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蘇州人物檔案:重義輕利、廉謹傳家的一代名士尤安禮

由 寰宇旅行 發表于 旅遊2023-01-01

簡介今天來看,尤安禮沒有政治人脈資源意識,他與一品當朝的楊士奇、時任翰林院修撰後來的禮部尚書楊翥是武昌同案舊友,他們曾經一起同遊東山唱和,楊士奇在春遊第二年,此外有一首五古為證:步出城東門,逍遙望雲巘

湖北大治市屬於哪裡

蘇州人物檔案:重義輕利、廉謹傳家的一代名士尤安禮

明代宣德八年(1433),況鍾三年任滿進京述職,有機會拜謁到內閣首輔楊士奇。楊士奇是泰和縣人,況鍾是江西靖安縣人。三年前,楊士奇根據禮、吏兩部尚書推薦的上奏擢拔況鍾為蘇州知府,賜皇帝詔書,並可便宜從事,凡有所陳奏都可以直接上達皇帝御前。楊士奇關切地打探蘇州情況,說:“蘇州北橋有位文度先生,在京任職時為官清正,親民勤政,因病迴歸故里,不知他近來起居如何?”況鍾是縣吏出身的知府,一時語塞,楊士奇就說:“你作為廉吏,怎麼不識尤文度呢?”況鍾壓根不知自己治下還有這麼一位“奇士”,竟然是內閣首揆關注的人物,便紅著臉離開了楊府。

一回到蘇州,況鍾便穿著便服趕到北橋尋訪文度先生。他走東街穿西街,不漏過一個宅邸,但也未私訪到人,不免心中黯然。他埋頭從西街出來,正欲回府衙,不小心撞上一老嫗,況鍾忙解釋:“只因尋人未果心中不悅才埋頭撞到,實在抱歉!”嫗笑問:“不知客官尋找何許人也?”“親民勤政文度先生也。”老嫗笑答:“我家隔壁一戶人家的牆壁上,曾掛過一頂紗帽,主人貌似客官所尋之人。”於是,況鍾按老嫗指點,入門戶拜訪,果真是文度先生之家。

文度先生本名尤安禮,一陣寒喧,況鍾和尤安禮相見如故,便促膝談心。暢談後況鍾得知:尤安禮是本朝湖廣佈政司尤義(字從道)之子,尤義生前著有《元史輯要》,不由暗暗敬佩。粗茶淡飯後,況鍾又知安禮少年隨父寓武昌之時,得識不少著名士子,其中與當今的楊士奇、楊翥兩位成了莫逆之交。他們都是官家子弟,品格端方,長大後都在京城位居高官。尤安禮在建文元年(1399)舉鄉薦補為縣學生,從特授崇安教諭升到都御使,歷任兵部郎中,後授為貴州參議。在貴州任上以病辭官還歸蘇州故里北橋。況鍾聞言對尤安禮既佩服,又感嘆。他見尤家門庭陋隘,知其貧寒,遂主動劃撥一塊地給尤家建房、贈予金銀,尤安禮堅決謝絕地方官的救濟。

一代名士尤安禮就這樣清貧度日,終老於蘇州絡絲巷。千百年過去了,況鍾訪安禮的故事一直被蘇州人津津樂道。一代名士尤安禮親民廉政的從政生涯以及他重義輕利、一諾千金的德行更是被蘇州人傳唱。後世列在列滄浪亭五百名賢祠,蘇州尤家有兩位——一位是尤安禮,一位是尤侗。 尤安禮畫像上贊文是:正色閒邪,義風信友,不居顯官,虛衷自守。“正色閒邪”是說尤安禮在家鄉進學時一次誤入某巷,遇麗人招引,於是以後堅決不走此道。

今天來看,尤安禮沒有政治人脈資源意識,他與一品當朝的楊士奇、時任翰林院修撰後來的禮部尚書楊翥是武昌同案舊友,他們曾經一起同遊東山唱和,楊士奇在春遊第二年,此外有一首五古為證:步出城東門,逍遙望雲巘。累月懷佳遊,茲晨遂登踐。梵宇繞層阿,飛樓凌絕峴。方塘涵湛碧,喬林茂敷衍。繁翳幽莫通,丰茸紛不剪。攀磴窮高躋,緣徑屢迴轉。是時微雨收,輕霞澹舒捲。睇遙素橫川,俯夷綠盈畎。陟降體自便,顧睇心已緬。況接曠士言,復偶釋子辯。析空理弗昩,違喧抱逾展。何因此間棲,永令浮慮遣。(《同蔡騏尚遠、尤安禮文度、朱智仲禮、楊翥仲舉、蔡胄用嚴遊東山,得“剪”字》)

