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旅遊2022-12-31

簡介隨著上海外灘歷經三年整體改造,外馬路及老碼頭、老倉庫也由此峰迴路轉、脫胎換骨,昔日的客運碼頭、工廠倉庫、貨運堆場,成為了時髦的休閒、娛樂新地標,漂亮地完成了一次從工業遺址到現代服務設施的轉型

舊上海的碼頭有哪幾個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外馬路依水傍城,曾是上海的水上門戶,承載了百餘年前的開埠記憶。它沿著黃浦江西側延伸,北起東門路,南至今天的南浦大橋,成為上海整體轉型升級的縮影。

提到外馬路,繞不開的是一個深深銘刻在城市記憶中的名字:十六鋪。據上海市檔案館編著的《上海名街》記錄:清代乾隆以後,海禁開放,上海港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中國南北洋航運貿易的聯結點。當時有文獻這樣記載:“凡遠近貿遷皆由吳淞口進泊黃浦”,這時的十六鋪區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水上交通樞紐。作為南北貨物經水路抵達上海的靠岸點,外馬路上出現了一大批新碼頭、新倉庫,大大促進了近代上海商貿事業的繁榮。

1949年後,十六鋪碼頭成為全國大宗貨品的進出港、江浙副食品的集散地。在這個城市出現地鐵、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從黃浦江的這一頭去到對岸,只能靠擺渡、輪渡,十六鋪客運碼頭,成為勾連浦東、浦西的唯一通途。彼時人們對十六鋪碼頭的印象或許是實用、便利、繁忙,可是和美,毫不沾邊。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如今的外馬路,早已卸下了作為港口碼頭的光榮重擔,變成了精緻優雅的時尚地標。2010年世博會成為喚醒城市記憶、重塑遺產價值的重要契機。儼然退出歷史舞臺的十六鋪蛻變出了一個全新的樣貌,重新回到上海人的視野中來。南外灘濱水區綜合開發被視作浦江兩岸及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的開篇之作,是“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專案。外馬路、老碼頭及復興港倉庫舊址經過改造後成為集文化、創意、休閒、觀光的新空間,點亮了人們的生活。

今天,外馬路已經成為了一條與外灘延伸線相匹配的、讓人流連忘返的水景岸線。

曾為聯絡江浙與全國水路貿易的樞紐,給外灘地帶碼頭轉運帶來極大便利

沿著東門路、十六鋪遊覽中心、復興東路渡口、老碼頭、董家渡、幸福碼頭創意園至南浦大橋,一路走來會發現,和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外灘、陸家嘴相比,外馬路顯得清靜許多。

經典石庫門特色建築與現代玻璃鋼結構建築元素的融合,營造了外馬路具有衝擊力的街景。在它的身上體現了舊與新的交織、近代和現代的結合,它充滿了年代的記憶,又富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創意,化身為一處時尚休閒與懷舊文化體驗相併肩的濱江空間。

如果把時針撥回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則是一片“江中舢板過江、江邊沙船雲集、岸上倉庫林立、外馬路上挑夫卸貨號聲此起彼伏”的繁忙景象。

外馬路,是十六鋪的起源地之一。20世紀初葉,十六鋪已是遠東第一港口。一度有說法:先有老碼頭,後有上海城。“十六鋪”並非單指某一個碼頭,而是對黃浦江邊一段歷史時期出現的大大小小50多個散貨碼頭的總稱。商賈們從水路抵達上海,在十六鋪碼頭設店開業,開啟在上海灘的闖蕩。

老白渡碼頭、洞庭山碼頭、萬聚碼頭、永盛碼頭、新昌碼頭……密密麻麻扎遍了整條馬路。一旦大批沙船到港,沿江的“籮夫”“扛夫”黑壓壓的一大片,扛著貨,像螞蟻搬家一樣,場面蔚為壯觀。有運輸木材的、也有運輸柴草、陶器的,雞鴨魚肉蔬菜山珍在這裡疏散,棉布、香菸、火油、柴油和各種日常用品經這裡運往全國各省。晝夜更替,十六鋪碼頭人聲鼎沸、車水馬龍,一片熙熙攘攘。

當年的碼頭附近還有上海獨有的景象,就是有許多以碼頭命名的街道。王家碼頭街、新碼頭街、鹽碼頭街、竹行碼頭街、萬裕碼頭街、賴義碼頭街、生義碼頭街、白渡路、輪船碼頭、董家渡等等,成為上海唯一、遠東聞名的“碼頭街市”。

