最好”“最優秀”的學生,妥妥的學霸一枚,當然事實也的確如此,在他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家人或親戚鄰居都一直以為他的成績足夠優秀,他是個很出色並且值得家人驕傲的孩子,以致到了清華最高等學府,所

較高是什麼意思

昨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影片,是來自清華大學某位專業年級第一的同學在某些“最好”“最優秀”方面的短短自述,聽了之後竟有些同意他所表述的看法。

在我們普通人看來,他考上了清華大學,已然是我們認為的“最好”“最優秀”的學生,妥妥的學霸一枚,當然事實也的確如此,在他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家人或親戚鄰居都一直以為他的成績足夠優秀,他是個很出色並且值得家人驕傲的孩子,以致到了清華最高等學府,所有周遭的人都覺得他達到了“最好”“最優秀”,遇到的同學也是“最優秀”的“最頂尖”的,然而這“最好最優秀”的一切卻依然解答不了自己對於未來人生的疑惑:不知道自己未來應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擁有什麼,對於以後的人生,還是處於無比迷茫朦朧的階段。

所謂的“最”好和“最”優秀,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的?

他的自述中講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最後最後的那個終點的話,在一條支線任務上獲得再多成就又有什麼意思呢?”

另一個訪談影片中的一位清華博士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到:“我讀了本科,碩士,博士,到現在我也還是不知道自己以後做什麼樣的工作,我只知道一直讀書,如果博士後面還有更高的學歷水平,我還會繼續往下讀的,可惜沒有了,博士是最高的學歷。(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從這兩位高等學府的“學霸”所說的來看,“最好”的學校、“最優秀”的自己,最終帶來的究竟是什麼呢?他們說可能除了一點點成績優異的虛榮心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了。所謂的“最好”“最優秀”從來都不是他們自己內心所產生出來的自我感受,而是身邊的他人透過環境、資源、平臺、圈層接觸人物的對比而對他們做出的外在評估與看法,因此作為主體與客體的兩方永遠都不會是同樣的思維與想法,也就是“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以為的只是你以為的,不是我的以為。

大家都說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但卻是最好走的路,我們從小就在接受來自長輩(家人和老師)“努力讀書,讀好書了以後生活就輕鬆了”的特定說教氛圍中長大,於是我們拼命讀書、努力學習,學到了最後,卻發現自己愈發找不到方向與目標。就像那位自述者所說的,沒有最後的終點站,就算我們在一條支線上獲得無數成就又有何用呢?

所謂的“最”好和“最”優秀,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的?

明明普遍大眾都比較接受的是“自己的人生由自己主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可為什麼似乎每個人都被困在他人的評價與看法的囚籠中呢?很多時候都是來自他人口中的“考上了最好的大學啊”“真的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啊”……慢慢的,好像我們自己人生的操控權和主宰權在無形中移轉到了他人手中,而我們只能被迫接受,別無其他選擇。

“最好”“最優秀”應當是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自我感受,如此才有意義,而非出自外人口中的客觀表述,審視好自己,正確定位自己,不輕易評價別人,不隨意定義他人,不因為自己對他人隨意的判斷而對他造成心理壓力,才是我們作為“社會人”的最基本準則。

Tags:優秀最好自己他人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