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女人經前後半身疼是什麼原因_ 學習助陽理氣補理兼施治療經前後半期

由 中醫肖相如 發表于 農業2021-05-09

簡介二、血中陽虛一般於經前後半期見頭昏腰痠,胸悶煩躁或乳脹,夜寐欠佳,脈弦細,舌質淡紅,苔黃白膩,BBT高溫相欠穩定,或一個月好,下一個月又表現偏低偏短,結婚多年不能受孕,或腰痠,小腹有冷感,頭昏頭痛,煩熱口渴,乳房脹痛等

炒丹皮怎麼炒

夏桂成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學習助陽理氣,補理兼施治療經前後半期相關的症狀。

經前後半期是整個經前期中的後半個時期,一般指BBT高溫相後的6~7天時間,有時只有5天,有時可達8~9天。

這一時期可能會出現一些心肝氣火偏旺的現象,如胸悶煩躁、乳房乳頭或脹或痛、小腹作脹等,前人所稱的經前期即指這一時期。

這一時期是重陽維持的時期,癸水之陰陽已開始下降,而代之以陽氣,

所謂“衝任氣血旺盛”,因而心肝的氣火容易波動,極易導致陰陽之間不平衡狀態加劇,常可出現經前期諸證,或稱之為

經前期綜合徵。

本期在治療上既要注意到補腎助陽或健脾助陽,以維持重陽的延續,又要考慮到前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治療大法,

即“經前以理氣為先”。

經前期理氣為先有三種意義:

一是理氣調經,為行經期順利排經作準備。

前人認為,經血未動,理氣為先,保持氣分通暢,則行經期自然排經順利。

二是調理經前期心肝氣火偏旺。

上已論之,經前後半期頗多心肝鬱火的病症,必然要克伐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因而理氣解鬱,調理心肝脾胃,緩解臨床症狀,亦為經前期治療所需。

三是經前期衝任氣血旺盛,理氣有調節衝任氣血過盛的作用。

關於理氣法,有升散以疏之,有清降以洩之,升降合用,疏洩並存,溫清結合,才能達到氣機順暢,為排經或受孕奠定良好基礎。

不要“煩躁、乳痛、腹脹”,平穩迎接月經“駕到”

01

助陽為至,兼以理氣

經前後半期,如陽長不及或陽氣有所不足,心肝氣火併不旺盛,且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治當以助陽為主,同時,要顧及這一時期的特點,稍加理氣之品。

根據我們多年的臨床觀察,

經前後半期的重陽維持時期主要是陽氣不足、脾腎虧虛或血中陽虛,陰中陽虛者較少見。

一、陽氣不足,脾腎虧虛

一般可見脘腹作脹或午後入晚腹脹,矢氣頻作,大便易溏,亦有少數患者平時大便正常,每至經前2~3天或行經期間大便溏洩,腰痠腹冷,小腹抑或有冷感,

BBT高溫相或緩慢下降,或偏低、偏短等。

治療宜助陽補氣,脾腎雙補,佐以疏肝理氣。側重於補脾的用健固湯或溫土毓麟湯。

我們大多用

加減健固湯合越鞠丸

,藥用黨參15g,炒白朮、茯苓、川斷、杜仲、鹿角霜各10g,廣木香9g,砂仁(後下)5g,制香附6~9g,六曲10g,五靈脂10g,陳皮6g等。

經前後半期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至月經來潮即停藥。

伴胸悶脘痞,乳房作脹者,加佛手片6g,玫瑰花5g;腸鳴腹瀉明顯者,加炮姜5g,赤石脂10g;脘痞胃冷,噁心嘔吐者,加乾薑5g,制半夏6g,香櫞皮6g。

腰痠明顯,小腹有冷感,小便較頻,偏於腎虛者,當以補腎為主,佐以健脾理氣。

我們常用的驗方是

溫腎健脾湯

,藥用黨參15g,炒白朮、懷山藥、炒川斷、杜仲、菟絲子、紫石英(先煎)各10g,鹿角膠(烊衝)10g,制香附9g,赤白芍各10g,五靈脂10g。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經行則停。

腹脹便溏者,加廣木香9g,陳皮6g,砂仁(後F)5g;胸悶心煩,乳房作脹者,加鉤藤(後下)12g,綠萼梅5g;小腹疼痛,帶下偏黃者,加紅藤15g,敗醬草15g,延胡索10g。

