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為什麼說沒有祁連山脈,就沒有河西走廊

由 平真史密 發表于 旅遊2021-12-06

簡介黑河發源於祁連山北麓中段海撥4828米的八一冰川,在其流域內,哺育出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誕生了千年古城張掖,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一說

牧草為什麼要乾旱

為什麼說沒有祁連山脈,就沒有河西走廊

匈奴人大敗後退出河西,開始流傳一首民歌: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焉支山,亦屬祁連山支脈,坐落在河西。

說到西北,映入腦海的往往是乾旱與戈壁。

這條伸進西北浩瀚荒漠的山脈,

卻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

其養育的冰川、河流與綠洲,造就了絲綢之路。

祁連山水,深藏著河西走廊興盛兩千年的秘密。

1。祁連,通天之山

在中國地圖上,祁連山的位置不難查詢。

中國西部的甘肅省,呈西北至東南走向,

形狀狹長,犬牙交錯,猶如一支玉如意。

在該省中部,有一條天然通道,

即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

從河西走廊向南望去,

祁連山直插雲霄,與天相連。

祁連山橫亙在甘肅省和青海省之間,

是兩省的界山,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

東西綿延1200千米,

西端在當金山口與阿爾金山脈相接,

東端至黃河谷地,與秦嶺、六盤山相連,

以此連通了黃土高原與塔里木盆地,

如一條臂膀,架在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上。

祁連山的形成,源於數億年前的地殼運動。

歐亞板塊在印度次大陸板塊的撞擊下緩慢隆起,

青藏高原之北,一條弧形山脈被頂推隆起,

掙扎著破海而出,這就是祁連山。

與此同時,

祁連山北麓和龍首山南緣的兩條深斷裂之間的地塊斷陷為盆地,

形成河西走廊的前身。

這條咽喉般的狹長走廊,

將在千萬年後凝固為華夏文明的歲月記憶。

隨著青藏高原隆起,

祁連山在800萬年前再次大規模抬升。

如今的祁連山,

由冷龍嶺、托勒山、托勒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等多條高山組成,

海拔一般在4000—5300米,

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佔整個山區的三分之一。

匈奴人稱此山為“天山”,

而祁連山與中國西北邊疆的天山

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一片被幹旱區包圍的山地,

不是單獨的山嶺,而是荒漠中的溼島,

其間夾雜有水草豐美的湖盆、河流和谷地。

祁連山俯視著河西走廊,

山上白雪皚皚,山坡森林茂盛,山間草原密佈,

孕育了大馬營草原等諸多歷史悠久的天然牧場,

冰川融水從山間流向荒漠,

庇護千百種珍稀物種。

若沒有祁連山,

內蒙古和柴達木盆地的風沙將連成一片,

有了祁連山,沙漠才不會淹沒河西,

正是她,養育了一片片綠洲,守護了河西走廊。

祁連山,是冰雪的白。

由於高山阻隔了印度洋暖溼氣流北上,

祁連山山間育有大量冰川,堪稱巨型固體水庫。

截至2016年,祁連山可查明的冰川共有3066條,

儲藏水量約1320億立方米,

相當於5個水量充足的鄱陽湖。

其中,祁連山西段大雪山北坡的透明夢柯冰川(即老虎溝12號冰川)是當地最大的山谷冰川。

“透明夢柯”,在蒙古語中為高大、寬廣之意。

祁連山,是綠洲的翠。

豐沛的冰川融水與山區降雨,

成為維繫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生命之源,

形成祁連山水系,滋養了3000萬甘青兒女。

由於山地自東向西逐漸遠離季風區,

祁連山降雨量從東向西逐漸減少,

其西部更是呈現出荒漠的景觀。

水,在蒼涼的西北彌足珍貴。

祁連山發育的冰川每年春夏消融,

冰雪養育的水流在祁連山間寬谷盆地彙集,

形成冰川徑流。

山區的大氣降水更是為祁連山河流貢獻了60億立方米的出山口徑流量。

伸向河西走廊的河流有黑河、石羊河、北大河、疏勒河和黨河等,

這一條條誕生於祁連山的河流,

灌溉了絲綢之路上一座座名城,

而河流水量的大小也決定了這些城市的規模。

黑河,古稱弱水,為我國西北第二大內陸河,

年徑流量為河西諸河的首位。

黑河發源於祁連山北麓中段海撥4828米的八一冰川,

在其流域內,哺育出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

誕生了千年古城張掖,

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一說。

疏勒河水系位於河西走廊西部,

是僅次於黑河的河西第二大水系,

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託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

