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如何幫助學生快速高效背誦古詩文

由 真愛哲理 發表于 旅遊2021-12-07

簡介筆者非常不贊同沒有教讀課文之前就佈置背誦任務,雖然看起來提前完成了部分教學任務,但其實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無疑是一個少慢差費的低效活動

如何快速背誦一本書

現行高中蘇教版新教材中,古詩文佔近四成,其中要求全文背誦的有18篇(首),要求片段背誦的有等20篇(首),共計38篇(首)有背誦要求,而律詩、絕句等篇幅短小容易熟記的近體詩又不到其中五分之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難度較大,興趣較小。不少教師一方面認識到古詩文背誦在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苦於學生完成背誦任務之低效無序。筆者認為,如果教學得法,再艱鉅的背誦任務也是可以完成的,並且能多快好省地完成。

一、讀懂文意是前提。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理解有助於克服畏難情緒。背誦最忌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如有的學生把“小喬初嫁了”背成“小喬出嫁了”,把“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背成“卒相與歡,為吻頸之交”,把“別有幽愁暗恨生”背成“別有憂愁暗恨生”,諸如此類囫圇吞棗的錯誤屢見不鮮,癥結就在於不懂詞義,不通句意。筆者非常不贊同沒有教讀課文之前就佈置背誦任務,雖然看起來提前完成了部分教學任務,但其實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無疑是一個少慢差費的低效活動。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準確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瞭解文中涉及的相關的背景材料,如作者情況、時代特點、引文出處等,並能準確把握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觀點立場,做到胸有全域性,方能運籌帷幄。如《滕王閣序》中引用的典故層出不窮,學生較難理解,教師有必要和學生一起先把這些典故的背景出處及作用一一掌握領會。又如莊子的《逍遙遊》,想象奇特怪誕,文意跳躍性大,屬於字詞理解上難度特別大的篇目,所以,如果落實字詞、疏通文意這一環節不做好,學生就無法順利通讀課文,更談不上順暢背誦了。

二、理清思路是關鍵。

思路不清,頭緒混亂,“背”就會變得異常艱難而且極易遺忘。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要明白文章先寫什麼,後寫了什麼,為什麼這麼寫。首先要理清文章總體結構,要弄清楚開頭、主體、結尾各自的內容,各段落的大意,相互間的關係等,從宏觀上認識各部分的位置及作用。然後要理清各段落內部的層次關係,弄清楚先從什麼說起,說到什麼結尾,中間有什麼過渡;各句間有什麼聯絡,按什麼順序,這一步尤其重要。把握了全文及段落的脈絡後,誦記起來就有章可循,水到渠成了。

梳理思路時既需要理性的推理,更需要大膽的想象和聯想。如《諫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內容是重點,也是背誦難點,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十思”是從戒奢侈、戒驕躁、戒享樂、戒蔽邪、戒獎罰不當等五個方面來說理的,而每一方面內部又有其邏輯聯絡:“見可欲”與“將有作”——見到自己喜歡的就去做就容易大興土木使百姓不安寧;“念高危”與“懼滿溢”——想到自己位高而危險就該小心別驕傲自滿,其他三個方面也同樣可以如此聯絡。在《阿房宮賦》第四段的誦記中,有一組用了六個“多於”的排比句(“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學生感到順序容易顛倒。我們不妨這樣聯想:造房子先要用“棟柱”(即文中的“負棟之柱”,農村以此稱支撐起棟樑的木柱)撐起棟樑,然後在棟樑上架上“椽”樹,然後用“釘”子固定住,然後蓋上“瓦”片。房子是蓋好了,但還要在四周圍起“欄”杆,這才好看。然後才可以住進去聽聽“管絃”之樂唱唱歌,過燈紅酒綠的生活了。經過這樣一聯絡,六句的順序就輕而易舉地記住了。

