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旅遊2021-12-07

簡介當時,羑河兩岸屢遭災害,金龜舞的創始人之一、時豐村的紙紮藝術家王有花巧妙地把紙紮藝術運用到舞蹈服裝道具上,製作出了憨態可掬的“金龜”,深受歷史文化薰陶的時豐村先民以表演金龜舞、蛤蚌舞等形式祈禱風調雨順、天地祥和

觀音堂是什麼意思

羑河從鶴山區向東

流到山城區石林鎮時,

變得平緩而開闊。

擇水而居的石林鎮時豐村民,

口口相傳有很多

和羑河相關的傳說。

在時豐村,

羑河北岸土地肥沃,

羑河南岸多為砂礫岩層。

沿羑河自東向西,分佈著

小澗溝、大澗溝、八卦樓、

九堰溝、龍臥溝等溝堰。

依河而建的時豐村歷史悠久,

2015年,該村被列入

第三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羑河岸邊的時豐村!

時豐村的由來

據村裡老人介紹,時豐村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該村位於羑河岸邊,地平土肥,村裡百姓希望四時豐收,故取名時豐。另外一種說法和羑河有關。在羑河南岸有一個巨大的懸崖,懸崖自上到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裂縫,村民遂將村名取名為石縫,後來村民覺得石縫這個名字不好聽,就改為時豐,意思為豐收的時刻來了。

時豐村有據可查的歷史來源於村中王氏家廟石碑上的記載,時豐村形成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王姓和馬姓兩個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時豐村。後來,又有蘇姓、郭姓、李姓、張姓、趙姓等家族陸續遷入。600多年來,各姓族人在羑河岸邊繁衍生息,時豐村逐漸成為羑河流域人口眾多的村落之一。

時豐村的老槐樹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幾乎所有的時豐村民都記得這句話。據村裡老人王元成介紹,元朝末年,中原地區連年戰亂,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十室九空。明朝初期,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到中原地區的人民,有栽植槐樹、銘記祖先的習俗。王元成說,時豐村的先民在建村之初,就栽種了一棵槐樹,以此紀念遠離的家鄉。

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時豐村裡的老槐樹。

現在,時豐村的老槐樹,其實是一棵椿樹和老槐樹的結合體。時光讓椿樹與老槐樹緊緊融合在了一起,北側的椿樹只剩下樹幹部分,老槐樹卻依舊頑強地向上生長著。粗壯的樹幹需兩三人才能合抱,這種奇特的現象被村民們稱為“槐抱椿”。

“千家松樹萬年柏,比不上老槐樹一眯瞪。”意思是老槐樹的生命力很強,只要有一點點枝葉還在,都能頑強地活下來,比松柏成活的時間都要長。

羑河岸邊的摩崖石刻

時豐村羑河南岸,有一處突出的巨大石壁,石壁中間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石坑,當地人俗稱“大石坑”。石坑和崖壁,遠觀像極了一個張嘴怒吼的老虎。在石坑的下方,有一處摩崖石刻,依稀能辨認出“大唐相州、龍興寺”的字樣。

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羑河岸邊的石壁和摩崖石刻。

“這個摩崖石刻雖然內容殘缺不全,但透過現存的文字可以瞭解到,在唐代開元年間,當時屬於相州的時豐村,曾連續三年發生蝗災。當時這裡龍興寺的法師和信徒為寺廟捐物祈福,祈盼萬災消滅。蝗災過後,為感謝神靈的庇佑,善男信女們在羑河南岸刻下此石刻。”村民馬文武介紹,“石壁上面還有兩個洞,相傳住著一對紅嘴老鴰,因崖高壁險常有烏鴉飛出,這裡充滿了神秘感。”

“雙龍戲珠”龍頭碑

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時豐村現存一處觀音堂舊址,舊址對面是羑河。現今,觀音堂舊址存有兩通清代的石碑。一通石碑記載著清朝嘉慶年間重修觀音堂的情形,另一通石碑記載著清朝乾隆年間觀音堂修建的情形。這兩通石碑只有碑身,其中一通石碑的碑頭在村中的古井旁。在古井旁,這塊刻著“雙龍戲珠”圖案的碑頭,正反兩面刻有四個相同的篆體字,龍形紋飾栩栩如生,是石刻中的上乘之作。

