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由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表于 旅遊2021-12-10

簡介在《史記·趙世家》中的記載為“(公子成)曰: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什麼形成了華夏文化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前言

(作者:趙輝)

趙武靈王是中華文明史上一位偉大人物,不僅奠定了趙國的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使得趙國成為中國北方防禦胡人南侵的屏障,保衛了中華文明的穩定發展。

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25即位,為加強邊防,於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下令在趙國實行“胡服騎射”,這就是《資治通鑑》中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歷史典故。胡服是戰國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窄袖短裝,皮靴皮帶,頭戴羽冠;當時中國之人的服裝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不便於騎馬打仗,與北方胡人的服裝迥異,是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時,首先遭到了叔父公子成的不解、抵制與反對。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趙國是戰國時期中國最北方的華夏之地,往北就是北狄之地,是中華文化與戎狄文化的分水嶺,從某種意義上說,趙國承擔著保護華夏文明的重擔。趙武靈王讓趙國人向胡人學習,穿胡人的服飾,這對華夏之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事情。因此,趙武靈王的叔父一拜再拜、義正詞嚴地向趙武靈王的使者陳述說:“

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

。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孰圖之也”(《資治通鑑》)。在《史記·趙世家》中的記載為“(公子成)曰:臣聞

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原王圖之也。”《戰國策》上說:“

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楚之所義行也。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三部中國古典文獻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記載大同小異,尤其是在對“中國”“中國人”“中國之地”“中國文化”的闡述,相當經典詳細,是記載華夏文明起源、中國概念形成的歷史記憶。

如果我們詳細對其仔細解讀,古中國之地、華夏文明的光輝燦爛,便清晰明朗,成為我們破解中華文明起源的鑰匙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一、趙國人眼中的“中國之地”

公元前475年開始了戰國時期,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作為趙國的王公貴族公子成,對中國所包含的概念是相當清楚的,也把自己國家作為中國文化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與自信。但其“臣聞中國者”表明了公子成所表述的“中國”概念來自於公子成聽說的傳說,這個“中國”所包含的內容與公子成的趙國有相當的距離,而非趙國本國。同時,趙國從晉國所分裂而來,“中國”之地與文化也不會是魏國與韓國。趙國、魏國、韓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包含了中國夏文化研究中的重點區域晉南與豫西,因此,趙國公子成所轉述的“中國者”非趙國,也非趙國的死對手從晉國三分而來的魏國與韓國。無論如何,趙武靈王的叔父公子成是不會在趙武靈王面前誇耀魏國與韓國是“中國者”的正統繼承者,來反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那麼,

其所描述的“中國者”的內容與來源,只能是更南方的楚國控制區域的“蠻夷之所”“蠻楚之所”,為傳說中的“中國者”。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趙國人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是很難越過魏國、韓國之地,前往楚國控制下的“中國之地”,所以,趙國的公子成關於“中國”概念與包含的內容只能以“臣聞”來陳述。

這也無意中向我們表明“中國者”文明距離趙國的遙遠,是以黃河流域河洛地區的華夏文明中心說的牽強附會、鳩佔鵲巢的無知與破產。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二、“萬物財用之所聚也”的“中國者”在哪裡?

能夠誕生華夏文化,形成中國文明之地,必是一個風水寶地,是一個“萬物財用之所聚”之地,才能在各地區、各氏族人類文明發展初期靠天吃飯的情況下,依靠大自然饋贈的情況下,處於領先地位,成為各氏族的嚮往之地。

“萬物財用”是人類文明生存發展的基礎,“之所聚也”是人與物的聚集之地,這樣的地方才是“中國之地”。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魏國、韓國之南就是楚國之地,進入淮河流域。廣大的淮河以北地區,是廣大的淮北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眾多的東南流向的淮河支流,形成“水在土中行”紛紛匯入淮河干流。

水是生命的載體,水孕育著萬物,水源豐富的地區也是各種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水聚之地才是物聚之地,物聚之地才是財聚之地,財聚之地才是文化發展之地,文化繁榮之地才是文明誕生之地,文明誕生之地才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才是古老的中國之地。

富饒平坦的土地、交錯的河流湖泊、豐富的水源,成為“萬物財用之所聚”之地。“萬物財用之所聚”之地,支撐著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孕育著華夏文化,成為華夏文明的搖籃。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在這樣的“中國”之地,淮河的中游塗山荊山地區,淮河干流穿山而過,分別有洛河、天河、泥河、芡河、渦河、北淝河等河流匯聚於塗山荊山地區。淮河再上游有西淝河、潁河等大型支流匯聚淮河,養育了大量魚蝦、水生食物供人們食用。

豐富的物產、便捷的水路交通、平坦的陸路交通為人們提供交通交流的方便,實現“萬物財用之所聚也”的物聚、財聚、人聚。因此,以荊山塗山為中心的淮河中游地區,正是“萬物財用之所聚也”的“中國之地”。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三、賢聖之所教也