落實這一步時,教師最好引導學生列出提綱,可以在師生或同學之間開展“你問我答”的活動,做到所列提綱與課文中的相關語句一一對應起來,熟記在心。

三、文白對照是技巧。

文言文與現代文是源與流的傳承關係,傳承過程中,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繼承便有一致性和相似點,發展便有變化處和相異點,彼此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掌握文言文與現代文的繼承發展規律,經常進行古今對照,文白互譯,辨別異同,瞭解古人語言的表述方式和表達習慣,可以很好地加快誦記速度。具體做法是:先把古文譯成現代文,從現代文的角度能較有效地熟悉文章內容及思路(如上文一、二所述),做到了然於胸中,然後根據掌握的文言知識,從古人的角度把它還原成文言文(即課文)。誦記時,可以獨自進行,也可以兩人合作進行,如一人“說”譯文,另一人“記”課文,然後兩人交換角色。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快速背誦,而且直接有助於文言知識的積累和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綜合提高。如《論語》選讀內容的背誦,因為語錄體的文體特點,篇幅短小,章節之間沒有必然的銜接,又加之每一章後都有現成的現代文翻譯,所以特別適合採用文白互譯的方式來進行背誦,既有趣又有效,屢試不爽。

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古今對照互譯時,務必要注意結合文體特點,如詩詞曲中的韻律對仗、文賦中的大量排偶句運用等,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使誦記更加順利。

四、披文入情是法寶。

一般說來,在一個人的記憶中經常遊走的是一段段帶有鮮明情感特徵的情景或往事。同樣的,有感情投入的背誦,它的效率遠勝於簡單的強記,而且更見效,更持久。背誦內容中蘊含著各種情感,如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閒適、激憤、思念等。有的哀嘆懷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有的抒發報國無門、不為當道所重之憤;有的感喟離愁別緒、物是人非之傷;有的暢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之樂,有的表達心繫黎民、懷古傷今之憂。瞭解作品的感情和主題,在自己腦海裡還原作者創作時的情感思緒和心理活動,設身處地,激發共鳴,使背誦化難為易,事半功倍。

比如全文背誦《陳情表》,這是一個繁重的任務,很多同學產生了畏難情緒。李密的《陳情表》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親情是最能打動和震撼人心的感情,學生也都有真切感受,有或重或輕的真情共鳴。因此“悲惻動人”的主旋律貫穿在了全文的教學與同步的背誦中。學生在當事人的真情流露中感同身受,在音訊資料的多遍範讀下的傾情朗讀中,不知不覺一段又一段的內容都順暢記熟於心了。

古詩詞的背誦更適合用此法,如《虞美人》《聲聲慢》《雨霖鈴》等,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背誦的問題迎刃而解。為了渲染情感,還可以配上相關的音樂,讓背誦不再機械狼狽,而演繹為情的傳遞、美的感受,真所謂“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五、反覆誦讀是王道。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積累文言知識、熟悉課文內容、加深課文理解、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必要手段。反覆讀,仍然是背誦課文時的一個重要法寶。讀時要指導學生不要單純追求讀的速度和次數,要邊思考邊朗讀,甚至可以邊回憶邊默讀。真正把課文讀到心裡去。不為機械的背誦而背誦,而是以讀促背,功到自然成,這樣的背誦才是有效的持久的。反覆誦讀不必集中於一個時段,短時間的記憶沒有後勁,而應有時間梯度,可以三天一反覆,也可以一週一反覆,一月一反覆,如此迴圈反覆後,學生對背誦的內容就“刻骨銘心”了。

背誦的最後環節是書面默寫,很多學生存在會背不會默寫的情況,總會在個別字詞上卡殼,所以背誦其實還是一個眼、手、口、耳、腦協調活動的過程。筆者經常嘗試的一個辦法是,一個班的學生默寫了一個背誦內容,然後讓另一個班的學生批改,圈出其中的錯句和錯字。對於錯誤比較集中的字句,兩個班的同學一起訂正鞏固,這樣留給學生的印象就深,效果自然就好。

總之,透過種種努力,希望學生的背誦活動能行之有效有序有趣,使中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學能真正深入人心,傳之久遠。

編 輯|智 齒

校 對|小 清

責 編|古 月

副主編|溫 鵑 常 璐

主 編|李大路

Tags:背誦學生課文現代文多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