當年的鐵哥們早已位居臺閣,好歹大家還得沾沾光呀。相比尤安禮,另外一位同學活躍多了。

前引五言古詩標題中的那一位蔡胄(字用嚴)是浙江人,到楊士奇老家江西的宜春任知縣,任上刊印了一本詩集,請老同學做序,楊士奇欣然寫了“吾友四明蔡胄用嚴,清修苦節,有惻怛之心、果毅之氣,由鄉貢士擢知宜春縣。吾交用嚴十五六年,知其為人果不負國家愛民選賢之意,宜春之民庶將有瘳乎?於是縉紳大夫有賦詩送用嚴者,餘為序諸卷首”。蔡胄也不算進士出身,就是靠楊士奇推薦到家鄉任職主官的。相比之下,尤安禮太古板了,另一位老同窗楊翥(禮部尚書)也推薦過他的。第一次明成祖授予他祭酒,他迴應“臣無德”,第二次又計劃安排他“都憲”一職,他又迴應“臣無材”。

楊士奇對尤安禮很器重,當年武昌同窗肄業散夥,楊士奇臨別時專門組織幾個要好的同窗為尤安禮餞別,還寫了一首詩“我友整遐裝,誓將起旋歸。平明發城邑,率彼東路馳。爰與二三子,祖餞臨郊岐。中觴趣分袂,恨恨使我悲。嚶鳴求其友,竊慕伐木詩。平生攜手好,何為中仳離。行當阻川岫,安得睹光儀。情敦思苦深,久要諒不遺。各言崇令德,庶保黃髮期。”(《送尤文度回吳中》)。在尤安禮將赴貴州任職,楊士奇又寫了“三十年前江漢上,清風瀟灑共襟期。折蘭閒詠離騷賦,看竹頻過孝感祠。已幸兩京重論舊,何堪萬里又分岐。故人相遇應相問,為道非才負聖時。”(《 送尤文度赴貴州參議兼寄武昌故舊》),表達了依依難捨的情誼。

有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尤安禮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官二代,有科舉身份,在京城、沿海以及欠發達地區都任職過,宦海幾十年,但政治上並沒有“撐杆跳”,他對官場的一套看得很淡,個人生活上追求安定自樂、隨遇而安。回到老家後,不僅不聯絡京城大腕以及老同學、同鄉,還“杜門不出,令妻、女紡而身自織,因以為業,貧甚,朝不謀夕,人罕知者”。

尤安禮也沒有經營意識,告病還鄉離開貴州任職地只有八兩紋銀路費,回到家鄉無論是置地買田,還是投資文化產業,肯定有不菲的收益,不至於讓妻女幹起紡織。尤安禮採取低調做人,不驚官動府,徹底迴歸到一個平民生活,不得不讓我們肅然起敬。

尤安禮沒有親生兒子,過繼了弟弟尤居敬的孩子為嗣子,男大當婚,未來的兒媳竟然是殘疾人。原來是當年長洲(蘇州)縣學有一位同學陳文學,因案件遭遇流放邊疆,臨別前陳文學哭著告別,尤安禮寫了一首詩“秋風正搖落,遊子遽離群。結髮事戎行,遠戍驃姚軍。悠悠歲月邁,渺渺川塗分。何以慰心曲,努力樹功勳”,安慰他。陳文學告訴尤安禮:“我肯定不能活著回江南故土了,妻子也不會守活寡,只是我的一個殘疾女兒怎麼辦?”尤安禮說:“只要我在,你不必擔心”。過了不久,傳來陳文學的死訊。安禮贍養其妻,還讓嗣子娶陳家的孤女,他對反對這樁婚姻的弟弟說:“吾豈食言於亡友?”