今日所稱的這條外馬路修築於1906年,當時稱為“新外馬路”。那是因為彼時在黃浦灘自方浜口至陸家浜口已經有了一條外馬路,是上海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新式馬路。 “新外馬路”出現後,原來的“外馬路”改稱“裡馬路”,1946年,改名中山南路。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這兩條馬路的修築給外灘地帶的碼頭轉運帶來了極大便利。據載,當時“鋪戶繁多,商貿屯集,市面為之振興”,帶動了百業的發展,南市老城廂市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甚至還用上了自來水。

此後鐵路運輸興起,外馬路的水路漕運功能逐漸式微。1949年後,外馬路進行了整頓,碼頭經過改造,成為了上海的水上南大門、與江浙地區水上聯絡的樞紐,大量水果、蔬菜、農副產品從這裡卸貨。1970年代,隨著客運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裝卸區與客運站合併起來,以十六鋪碼頭為基地,成立了上海港客運總站。

在城市出現地鐵、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要經過碼頭來往於浦西與浦東之間,從黃浦江的這一邊去到對岸,只能搭載擺渡、輪渡。很多人應該還有這樣鮮明的記憶:擺渡站上有一扇鐵門,等輪船到了碼頭,一開倉,等候過江的人、腳踏車如潮水一樣湧向甲板……這幅老碼頭上的景象,早已消失在了城市生活裡,但那卻曾經是另一種上海的早晨。

隨著城市交通運輸的升級,水路作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必然的。2004年,十六鋪碼頭候船大樓被爆破,定期航線被全部遷至地處長江口的吳淞客運中心,承擔客運功能的十六鋪碼頭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外馬路的名字,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淡忘於歷史的角落,它默默端坐於上海開埠的歷史一角,極少再為世人提及。

從過去的“碼頭商貿”到如今的金融產業,外馬路的集聚功能從未消退

今天,從陸家嘴濱江段遠眺南外灘,現代商業的活躍氣息,正如競相拔地而起的高樓,奏響著改革發展的蓬勃樂章。交通銀行大廈、外灘SOHO、世茂國際廣場、BFC外灘金融中心等爭奇鬥豔般地展現著自己的高度與現代之美。在陽光的照射下,這些大廈的外立面折射出流光溢彩的美感。其中還出現了一幢“會跳舞的房子”——復星藝術中心,建築外立面有三層金色的可轉動幕簾,幕簾每天會在固定時間配合音樂定點轉動,既如中國古代帝王的冠冕,又似撥動的西方豎琴,成為南外灘地帶極具藝術氣息的文化地標。

當年熙熙攘攘、五方麇集的十六鋪地區,而今變身成了全球商貿財富的匯聚之地,儼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水岸”。南外灘地帶呈現出金融產業加速聚集之勢,從過去碼頭商貿到如今的金融產業,外馬路的集聚功能從未消退。

說起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外馬路煥新提供了新的契機。南外灘濱水區綜合開發被視作浦江兩岸及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的 “開篇之作”,成為“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專案。隨著上海外灘歷經三年整體改造,外馬路及老碼頭、老倉庫也由此峰迴路轉、脫胎換骨,昔日的客運碼頭、工廠倉庫、貨運堆場,成為了時髦的休閒、娛樂新地標,漂亮地完成了一次從工業遺址到現代服務設施的轉型。

在外馬路沿線的景觀改造中,尤以外馬路中段老碼頭“復興五庫”的保護性開發是最大的亮點。它們曾經見證了上海風雲變幻的歷史,如今被改造成了有趣、靈動的公共空間,讓舊廠房的轉型與公共服務並駕,點綴浦江人民的生活。

“復興五庫”是著名實業家盧作孚、虞洽卿等人興建的五座老倉庫,位於浦江S形的第一道灣口。倉庫建立於20世紀30年代,至今在外立面上完好保留了原本的建築風貌。與富有生活氣息的石庫門建築不同,“復興五庫”在講究實用功能之外,還引進了西方工業建築的簡潔與流暢,外表樸實無華,但框架宏偉,建築氣質硬朗。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1號倉庫建於1936年,是著名實業家、航運大亨盧作孚的民生輪船公司倉庫。設計單位為當時上海工用局,建築風格屬於現代主義,其門廊、陽臺、青磚和廊柱等具有鮮明的海派特色。站在1號倉庫上可以遠眺陸家嘴金融城和外灘萬國建築群。2號倉庫是上海復興港倉庫舊址,原有倉庫在1954年公私合營之前一直稱為“大儲棧”,1986年由上海港設計事務所重新設計,體現了1980年代的結構設計潮流。3號倉庫建於1937年,是虞洽卿的寧紹輪船公司碼頭倉庫。4號倉庫建於1927年,是糧庫。5號庫則是大達輪船公司碼頭倉庫。