古稱籍端水,主要支流有小昌馬河、石油河、榆林河和黨河,滋養著玉門、瓜州與敦煌三地。

石羊河流域是國內陸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沿岸的武威,

也是河西走廊農業最為興盛繁榮的地區之一,

開墾有大量的農田,水資源開放利用程度極高。

祁連山水系,如一首浪漫的詩歌描述的那般,

日月往西,是男子的方向,

水流往東,是女子的方向。

巍巍高山,涓涓河流,

自古哺育著河西的老百姓。

祁連山,是丹霞的紅。

在旅遊勝地張掖,不但能看到塞上江南的美景,

還有“七彩丹霞映臨澤”的世界丹霞地貌奇觀。

這是祁連山勾勒的一抹紅。

祁連山是我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這種由紅色碎屑岩構成的彩色土地,

層層疊疊,點綴於河西走廊。

與南方的丹霞不同,西北的丹霞地貌粗獷壯闊,

鐵元素氧化而成的紅色,

使祁連的丹霞猶如一幅永恆的壁畫,

這幅畫作也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國家寶藏,遠比敦煌更為古老。

千里祁連,並非只偏愛北面的綠洲,

其南面的青海湖、哈拉湖

更是天下聞名的大美風景。

祁連山脈最高峰5808米的團結峰(當地人稱崗則吾結),

則位於甘、 青兩省邊界的疏勒南山東南段。

如果將祁連山放在更大的歷史視野中,

我們更能理解其對河西走廊,乃至中國的意義,

明白了匈奴人為何在失去他們的天山後悲痛不已。

2。天山下的來客

上世紀初,探險家斯坦因

從帕米爾高原深入亞洲腹地。

當他越過疏勒河河谷時,

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溼潤氣息。

在漫天黃沙之中,斯坦因看到了肅州河谷(今酒泉地區)的綠洲,

這些由祁連山水滋養的古城與“極其茂盛豐美的夏季牧草”,讓他不由得發出讚歎。

到敦煌後,石窟中數不盡的寶藏,

更是讓這個旅人由衷震撼,

他採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騙走大量敦煌文物。

祁連山下,大河蜿蜒前行,化成片片綠洲,

綠洲連綴成串,連成了河西走廊。

在這裡,與冰川、峽谷、河流、荒漠、草原等交相輝映的,正是幾千年來人類活動造就的古城、雄關、石窟等人文景觀。

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羌、烏孫、月氏等部落,

在沃野千里的祁連山下過著遊牧生活。

祁連山腳下的永固古城,

即月氏人走馬射獵的牧場。

秦漢時,匈奴人逐水草而居,

於公元前161年驅逐月氏人,

成為河西走廊的霸主。

佔據河西的匈奴部落中,

休屠王和渾邪王二部最為強大,

匈奴人以焉支山為界,東部歸休屠王管轄,西部歸渾邪王管轄。

當時,西域與中原的版圖連起來像一隻葫蘆,

而祁連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就像狹長的葫蘆腰,

是兩地交通的必經之地。

漢武帝即位之初,便想打通河西走廊,

聯合西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地區)的月氏共擊匈奴,派張騫穿越河西,出使月氏,由此鑿空西域。

極盛時期的匈奴不懼大漢雄風,

頻頻出兵劫掠漢朝子民。

漢武帝時期,少年英雄霍去病橫空出世。

祁連山下,19歲的霍去病先後擊潰休屠王、渾邪王部,斷匈奴右臂。

匈奴人損兵折將,失去了水草豐茂的牧場。

匈奴的伊稚斜單于遷怒於渾邪王,

有意將他召來處死,以安撫人心。

渾邪王聞訊大驚,與休屠王商議,向漢朝投降,

漢武帝派霍去病前去接應。

誰知休屠王慫了,半途反悔,被渾邪王所殺。

公元前121年,渾邪王率餘部4萬人降漢,

被安置於五屬國(安定、上郡、五原、天水、西河等郡縣),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此後,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另覓家園。

直到東漢時,河西走廊基本為漢王朝掌控,

南面的祁連山為羌人所據,

只有北面的合黎山到居延海一帶是匈奴領地。

漢唐時,河西走廊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

是絲綢之路上的經濟特區。

祁連山北面的這條狹長通道,

或許不是通往西域的最好選擇,卻是唯一的選擇。

漢武帝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版圖後,

設河西四郡,包括武威、酒泉、張掖和敦煌,

漢昭帝又將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東部劃為金城郡,與之前的河西四郡共稱“河西五郡”。

祁連山下,一座座邊城拔地而起,

在天下分分合合的動盪中迎接不同命運。

相同的是,這些城市大都受祁連山的滋潤。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南枕祁連山,

寓意“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一帶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

蒸發量卻高達2486毫米。

這座城市之所以能在極旱之地造就輝煌文明,全靠祁連山下黨河的滋養,

因此,明《沙州衛志》這樣描述:

“敦煌雪山為城,青海為池,

鳴沙為環,黨河為帶。”

