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臨平區:有一種速度,叫“塘棲”

由 嘉興正春和文化 發表于 旅遊2023-01-22

簡介換個角度,再看塘棲的重要性,且不說明代塘棲設有水利通判(六品),只說駐軍,據《清史稿》記載,清代時期,塘棲駐紮水師的編制人員是93人,這個數量,是多還是少呢

塘棲屬於臨平區嗎

文 | 鬱震宏

臨平區:有一種速度,叫“塘棲”

公元1442年,一個冷冰冰的數字,卻是塘棲的轉折點,也是大運河杭州段的轉折點。

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戶部侍郎周忱來到浙江,主持修築塘棲到大麻的河道,共築塘13272丈,從此,塘棲運河替代了臨平的上塘河,成為一條國道。而隋唐宋元以來的“江南運河”杭州段,從此北移,臨平、長安年紀大了,退居二線。所以在《明史》裡,江南運河改寫成這樣:

自杭州北郭務至謝村北,為十二里漾,為

塘棲

,德清之水入之,逾北陸橋入崇德界

從這一年開始,塘棲成為杭州的北大門,區域優勢一下子突出,漕運繁忙、商旅往來自不必說,投射在戰爭年代,塘棲也相應成為一個軍事要地,塘棲一破,則杭城危急。宋元時期,蘇杭之間的主戰場臨平,開始轉移到了塘棲,所以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之亂,總督胡宗憲為了確保省城,親自扼守塘棲,而不是去臨平。倘若換作宋朝,情況會完全不同,比如宋高宗時,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便派重兵扼守臨平,以抵禦韓世忠、張浚部隊進入杭州。主戰場的轉移,正是因為運河的改道。

換個角度,再看塘棲的重要性,且不說明代塘棲設有水利通判

(六品)

,只說駐軍,據《清史稿》記載,清代時期,塘棲駐紮水師的編制人員是93人,這個數量,是多還是少呢?我們不妨看一下其他古鎮的駐軍:

濮院鎮,61人。

王江涇,56人。

雙林鎮,50人。

新市鎮,42人。

菱湖鎮,39人。

烏鎮鎮,24人。

南潯鎮,58人。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同樣,沒有比較,也就看不出輝煌。過去有句話,說塘棲是江南十大古鎮之首,看來也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

我們還可以用一個開頭人的日記,來與《清史稿》做個印證。開頭人的話,相對客觀一些。公元1883年二月,有一個叫慄奉之的開頭人,寫了這樣一段日記:

二月初四,自吳門(蘇州)入浙,六十三里至烏鎮,小泊。二十里連市(練市)。初五日,連市至新市,凡四十里,併產絲之場也。四十里泊塘棲鎮,夾水為市,凡數千家,土產棉綢、藕粉有名。

慄奉之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他經過烏鎮、練市、新市,都只是一筆帶過,可見司空見慣,一點也雞凍不起來。只有到了塘棲,他才有了具體描寫,從文字背後,我們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新奇感:塘棲,真是隻大碼頭!

關於塘棲的大,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杭州八寶街,清代時候非常繁華,繁華到什麼程度呢?形容起來很難,但古人有的是辦法,《武林坊巷志》就說八寶街:

有“小塘棲”之稱

這話資訊量很大,至少說明,在清代的浙北,“塘棲”已經是一個商貿繁榮的代名詞了,一個集市鬧猛,形容不出來,就可以直接說:

哇,真激棍,消去話伊,像塘棲一樣!

這就像後來人常說的“小上海”。

有一種速度,叫“塘棲”。回頭再說,下塘河成為國道以後,塘棲迅速崛起,這個速度,不是一般的快,我們且看塘棲人丁養浩的《沈璋墓誌銘》所說:

塘棲素號鬧市,歲計食貨貿遷無慮數十百萬

這段話是公元1521年寫的,距離1442年下塘河成為國道,不過八十年時間,短短八十年,塘棲完美轉型,已經成為一個商貿重地,這在中國古代,簡直難以想象。

又過了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嚴嵩路過塘棲,寫詩道:

塘棲古巨鎮,生聚若雲稠

。狠狠地用了一個“巨”字,著一“巨”字,境界全出。我們知道,嚴嵩是何等人物,什麼樣的碼頭也見過呢?

Tags:塘棲臨平杭州1442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