七門相照的王家大院

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王家大院現存的老房子。

時豐村現有儲存較好的古民居院落七八個,其中較有名的是王家大院和馬家老宅。王家大院由村裡的富戶王百興於清朝光緒年間建造,該院落坐北朝南,由三個院子組成。整座大院南北長約53米、東西寬約15米,是時豐村儲存較完整的一處“七門相照”的院落。王家大院建築樣式為灰瓦硬山式結構,堂屋為硬山式灰瓦屋頂,面闊五間,屋簷茅頭造型多樣。如今,七門相照的王家大院僅堂屋和東廂房完整地儲存下來。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龜舞

緊挨羑河的時豐村,許多民間藝術形式與河流漁獵有很深的聯絡,其中,2009年6月被列入第2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金龜舞和與之相配套的蛤蚌舞是時豐村民間藝術的代表作。

據時豐村的老人講,金龜舞、蛤蚌舞表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金龜舞曾名為“漁童玩大鱉”“鬥金龜”“逗金龜”。當時,羑河兩岸屢遭災害,金龜舞的創始人之一、時豐村的紙紮藝術家王有花巧妙地把紙紮藝術運用到舞蹈服裝道具上,製作出了憨態可掬的“金龜”,深受歷史文化薰陶的時豐村先民以表演金龜舞、蛤蚌舞等形式祈禱風調雨順、天地祥和。後來,金龜舞經歷代藝術傳人不斷更新,使金龜舞代代相傳,至今形成了我省獨具一格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

金龜舞的起源,一說源於祭祀活動。據村民馬計山介紹,在羑河岸邊,有個被村民稱為“鱉精坑”的地方。相傳“鱉精坑”裡住著一隻跟著白蛇大鬧金山寺的大龜,在白蛇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後,跟著白蛇大鬧金山寺的蝦兵蟹將紛紛四散逃命,有一隻大龜就悄悄地在“鱉精坑”住了下來。

過去,羑河時常鬧水災,村民們以為水災是“鱉精坑”裡的大龜在作怪,於是就常到“鱉精坑”邊供奉許願,希望住在這裡的大龜護佑村民平安。看到村民們如此虔誠,大龜也不再興風作浪,與村民們和平相處下來。久而久之,這種活動就以金龜舞表演的形式延續下來。

另一種說法是從民間神話演繹而來。很久以前的時豐村周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村西頭有個蘆葦坑,坑裡有一隻金龜,民間傳說“水漫金山寺”中的白蛇就是從這裡邀請金龜駕水相救,將浙江的金山寺衝到鶴壁的。還有村民說,表演“逗金龜”是為了紀念《西遊記》中幫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渡河馱經書的神龜。

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時豐村民在鶴鳴湖景區表演金龜舞。山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金龜舞、蛤蚌舞的表演都有著較高的藝術性,且都有專門的道具、服裝和鑼鼓樂隊,整個演出需要近30人配合,需要反覆練習,配合默契。金龜舞表演的道具“龜”長2。8米、寬1。2米,骨架用鋼筋、竹篾穿插捆綁而成,龜殼、龜頭是用紙張、布幔手工繪製,龜身、龜頸處懸掛有多個銅鈴,在表演中鈴聲不斷。金龜舞由有武術功底的二人表演,一人耍龜、一人逗龜。在逗龜者的引逗下,耍龜者透過小矮子步行走、跳躍,龜頭前伸後縮、左啄右咬,隨著龜頸的擺動伸縮,龜頸下的數串銅鈴鈴聲不斷。耍龜者時而噴水,時而“下蛋”。整個演出動作大方、表演滑稽又不庸俗。蛤蚌舞的表演者需要有一些舞蹈基礎,用“蚌殼”做翻、滾等動作,突出蚌精的形象。金龜舞與蛤蚌舞巧妙結合,相輔相成,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原標題:《摩崖石刻、百年民俗……鶴壁羑河岸邊這個村值得一遊!》

Tags:金龜豐村時豐村村民老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