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菌核病的病因與防治

由 每天學點農知識 發表于 農業2021-06-12

簡介5.注意其他病蟲害的防治要加強水稻螟蟲、稻飛蝨、葉蟬等蟲害以及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防治,減輕稻菌核病的病菌傳播和入侵的機會,防止或減輕發病(洪劍鳴,2006)

稻小球菌核病怎麼防治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菌核病的病因與防治

分佈與危害

水稻菌核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它是指水稻受侵染後,在病部表面或組織內形成菌核的病害。國內一般將水稻菌核病分成兩種病害,即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兩病單獨或混合發生,也稱小粒菌核病或稈腐病。該病可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為害,但以水稻抽穗期及孕穗期受害最為嚴重,一般乳熟期到黃熟期症狀表現非常明顯(葉斌等,2005)。

水稻菌核病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南方稻區,包括四川、雲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和廣東等(李國友,2010)。在北方,黑龍江、遼寧、吉林省也有發病的相關報道(尹德明等,2002)。籽粒灌漿不暢,千粒重下降。病害較重的田塊一般減產10%~25%,多的可達50%~90%(葉斌等,2005)。

症狀

水稻菌核病以侵染稻株基部的葉鞘和莖稈為主,初期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黑褐色小病斑,以後逐漸向上擴充套件成黑色細條狀、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可擴大到整個葉鞘。菌絲蔓延至葉鞘內層及莖稈後,在莖稈表面形成黑色線條狀壞死線,以後發展成黑色大病斑,嚴重時莖稈基部變黑腐朽,最後莖稈腐爛、縱裂、軟化倒伏,致使水稻後期灌漿不暢,穀粒乾癟發白。發病後期,葉鞘和莖稈內部可見灰色菌絲和黑褐色菌核。病菌的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害穗部,引起穗枯(孫玉雷,1998;:葉斌,2005;李國友,2010)。水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的症狀類似,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菌核的大小和形態(吳海燕,2004)。

此病害在苗期便可發生,拔節後病情逐漸擴充套件,葉俏受害導致葉片提前枯黃。抽穗後期受莖稈變黑腐爛,乳熟期後冰柱迅速枯萎倒伏。

防治技術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菌核病的病因與防治

1.減少菌源

稻田翻耕或插秧前打撈田裡的菌核,並深埋或焚燒。病稻草要髙溫漚肥,病田收割時要齊泥割稻,稻株要拿到田外,遠離稻田脫粒,以免病菌飄落田塊(郭海生,2012)。

2.加強栽培管理

品種合理佈局,杜絕“插花”種植,科學用水,疏通排灌渠道,淺水勤灌,適時曬田,孕穗到抽穗灌漿期要保持淺水層,保持田面溼潤狀態,不早脫水。多施有機肥,増施磷、鉀肥,特別是鉀肥,忌偏施氮肥。有條件的可實行水旱輪作(孫玉雷,2005)。

3.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地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品種。如可選用的早稻有早秈15、香Ⅱ優87、金優424等,中稻有Ⅱ優明86、豐優559,晚稻有中優218、皖粳48、早廣2號、汕優4號、粳稻184、閩晚6號等(葉斌,2005;洪劍鳴,2006)。

4.藥劑防治

根據各地試驗,一般以拔節期和孕穗期用藥效果好。如:在水稻拔節期和孕穗期噴灑40%敵瘟靈乳油1000倍液、5%井岡黴素水劑1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800~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異菌脲或40%菌核淨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等,均可有效防治水稻菌核病(許軾,2005;葉斌,2005;李國友,2010)。

5.注意其他病蟲害的防治

要加強水稻螟蟲、稻飛蝨、葉蟬等蟲害以及紋枯病、稻瘟病等病害的防治,減輕稻菌核病的病菌傳播和入侵的機會,防止或減輕發病(洪劍鳴,2006)。

附:水稻小球菌核病分級標準

0級:

全株無病;

1級:

莖稈基部葉鞘或莖稈外表有病斑;

2級:

病斑侵入莖稈,但莖腔內未形成菌絲、菌核;

3級:

莖腔內有菌絲或葉鞘上有菌核;

4級:

莖腔內有菌核;

5級:

全株枯黃至枯死(楊一峰,2008)。

病蟲害科普丨水稻菌核病的病因與防治

植醫堂,一站式“網際網路+植物醫院”線上平臺。透過網際網路的技術優勢,融合農作物種植者、植保專家、農藥生產和經銷企業等植保領域全產業鏈的資源和需求,提供一站式的農作物健康線上診療服務。

Tags:菌核病菌核莖稈水稻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