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未來媒體訪談×王之綱:虛擬現實技術與博物館的奇妙相遇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3-01-23

簡介王之綱:是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沉浸式的虛擬技術,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裡面有這種應用的這樣的場景,特別是其實我就歷時兩年所參與的這種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設計也非常廣泛的應用了這樣的虛擬技術,這次在北京的冬殘奧開幕式在視覺設計上是非常有亮點的,我們

閉幕式用了幾種語言

在萬物互聯的5G時代,媒體智慧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和發展方向。人工智慧技術與媒體如何融合?智慧化會帶來哪些媒體倫理問題?進入智慧時代,媒體如何做好社會的“瞭望者”?新浪新聞、封面新聞聯合推出《未來媒體訪談》節目智慧媒體專題,探討與智慧媒體相關的問題。

本期嘉賓:王之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新媒體演藝創新研究所所長。國內外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策展人與多媒體視覺導演。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文化藝術領域的數字體驗設計、面向中國文化遺產的新媒體藝術體驗設計以及新媒體藝術的空間敘事方法。2022年圓滿完成北京冬殘奧開閉幕式影片總監任務。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Hello,大家好,這裡是由新浪新聞封面新聞共同推出的未來媒體訪談節目。我們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主任王之綱教授,王老師好。

王之綱: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我們從剛剛的小片裡可以看到影像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應用上的一些變化,作為原創影像的先驅者,您對此肯定有著非常深刻的感受了,您能不能從您的角度帶著我們觀眾一起來了解一下,在文化藝術領域上目前比較熱門的沉浸式虛擬的這種體驗,它的前身是什麼樣的?

王之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雖然沉浸式體驗來講,現在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這樣的一個話題,實際上來講我們可以看到追溯歷史裡面,尤其是藝術史裡面,我們的沉浸式的這種體驗是有非常悠久的發展的歷程的。

從西方來講可以看到歐洲非常多的這種教堂,從教堂的空間裡面可以看到非常有透視感和空間感的穹頂的繪畫,這些繪畫非常追求延伸建築空間向上的這種視覺空間,形成天堂的空間效果,然後我們就回到中國,中國非常有名的就是我們的敦煌的這些佛窟,在這些宗教場所場地裡面,其實往往透過繪畫、空間、場景、雕塑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沉浸式的氛圍。

主持人:您剛剛提到的這些好像都是平面上的,我們把它歸類為1.0的版本,後來它又有什麼樣的提升?

王之綱:其實所謂的平面可能剛才我們提到的更多是以繪畫的形式跟我們三維空間相結合,特別是可能壁畫或者裝飾畫這種形式。現在來講,因為隨著新的這種技術的演進,我們可以透過光影,尤其是動態的這種光影和我們的建築結合建築體形成一個非常精密的這種的結合,然後產生出非常豐富的這種視錯覺的效果,我們甚至可以改變建築的媒介,建築的外觀,然後讓它有更多的敘事的可能性。

主持人:我們既然提到了虛擬技術,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入,他們具體應用在哪裡又是怎麼用的?

王之綱:我舉個例子,其實是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次創作和設計的經驗。2017年的時候,我們清華美院和清華大學的建築學院的郭黛姮大師,他所帶領的圓明園的數字保護的團隊,共同創作了一個重返海晏堂的這樣的一個體驗專案。

我們大家說海晏堂就是有點陌生,但實際上提大水法可能就很清楚知道是很有標誌性的圓明園的遺蹟。我們通常來講看到的是圓明園遺址的現存是一些殘垣斷壁,然後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對過去歷史的一種追思和反思。

但是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建築一座宏大的建築之前有多麼的精美,它是經歷了什麼樣的一種建造過程,在哪些層面上融合了東西方最優秀的這樣的一個文化,所以透過數字化的沉浸式體驗的設計,把海晏堂這樣一個建築從最開始的建造到建築設計、空間設計、裝飾設計,以及甚至它的噴泉裡的力學結構設計,都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展示。

這次的展覽其實會給很多人帶來非常持久的這種的情感的共鳴,因為我們都知道清華大學可能就是圓明園的一部分,所以那次展覽我們第一次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的,所以很多清華的師生到展廳來看到體驗的作品的時候,對於圓明園對於他所熟知的海鹽堂都有了一種重新的認知。

所以這樣的一種方式,我相信對於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這種傳承和傳播都會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我發現您剛剛提到的這些都是把平面的中國藝術遺產給它三維化,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虛擬的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這一塊,主要的應用就是把二維變成三維的。

王之綱:其實也不僅僅如此,是因為雖然我們的數字技術手段,它確實是可以將我們的一些二維變成空間化,我們說就不是一定是三維,而是可以是多重二維也好,或者是空間轉換,其實這是我們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轉移的方式。