黨河是灌溉敦煌平原的唯一河流。

可以說,沒有黨河,

就不會有敦煌這一片戈壁綠洲,

也不會有莫高窟的世界級文化遺產。

敦煌建城之後,成為佛教傳入的前沿。

公元366年,樂尊和尚西行至此,望向鳴沙山,

眼前突然綻出萬道金光,如千佛閃耀。

樂尊心有所悟,鑿下敦煌第一個石窟,

之後,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興建,

敦煌莫高窟成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勝地。

千百年來,祁連山下,有形影相伴的長城。

祁連山在南,長城在北,河西走廊在中,

路過張掖一帶,

還可遙望茫茫天地間的漢長城遺蹟。

嘉峪關踞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

地處祁連山北,東通肅州(今酒泉),西達安西,

四面都是荒涼的戈壁灘,

只有一條討賴河提供補給。

這條小河,也源自祁連山冰雪。

祁連山下,

有十六國馳騁西北的紛亂戰爭。

鮮卑人乞伏國仁建立的西秦、

禿髮烏孤建立的南涼

與匈奴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等政權,都曾稱霸一方。

祁連山下,

有隋煬帝西巡張掖、御駕焉支山的盛景。

楊廣在此會見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使者,

召開“萬國博覽會”。

祁連山北麓大馬營草原的山丹軍馬場,

由西漢霍去病始創,

隋煬帝巡行後下令再次牧養官馬,如今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軍馬場。

祁連山下,

有商旅往來的聲聲駝鈴,

有唐朝詩人的邊塞理想,

也有各族人民的文化交融。

祁連山水,

將沙漠邊沿的河西走廊變成了生命綠洲,

這條與天相接的山脈,為河西帶來人文鼎盛,

將這條走廊變成各族追逐的風水寶地與縱橫捭闔的英雄舞臺,將中華民族引向了更廣闊的西部。

3。美草甘水則止

在古代,祁連山下的綠洲,

是中原文明通往西域的驛站。

在現代,

綠洲支撐起甘肅的工農業和河西居民的生活。

河西走廊的五大內陸河水系,

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

疏勒河水系與黨河水系皆出自祁連山。

每年春夏時節,

來自祁連山的水流帶著融冰、融雪和降水,

奔流至北面盆地,讓綠洲“活”下來。

西漢所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

正是位於河西走廊規模最大的四個綠洲。

那麼,祁連山孕育的綠洲會走向衰退麼?

早在2003年,

河西走廊各城市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就已超過100%,

有限的水量限制了綠洲的面積,

用當地人的說法,

這日子“可憐得dāi ”(方言,特別、非常之意)。

近年來,隨著冰川消退加快,

祁連山最高峰團結峰山體開裂、崩塌嚴重。

四年前,中央通報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很多人才注意到滋養大山南北數千年的祁連山生態面臨破壞。

不久前撲朔迷離的敦煌防護林事件,

更是讓不少人開始關注祁連山嚴峻的生態環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不是所有的綠洲都能長存千年。

西北師大的李併成教授發現,

從古至今,祁連山口的出水量比較穩定,

但因人類開發,綠洲經常出現轉移,大多是從下游轉移到中游。

古人早已發現這個難題,

並在祁連山下推行管水、分水制。

清康熙年間,年羹堯曾制定“均水制”,

每年農曆四月、五月,

上游不得引水灌溉,分別向下遊放水5天和10天。

近年來,有關部門從年氏均水制吸取經驗。

自2000年起,

黑河開始實施“分水”制度,對張掖的用水做出限制。

黑河滋養下的張掖,一直是甘肅的農業重地,

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糧,

分水制最終確定,

張掖上游當年平均來水15。8億立方米時,

下游下洩水量需達9。5億立方米,也就是說,

張掖只能使用6。3億立方米,大部分黑河水將留給下游。

如此,水資源日益短缺的黑河流域能養活更多人,不再陷入“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徙”的困境。

歷史上,

漢武帝設定的張掖有“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代表著帝國開拓進取的雄心。

從古至今,河西走廊是連通西域之臂,

而祁連山是這條手臂最堅實的筋骨與命脈。

現在,走在祁山山腳下的城市街頭,

雖不曾見金戈鐵馬、商隊駝鈴、胡姬舞女,

但可以看到這一個個興盛千年的綠洲城市,

都已步入現代化。

隨著生態保護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

祁連山的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也將得到保護。

祁連山守護了河西,

我們也要守護這座不朽的“天山”。

參考文獻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四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陳序經:《匈奴史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李併成:《敦煌學教程》,商務印書館,2007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祁連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

魏春海:《中國祁連山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質學報1978年第02期

單之薔:《幕後英雄祁連山》,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03期

付薇:《孕育了河西千年文明的綠洲是否已經到了承載的極限?》,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第01期

紀錄片《河西走廊》

Tags:祁連山河西走廊綠洲河西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