在改造的過程中,1、2、3號三座老倉庫的外立面都根據上世紀30、40年代保留下來的老照片進行了復原。五大倉庫經過一番改造後,海派藝術與老上海人文風情的結晶,造就了煥然一新的老碼頭,藝術、茶藝、餐飲、娛樂填充著復興港倉庫舊址的每個單元。

創意產品工作坊、先鋒藝術家工作室以及各種個性鮮明的創意零售令人流連忘返;酒吧、會所和文化館等不同形式的時尚元素也集結於老碼頭創意園中,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碼頭風光。與此同時,還隱藏著風味純正的各國美食,琳琅滿目的時尚餐廳,風味醇厚的米其林餐館,令饕客大呼過癮。廣場中心建造的一座約600多平方米景觀水池更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水位的變化能讓它成為一個水上T型秀臺,為這座時尚消費地增添靈動的氣息。

沿著外馬路越朝南走,南浦大橋也就離得越來越近。這座建於1991年、市區內第一座橫跨黃浦江的大橋,是開發浦東的起步工程之一,在上海人的心目中的情感、地位不言而喻,它宛如一條昂首盤旋的巨龍橫臥在黃浦江上,見證著滄海桑田的變化。分別脫胎於上海幸福摩托車廠與三泰碼頭的幸福碼頭時尚創意園與天宴時尚創意園,為品牌釋出、時尚論壇以及時裝大秀提供了絕佳的舞臺。老碼頭往南就是浦西世博段了,這也是黃浦濱江貫通工程的點睛之筆。它以原江南造船廠三座船塢為中心,向兩側徐徐展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這裡曾是企業館和城市最佳實踐區,如今則成為一個融商務、商業、體驗、社交、休閒、互動等於一體的文化創意園區——越界世博園,體現了世博遺產轉型升級的豐碩成果。

外馬路上的時尚地標你去過幾個?

復星藝術中心:中山東二路600號

2016年,外灘老碼頭新落成一座會“跳舞”的房子——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建築外三層幕簾在一天日照及夜晚周圍建築和路燈的照映下,像湖水波浪一樣粼粼泛光。建築的移動外簾靈感來自於汽車生產廠裡移動的傳送帶,用675根鋁管分三層波浪形排列,讓這些可以隨意轉動的幕簾像傳送帶送出產品一樣,不斷產生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

設計師把這些長短不一的鋁管稱為是大劇院的舞臺,像拉開舞臺的大幕。這座輝煌而平靜的藝術中心在外灘顯得尤為豔麗有趣,集合音樂會、戲劇演出、時裝、藝術畫廊展覽、學術演講等功能,是一個用途多變的建築空間。

浦江春曉:外馬路601號3樓

浦江春曉是上海著名的江景餐廳,最為人熟知的老碼頭店就是位於曾經的十六鋪地區,為這家本幫江浙菜餐廳添上了濃濃一抹上海特色。浦江春曉由南通著名的美食集團梅園春曉集團打造,所有菜品採用的都是長三角地區的江、河、海鮮,將本幫菜採用新鮮食材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雖然這裡採用的是來自江浙滬各個地區的食材,但是本幫江浙菜系的魂絕沒有丟掉。採用“長江四鮮”等食材,冠以本幫菜的濃油赤醬,高湯料理等手法,所製成的菜品鮮香濃郁。這裡的招牌菜,也是上海不少老饕的最愛——刀魚。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Kathleen’s Waitan:外馬路453號5樓

Kathleen’s Waitan是大隱隱於市的,是隻有頂級舌尖獵人才能找到的豪華餐廳。之所以會把餐廳放在這裡,借用一名知名設計師的話來說,“你認為你看遍了外灘的風景,但是卻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這裡。無論是浦東具有標誌性的摩天大樓還是外灘一線經典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都能夠在餐廳露臺上一覽無餘。”

亞洲風味的龍蝦麵、銀鱈魚和經典青口令人讚不絕口。和牛牛排和壽司又滿足了那些喜歡日式料理的食客口味,提拉米蘇、蘋果塔和芒果布丁則是姑娘們最鍾愛的早午甜點。

上海馬路40年 | 外馬路:港口老碼頭升級為時尚消費地

璞本by Jeremy Leung:外馬路579號5樓

這家餐館主打創意中餐,由國際名廚樑子庚所開,特色招牌是黑金流沙包、黃金烤鴨、烤乳豬。樑子庚是亞洲最具創意的新式中餐革新者,也是最早成功地將西餐的概念完美融合進傳統中餐烹飪當中的亞洲名廚,被譽為全亞洲最年輕的創意型廚師。璞本崇尚自然,將天然的食材保持其質樸本色,展現料理獨一無二的魅力,其中也不乏樑子庚的眾多專屬創意菜。

作者:童薇菁

製作編輯:童薇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s:碼頭馬路十六鋪外灘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