因為畢竟一個時代有他自己獨特的媒介的特徵,比如說中國有積累了大量的非常經典的傳世的這樣優秀的畫作,這些畫作在那個時代就是技術的巔峰,所以那個時代的紙、筆、墨和色彩,就是那個時代展現和再現中國的風貌和時代精神的最佳呈現方式。只不過相應的內容在新的時代可能可以介入新的技術語言然後向公眾進行更好的傳播。不僅僅是二維到三維簡單的轉換,而是從體驗的提升層面的轉換。

當然來講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創意性的展示,比如像我們之前和我們清華美院的向帆教授共同合作的中國古代家族樹的專案,像向老師他的團隊,然後他們從哈佛的資料庫當中,然後透過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梳理出來的中國曆代的非常重要的家族的姓氏的族譜,而這個部分來講,往往是一種學者所掌握的獨有的知識,其實它往往是在書本里面,它是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的,而很少把它轉化為一種空間的視覺形態。

所以我們透過虛擬現實的技術,把它轉化成了可以檢索的、可以體驗的家族的森林。我們可以在任意的視角透過姓氏檢索或歷史人物檢索,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迅速看到他在唐代家族過程中他重要的位置,以及他的兄弟父子之間的傳承關係。

所以這些部分來講,它變成了一種空間的可以體驗的中國歷史的方式,而不是一個原來簡單的時間線上,時間軸線的這樣一種閱讀方式,作為這種一種新的體驗方式,創造了一種我們中國人可以去閱讀中國的歷史,感受中國歷史的一種全新的體驗方式,這其實是我覺得恰恰是資訊科技所提供的未來的非常大的一種可能性。

主持人:我們剛剛聊到的都是這種沉浸式體驗在文化藝術遺產領域上的一些應用,那麼其他領域還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這種應用?

王之綱:除了我們對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要進行一種轉換,給我們的公眾以外,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依然有很多可以去關注的內容,比如說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非常火的這種文化旅遊的專案,對吧?其實文化旅遊是結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綜合性的一種體驗場景。光影技術融入到自然空間當中,在夜間也能提供非常好的體驗。對於消費升級來講,其實一種很好的助力。

然後從另外一個就除了我們說的文化旅遊的場景以外,像文化商業。其實我們知道現在電子商務已經變成一個非常常規的一種模式,我們買大量的東西,其實都是透過我們的手機透過平臺上來去購買。其實所以說去現在那些商業場所、商業空間,其實更多的是尋求體驗。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我們可以用投影把整個店鋪進行包裹,然後在關鍵的一些,比如說我們之前見過非常有意思的一些設計,比如說一些非常精美的這種首飾,然後在精美的首飾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投影和光影的一些技術,然後讓首飾成為一種可以和我們的場景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一種藝術化的表現,所以可以更好地延伸設計所在消費者心裡面的這樣的一種內在的精神價值,所以其實在很多層面上來講,這種沉浸式體驗都有非常多的應用。

主持人:公共空間是另外一個亮眼的應用嗎?

王之綱:對,其實我們剛才所說的這些都屬於公共空間,它的公共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所做的這種沉浸的體驗是吸引人能夠到達這個空間,並且促進他們產生進一步的文化活動和社交活動。這個其實是我覺得我們做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的最重要的目的。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展示,它的作用就是想把人聚合起來,然後在這裡面重新去創造價值,這才是它的核心的目的。

主持人:既然想要結合公共空間和虛擬技術去打造這樣一個沉浸式體驗的環境,那麼這個技術的門檻是不是也很高?

王之綱:其實這些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因為早年來講,隨著工程投影機的發展,最早其實是一個普通的燈泡機,它的壽命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燈泡它的壽命就幾百個小時,然後它就需要更換,後來你可以看到它的光源發生了變化,變成了鐳射投影,一個鐳射投影它的光源壽命可以達到兩萬個小時,其實這是一個指數級的增長。

以前就是一臺可能這種工程投影機都在上百萬人民幣,然後現在來講,其實它的這種價格也越來越平民化,所以可以看到大量的空間裡面都是有這樣的投影技術的融合。剛才說的像光影來講都是這種視覺技術。其實我們所謂的資訊科技構成的底層互動邏輯也很重要,如果在這個場景裡面透過投影也好透過增強現實也好,來去設計很多的這種可以互動可以互動的場景,其實會對於我們的遊客也好,對於觀眾也好,對於我們的體驗者也好,其實會產生更豐富的這樣的一種連線效應,這樣其實可以讓觀眾更好地沉浸在這樣一個文化的這樣的空間當中,我覺得這其實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我們從資訊科技和從視覺技術,包括我們的聽覺技術,這些都應該是個整合在一起的系統工程。

它不僅僅是單一的某一種世界技術的這樣一種開發。

主持人:從最剛剛開始我們小片我就發現現在可沉浸的空間越來越大了,那麼是不是這種可展示可體驗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了?

