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糾纏了幾千年的問題,你怎麼看?

由 悠閒野雀 發表于 旅遊2023-01-03

簡介人剛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本身是沒有是非對錯、善與惡的意識

如何評價荀子的基本思想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糾纏了幾千年的問題,你怎麼看?

我們以及我們偉大的聖賢對於人性的善與惡,爭論了幾千年。儒家的孟子主張性善論,同為儒家的大賢者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由此在儒家的思想基礎,又衍生出法家理論。所以我們縱覽古今、反觀全世界,都用道德與法治,兩把劍同時治理國家的。王陽明的心學理論講的是人性本無善於惡之分。善與惡都是由後天的環境和每個人的三觀所產生。

全世界的宗教、信仰也對善與惡是有爭論的。

全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在聖經裡講的是人生來有罪,是帶著邪惡出生的。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

我們愛,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象造的,而神就是愛 。我們按著他的形象被造,我們才可能是有同情心的,忠誠的,誠實的,善良的,耐心的且公正的。在我們裡面,這些屬性被駐在我們本性中的罪惡扭曲了。

最初,人類的本性是完美的,因為上帝所創造的就是這樣,

但美好被亞當和夏娃的罪毀壞了。隨後,整個人類成為了罪惡本性的犧牲品。

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

我理解這是為了人性的美好,為了教化人性之美而寫的。從小就開始教化我們,人生來性善。其實人生來,並無善惡之分,只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的接觸並認識整個五顏六色的真實世界,會建立起自己的三觀。

陽明心學講: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

人剛出生時猶如一張白紙,本身是沒有是非對錯、善與惡的意識。給他塗上白色即正義,圖上黑色即邪惡。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成長環境、經歷,以及三觀的形成。

成熟的成年人是不分善惡、對錯的,只有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才分對與錯、善與惡。

有善有惡意之動——良知一旦被遮蔽,所發出的意念就有了善惡,又不肯為善去惡,人生觀就有了善惡。

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每個人都自發地去致良知,這個社會不是真誠惻怛的,而是充滿了各種客套和虛偽,都是戴著面具的最佳演員,爾虞我詐,你不仁,我不義。如此便成了惡迴圈。社會是個大染缸,可以把人染成五顏六色,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正是如此。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糾纏了幾千年的問題,你怎麼看?

沒有是非對錯,只講合適與不合適,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必備的基本意識。這個世界並非非黑即白,要學會正確理性地看待世界的灰色地帶,並與之相處,過好短短百年人生。

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慧的直覺力,或是直覺的道德力和智慧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道哪些事是合適的,哪些事是不合適的,哪些事該怎麼做,如何做。

見父自然知孝是道德,

嘗又不是智慧?

人通過後天不斷的學習、成長,感悟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成長為一個為了生存而生活,或一個為了造福社會,貢獻自己終身的人。

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鍊,通俗而言,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沉著冷靜,最後進入“不動心”境界。

陽明大師透過一生的磨難與格物致知,事上練。而後大徹大悟,悟出了心即是理,存天理,去人慾。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這個糾纏了幾千年的問題,你怎麼看?

科學證實,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其實就是一群原子組成的大雜燴,本身並無意義。沒有什麼東西原本就是美麗、神聖或性感的,是人的感覺讓它變得如此。如果不考慮人的感覺,一切都只是一堆分子而已。善與惡亦如是。

對於善與惡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Tags:無善良知我們善惡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