堯、舜、禹、皋陶被中國人稱為上古四聖。在淮河塗山之巔有禹王宮,荊山之巔有啟王宮,上游不遠處有舜耕山、有皋陶墓,塗山腳下有鯀廟,淮河之畔有放風冢。北宋大詩人蘇軾曾遊歷荊山塗山,寫下《上巳日與二子迨過遊塗山荊山記所見》:此生終安歸,還軫天下半。朅來乘樏廟,復作微禹嘆。(昔自南河赴杭州過此,蓋二十二年矣。)従祠及彼呱,(有啟廟。)像設偶此粲。(謂塗山氏。)秦祖當侑坐,(廟有柏翳。)夏郊亦薦裸。(有鯀廟。)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淮南人謂禹以六日生,是日,數萬人會山上。雖傳記不載,然相傳如此。)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刖人有餘坑,美石肖溫瓚。(荊山下有卞氏採玉坑,石色如玉,不受鑱刻。取出山下,輒變色不復溫瑩。)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龜泉在荊山下色白而甘,真陸羽所謂石池漫流者。有石記雲:唐貞元中隨白龜流出。)小兒強好古,侍史笑流汗。歸時蝙蝠飛,炬火記遠岸。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濠州七絕。塗山》 宋。蘇軾

(蘇軾自注: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

川銷攴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

樵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蘇軾將塗山地區上古四聖堯舜禹皋陶在詩詞表述的詳細明確,用“賢聖之所教也”來概括淮河塗山地區,當不為過。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就出生生活在渦河之上游,想必老子順渦河而下,來到淮河塗山荊山參拜大禹、尋訪四聖的遺蹟,悟道,形成以水為根本的道家學說,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淮河塗山地區曾經隸屬宋國,也曾經與陳、蔡兩國接壤,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兩國逗留期間,探訪淮河塗山地區,亦未可知。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四、仁義之所施也

淮河塗山地區的四方湖古城遺址,曾經是徐偃王時期徐國“十二里周長”的國都,以仁義思想統御東夷的三十六國。在《徐偃王傳》裡記載,當徐國受到楚國的侵犯,徐偃王寧願放棄國都的土地,也不願意讓徐國的人們,西周的人們,楚國的人們生靈受到塗炭,將仁義思想發揮到極致。曾經的宋襄公,與強大的楚國交戰時,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而死。宋襄公所施的仁義天下共知,長流史冊。

因此,筆者說,作為徐偃王國都的塗山地區四方湖古城與曾經宋國領土一部分的塗山地區,是“

仁義之所施也”之地,自是當仁不讓。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五、詩書禮樂之所用也

《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周公及召公在塗山地區採風,成為周公定禮樂的來源。

《竹書記年》記載“皇父作都於向”以及《詩經•十月之交》中的“皇父孔聖,作都於向”。根據歷史研究結論,“皇父”就是指尹吉甫,“向”就是西周與春秋時期的向國,位於今天的淮河塗山地區的四方湖古城。這兩處記載向我們表明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尹吉甫的《詩經》作品都產生於向國。

“鼓鍾鏘鏘,淮水湯湯;淑人君子,永懷不忘”《鼓鍾》的詩句描寫了淮河塗山之巔紀念大禹的歌舞盛典,展現了“

詩書禮樂之所用也”

之地的真實情景。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六、遠方之所觀赴也

“中國者”之地創造的輝煌文化,讓四方的人民嚮往,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是遠方人們學習詩書禮樂的地方,成為人們紛紛前往觀摩學習的方向。做為北方趙國的公子成,也是他的遠方向往之地,於趙國之間的距離也是相當遙遠,而不會是距離不遠的黃河岸邊的河洛地區,是趙國在戰國爭霸戰爭中能達到的征戰之地。這與淮河塗山地區與趙國國都邯鄲之間的距離也是相符的。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七、蠻夷之所義行也,蠻楚之所義行也,蠻夷之所則效也

在不同版本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史料記載中,有三種不同的版本,最富爭議的就這三種不同記載。

這三種不同的版本正是造成今天華夏文化、華夏文明起源不清的根本原因,是典籍史料被篡改的鐵證。

不同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與解釋,造成了今天對“中國者”之地的不同判斷。

在筆者看來,這正是印證筆者長期以來的研究結果:淮河塗山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蠻夷之所”“蠻楚之所”看似區別不大,在筆者看來卻是透露了“中國者”與“夷”“楚”之地的根本聯絡,

“中國者”就在夷地,就在楚地;夷地與楚地就是“中國者”之地。

淮河塗山地區、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人們的概念中既是夷地,也是楚地,也是蠻地,產生了不同敘述者筆下的“蠻夷之所”“蠻楚之所”。

如果我們把這些排比句中的“所”理解為“地”,那麼關於華夏的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中國之地就在楚地,就在夷地,就在淮河塗山之地。

八、聰明徇智之所居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

略。如果筆者說這兩句話是對淮河中游地區、塗山地區人文的概括,也不知當今淮河子弟能否消受得起?承擔得起?還是留給聰明徇智之人對此各抒己見吧!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總結

筆者不是趙武靈王“變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筆者只是恢復被歷史疊加而被隱藏模糊的“中國之地”、華夏民族、華夏文化、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讓中國文明走向四方、走向世界。在中華文明探源的問題上,正本清源,去偽存真,筆者自是當仁不讓,願與所有真誠探討者深入研究,任重道遠,只爭朝夕,早日破解五千年華夏文明形成的歷史歷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原始密碼。(作者:趙輝)

終於有結果了!華夏文明發源在哪裡?中國人為什麼自豪自信?

Tags:之地塗山趙國淮河趙武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