王之綱:是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沉浸式的虛擬技術,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裡面有這種應用的這樣的場景,特別是其實我就歷時兩年所參與的這種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設計也非常廣泛的應用了這樣的虛擬技術,這次在北京的冬殘奧開幕式在視覺設計上是非常有亮點的,我們沿用了“同心圓”的概念,其實“圓形”在中國文化裡面是一種非常吉祥的寓意符號,其實也象徵這種圓滿圓融,然後雖然我們表現的物件服務的物件是我們殘疾人群,他們可能也許在肢體上不是非常的健全,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非常的善良,而且是有獨立的這種尊嚴的這種人格的,所以我們是其實希望用圓形這種圓滿的形象來和他們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然後建立一種內在的關聯性。

所以在這個部分來講,我們在體育場的地面,我們以圓形來構建了非常豐富的形態變化,比如我們可以看到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歸,我們可以看到透過宇宙懸窗的地球,我們可以看到記錄冬殘奧會精彩瞬間的唱盤,所以圓形的空間可以轉換成不同的內容和材質,記錄不同的故事。這種虛擬技術在以往來講,傳統的舞臺美術是無法去實現的,它需要太大量的這種舞美的製作,而且轉場的過程這種工序是非常複雜的。

而現在來講,透過我們的地面的大螢幕,可以非常輕鬆的實現這樣一個效果。

然後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其實我們都知道首鋼其實是這次冬奧會非常重要的賽區,我其實參與了我們科技部的一個重大課題, 我們嘗試將很多媒體的內容,然後關於冬奧的主題的視覺創意的形象跟我們首鋼的工業遺址相結合,一方面展示我們的首鋼的百年的歷史,然後他們給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

同時也看到,在這個時代,首鋼作為北京重要歷史文化地標,它在現在又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現在是中國科幻大會永久的舉辦地,一個首鋼工業遺址和科幻相結合,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所以這些部分來講,一方面可以看到在國家形象的宣傳層面上做出非常重要的一些貢獻,同時也面向於普通的我們觀眾,將我們的北京市民拉入到這樣的一個以往的過去的工業遺存空間,讓地域重新喚醒活力。

主持人:這也是一個福利了,可以讓我們公民可以有一個平等的體驗的機會。

王之綱:對是的,現在每年的應該是10月份11月份其實都是舉辦中國科幻大會的時間,我們在首鋼的一高爐的外立面上進行了非常精彩的光影秀的這樣一個設計,然後裡面展示了我們的科技冬奧,然後我們的數字冬奧,然後以及我們的未來的以科幻為主題的這樣一個宇宙的這種場景,我也希望我們的觀眾可以有機會能夠親身體驗。

主持人:那麼在虛擬現實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肯定投入了很多才有了現在的成績,在國家層面給了什麼樣的支援?

王之綱: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首先來講國家在科技發展的領域上一直是投入巨大的,特別在資訊科技層面上,我們中國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優秀的企業,其實現在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其實在虛擬現實領域,在光學領域,在很多的數字的這種底層領域,其實都做了大量的基礎的研究和建設的工作,其實為未來我們像這種藝術家設計師能夠藉助這樣的平臺去創作更豐富的,然後更優質的內容其實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我們作為清華大學的老師,其實一直也在致力於產學研的合作,將最新的技術融入到教學當中,希望我們的學生直接瞭解到社會需求,然後面對我們的社會需求去創作這種優質的文化內容,這個其實也是我們教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目的。

主持人:我們聊了這麼多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藝術上面的應用,乃至在國家宣傳層面上的應用,未來還可以應用在什麼樣的領域?

王之綱:教育方式其實一直在改變,對於知識的傳播也發生著不斷的演變的方式,最早開始可能也許是口口相傳,然後有了文字之後,經過書本來不斷地傳遞我們文化的資訊,現在來講其實資訊科技賦予了更多的體驗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說體驗就跟我們的身體相關。

在未來可以融入更多的這種體驗性的內容,讓我們的這種知識的傳播和教育變成一種言傳身教,不僅僅是言傳,同時還有身教,就是從身體的體驗來感覺感受知識,體驗知識,然後轉換成我們內在的一種能力,所以這個其實是未來將虛擬技術和我們的教育深度結合的一種可能性。所以這些來講我覺得其實都有很多的可以研究的這樣內容,然後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欄目製片人:智惠群

本期嘉賓:王之綱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訊藝術設計系主任

未來媒體訪談×王之綱:虛擬現實技術與博物館的奇妙相遇

Tags:我們其實體驗非常王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