二、血中陽虛

一般於經前後半期見頭昏腰痠,胸悶煩躁或乳脹,夜寐欠佳,脈弦細,舌質淡紅,苔黃白膩,BBT高溫相欠穩定,或一個月好,下一個月又表現偏低偏短,結婚多年不能受孕,或腰痠,小腹有冷感,頭昏頭痛,煩熱口渴,乳房脹痛等。

治當血中補陽,結合疏肝理氣,

用毓麟珠合越鞠丸,

藥用丹參、赤白芍、懷山藥、山茱萸、炒丹皮、太子參各10g,川斷、菟絲子、紫石英(先煎)各12g,制香附、五靈脂各9g。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頭昏頭痛明顯者,加鉤藤(後下)12g,白蒺藜10g;煩熱口渴,夜寐甚差者,加蓮子心5g,青龍齒(先煎)10g;胸脘痞脹,納食不馨者,加陳皮6g,佛手片5g,炒谷麥芽各10g;腰俞酸冷,小便偏多者,加杜仲12g,鹿角霜10g。

我們體會,經前後半期陰中陽虛雖少,但亦可見,因陰虛及陽,癸水中之陰陽頗為密切。血中陰虛與陰中陽虛亦有關聯,在治療上可參考血中陽虛。

不要“煩躁、乳痛、腹脹”,平穩迎接月經“駕到”

02

理氣為主,稍佐助陽

經前後半期頗多心肝氣鬱或鬱火證候。

前人所描述的經行前後諸證大多是經前期諸證,治以清肝解鬱,理氣行滯,疏肝和胃為主。

一、清肝解鬱

經前後半期見經前頭痛、發熱、乳房脹痛等用本法。代表方劑為丹梔逍遙散、清肝達鬱湯、鉤藤湯等。

我們臨床上常用

加減丹梔逍遙散,

藥用炒山梔9g,炒丹皮、炒當歸、赤白芍、茯苓各10g,炒柴胡5g,廣鬱金10g,白蒺藜12g。

經前後半期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經行即停。

若從調周法論治,尚需加入川斷、懷牛膝、杜仲各10g,以適應這一時期的特點。

二、理氣行滯

經前後半期凡出現乳房脹痛、小腹作脹或痛等,均需應用本法。代表方劑為逍遙散、四制或七制香附丸(湯)等。

我們所使用的

加減逍遙散,

藥用丹參、赤白芍各10g,陳皮6g,炒柴胡5g,廣鬱金10g,制香附10g,焦山楂10g等。

經前後半期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經行即停。

按調周法論治,尚需加入川斷10g,杜仲12g,懷牛膝10g等。

三、疏肝和胃

經前後半期見腹脹,脘痞,嘔吐,甚則經行洩瀉等,均可運用疏肝和胃法。代表方劑為越鞠二陳湯、疏肝和胃湯等。

我們臨床上常用的方劑為

加減疏肝和胃湯,

藥用制蒼白朮、制香附各10g,廣鬱金9g,廣陳皮、制半夏各6g,赤白芍各10g,薑汁炒黃連3g,吳茱萸3g,茯苓10g等。

服法同上。按週期療法要求,尚需加入川斷、杜仲各12g,丹參10g。

不要“煩躁、乳痛、腹脹”,平穩迎接月經“駕到”

03

清熱調經

這是經前後半期的反常治法。

經前後期有極少數患者由於陽長有餘,BBT高溫相偏高、偏長,或在過高水平上呈犬齒狀變化。

臨床上出現胸悶煩躁、乳房脹痛、便艱尿黃、脈象弦滑、舌質紅、苔黃膩等血熱偏盛證候,

類似於西醫學黃素化病變及黃體萎縮不全等。

治療當清熱調經,用

先期飲,

藥用炙知母6g,炒黃柏9g,黃連5g,黃芩9g,炒當歸、赤白芍、桃仁、紅花各9g,制香附9g,澤蘭葉8g,艾葉5g。

服法同上。熱盛便秘者,可清熱洩下,方用三和飲加減。三和飲即四物湯合涼膈散,主藥有梔子、大黃、薄荷、當歸、白芍等。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選摘自《夏桂成實用中醫婦科學》,夏桂成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9。10。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於攝圖網。

//////////

Tags:10g經前5g後半期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