尤安禮的父親尤義,原姓欽,名裔尤,在元末做過樞密掾(樞密院的署官),遭遇戰亂,避居蘇州二十年,是一位著書立說的學者。他與同時代著名詩人陳基是師友關係,亂離之際,陳基將百兩銀子託付給尤義保管,在社會局面穩定後,尤義毫釐不差地返還陳基。陳基提出分一半給尤義,尤義行如其名、堅決拒收。明初舉人才,受湖廣佈政司經歷,以“廉謹”著稱。出身在一個書香家族,崇道明理、信義至上的基因始終融入血液,尤安禮在建文元年(1399)舉鄉薦,授福建崇安教諭,德行能力一流,任期滿了,縣裡的秀才們紛紛匍匐在縣學大門口請留,朝廷決定延長尤安禮在當地的任期。得知這件事,楊士奇寫了4首絕句,其中兩首是“早識文章五彩多,六年離別思如何。武夷九曲行應遍,想見臨清寫棹歌。”“聞說重來謁九天,朝迴歸騎忽翩翩。城南旅館無尋處,遙望閩雲思渺然”。

後來的蘇州知府況鍾也是這樣!正統五年(1440),況鍾九年蘇州職滿,照例進京接受吏部的考核。蘇州有2萬多人到巡按御史張文昌那裡,請他向朝廷轉達百姓挽留況鍾再任的要求。據說上奏乞留況鐘的老百姓就有8萬多人。吏部考核況鍾政績卓著,朝廷將要委以重任,由於蘇州百姓的要求,使吏部撤銷了已擬定的蘇州知府人選。為表彰良吏,朝廷給況鍾加官晉級,再次出任蘇州知府。當他重返蘇城時候,百姓夾道歡迎,十分熱烈。這是自明朝立國以來數十年所沒有的規格和禮遇。況鍾“知府十三載,一片為民情”這不能不說是受到尤安禮這位鄉賢的感染和啟迪。

尤安禮在蘇州老家清貧樂道,當然不是混日子等死,他依舊不忘初心,讀書不輟,命名自己的寒素書齋叫思永堂,“思永”源於“其思永德之,進日新無窮業之修”,從本地學者王賓的《思永堂記》可以看出之所以鄉鄰們不太容易看到尤安禮,原來他閉門在家潛心研究《周易》,還把讀書心得彙編成書。書雖然失傳,但王賓的記文生動記述了這位蘇州大賢畢生秉持的“君子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具在也”人生之道的。

尤安禮的一生如同《易經》爻辭的“或”字,等於一個人站在門中間,一腳在裡一腳在外,進出都可以,所以孔子這裡說“上下無常,非為邪也”。要上去或要下來都可以,但並不是滑頭,當然滑頭也可以做到這樣,這中間就在各人的內心了。再進一步解說,一個人處世,或者進一步,或者退一步,也沒有辦法固定,但是始終不是為個人,對於社會、國家的貢獻,並沒有忘記,並不是專門為私。

當看到況鍾提供出地方情況調查後,楊士奇感觸萬千,寫了兩首五律:“苦憶尤參議,投簪養病勞。卑棲人總厭,閒散自能高。廚卻胡奴米,門深仲蔚蒿。平生冰雪意,猶足重吾曹。” “三年別帝京,歸臥闔閭城。貧病疏朋友,艱難倚弟兄。香焚瓦鼎細,寒擁紙屏清。自有床頭易,時時暢道情。”(《寄尤文度》)

他還集《詩經》句贈尤安禮:“君子之馬,六轡如絲。言念君子,如璋如圭。其德不爽,敬慎威儀。君子之馬,六轡沃若。言念君子,如金如錫。其德不回,威儀抑抑。豈無他人,不如友生。邂逅相遇,德音不忘。惠而好我,示我周行。言笑晏晏,維予與女。女轉棄予,誰與獨處。中心養養,往送於野。與子成說,方何為期。既曰歸止,曷雲能來。子寧不來,悠悠我思。”褒揚尤安禮修身如玉的君子品格,頌揚尤安禮重然諾、輕利祿的高義。

尤安禮不攀龍附鳳、不慕榮華富貴,以讀書養正、潔身自好的言行著作來教育家人、式範鄉邦的道德風範,是蘇州城市品格的重要組成。(裴偉)

Tags:尤安禮況鍾楊士奇蘇州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