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通州城北部大成街,燃燈佛舍利塔能進去嗎?凌雲古塔的歷史與傳說!

由 嘿色記憶 發表于 旅遊2021-05-06

簡介三教廟位於運河西岸,通惠河南岸,通州城北部大成街,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佛教的佑勝教寺(俗稱塔庵)和道教的紫清宮(俗稱紅孩子廟)在通州治衙署西側成“品”字形排列,與燃燈佛舍利塔,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群落景觀

燃燈佛舍利塔能進去嗎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通州綿延了兩千多年的文化,既古韻橫溢,又伸手可撫。如果說運河是通州的血脈,那麼文化就是通州的靈魂,而三教廟則可稱為這個文化漩渦的中心。三教廟位於運河西岸,通惠河南岸,通州城北部大成街,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佛教的佑勝教寺(俗稱塔庵)和道教的紫清宮(俗稱紅孩子廟)在通州治衙署西側成“品”字形排列,與燃燈佛舍利塔,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群落景觀。今人簡稱之“三教廟”。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奇觀,以及凌雲古塔的歷史與傳說,則成為這個漩渦的縮影。走近三教廟,但見殿宇軒昂,黃瓦紅牆,簷牙高啄,各呈態勢,既有寺院的素然,又具現代園林的韻味。遮天蔽日間,濃蔭芬芳盪漾;蓊蓊鬱鬱裡,似有琴絃之聲。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雄渾的文廟列居最前,創建於元大德二年,現為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孔廟,規模最大,道教、佛教廟宇較小,且置於文廟之後左右,從側面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統治者的指導思想——以儒家學說為尊,而道、佛兩家只是居於輔助地位,主次極為分明地分佈在州治衙門旁邊,共同為封建統治者所用。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走過文廟,紫清宮與佑勝教寺,東西並列,分居左右,均為一進院落。佑勝教寺,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燃燈佛又稱“定光佛”,屬過去佛之一,是過去世釋迦菩提授記的佛陀。震懾於大雄殿的寶象莊嚴,抑或是天性的拙鈍,終是無法參悟生命的輪迴過往。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紫清宮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相傳其原型為老子。始建於明代中期,清光緒年間大規模復建。據說,燃燈塔管鎮河,紫清宮管抗旱。每遇旱年,運河運載能力下降,人們便來紫清宮求雨,但求雨的物件不是太上老君,而是宮中壁畫裡的哪吒,因為傳說中哪吒可以請來龍王,因此紫清宮在民間俗稱是“紅孩子兒廟”。目前紫清宮不對外開放。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紫清宮的西配殿有一眼古井,在落滿歷史斑痕的流韻裡凝固,給這個靜寂的廟宇注入深厚的底蘊和滄桑的風采。古井上面的木紋筋筋絡絡,條縷分明,而因了歲月的反覆摩娑,竟有了一種隱晦的光亮,猜不出它的確切年齡。但憑它的閱歷和流露出的淡淡書卷氣,亦可想象,對《道德經》理解和詮釋,它似乎最有資格。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紫清宮的東山牆上,還有一塊製作精美的碑記,記載著光緒年間復建紫清宮的始末。它以凝練的刀法、清麗的風格和流暢的筆調向我們講述了曾經的雲煙變幻,展示給我們這些看似簡單卻包羅永珍的藝術瑰寶。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屋簷牆角,幽徑小橋,青苔和雜草隨意生長著,三根巨大的皇木也彷彿躺在舊昔華美的歲月中,安然棲居,蒼舊的墨色,在歷史的目光裡輪迴。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三根木材均為當時建造故宮時的皇木,其質地堅硬,敲木如敲石。最大的一根是千年格木,2005年4月出土,長有10。85米,截面為方形,邊長均為60釐米,重達3噸多。兩根小的分別長7。5米、重5噸和長8。1米、重3噸有餘,皆為“硬合歡”。不知當時它們是如何從皇室的榮華富貴中潛入這裡,把榮辱悲歡深深地藏在它們敏銳細密的紋理中,緘口靜默,不置一詞。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2019年8月3日幾位師傅正在通州三教廟大雄寶殿內重新塑像。整個三教廟風格各異,相互映襯,分而有之,合而享之,與皇木、古樹、亭臺渾然天成,毫無突兀離奇之感,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諧。正如這三教在此共存,不雜不亂,各自尋求自己所追求的洞天福地、叢林淨土,且能夠相容幷蓄,和平共處,成為通州獨有的人文景觀,也反映了大運河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隻塔影認通州。” 清代詩人王維珍所作《古塔凌雲》形象地描繪了燃燈佛舍利塔對於運河、對於通州的意義。燃燈塔始建於北周,現可考是通州三教廟後庭的古佛塔。通州地區曾有古謠“先有通州塔,後有通州城”,古時大運河上,運糧、運貨船舶穿梭,高約45米的燃燈塔是抵達北京的座標。隔得老遠,就可以看到八角十三級密簷上懸掛著的一隻只銅鈴,隨風輕蕩,召喚旅人。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該塔始建於南北朝北周宇文時期,明、清多次重修 結構 編輯 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簷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 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塔的建造年代,國內學術界尚有爭議;一說建開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一說建於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兩說相差76年。但不管何種說法成立,均意味著該塔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該塔因大地霞損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現一顆佛牙與數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軍佔據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簷,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每層每簷每角都懸有銅製風玲,共計2224個,成為國內古塔中懸掛風鈐最多的一座,而且每個外表都鐫刻“信男信女”的姓名,真、行、隸等書體兼有,與眾不同。塔頂還有銅鏡,也是至今古塔中發現最大者。“古塔凌雲”曾為通州八景之一。 燃燈舍利塔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該塔與佑勝教寺相鄰,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之勝景,亦是通州古城之象徵。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全塔共鑲嵌的磚雕灰塑身像有四百餘尊,內涵豐富,形態各異。塔心柱長,磚砌的中心,原有一根巨大的鍛鐵塔心柱,長9。5米,保證了它的穩定性。塔頂有榆樹一株,生命力極強。 塔影能垂映在數百米的北運河中,是罕見的奇觀異景。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清康熙18年,通州地區發生了七八級的大地震,燃燈塔塔身也轟然倒地。據縣誌記載,當時很多人都看到塔裡藏著的十幾顆舍利子和一顆佛牙。後來重建時,舍利子和佛牙又被重新放置於塔身的“天宮”內。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天宮到底在塔的哪一層卻沒有記載,裡面到底有沒有舍利子和佛牙也不清楚。”據有關專家說,上世紀80年代,政府對塔進行了修繕。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通州,對塔進行破壞。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基蓮花震毀,塔身多處裂紋,一九八五年重修,增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玉珠四,設避雷針,重修蓮花座,補鑄銅鈴,原色油新,塔榆移植平地。

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燃燈塔 走近塔身能聽到輕微海風的聲音

燃燈塔的傳說故事多於任何建築,都與通州有關,還有傳說:塔下通海,鐵鏈鎖著兩條鯰魚精,因其經常興風作浪,無人能夠鎮壓,便請來清朝協辦大學士紀曉嵐,將魚親自鎖住,從此風平浪靜,再無水患。當你走近塔身時,若仔細聽你會聽到有輕微的海風聲音。

Tags:通州三教清宮燃燈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