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由 地平線薦賞 發表于 旅遊2021-11-12

簡介當時的北魏王朝把都城從陰山腳下遷至大同,隨後又遷都洛陽,他們一路南下不斷吸收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也把自己在塞外草原形成的遊牧民族性格帶了進來

平城是什麼族

大同曾經是中國北方一座著名的軍事重鎮,提起大同的歷史很多人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可能對大同唯一熟悉的就是以“煤都”著稱的城市。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近這個擁有上千年曆史文化的古城, 其中大同的烽火臺、古長城,無不洋溢著狼煙處處、金戈鐵馬的歷史風雲。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的確從戰國開始,在漫長的兩千多年封建時代裡,大同一直是統治中原地區的歷代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一處軍事要塞。

自從秦漢以來,大同曾有過平城、雲中、雲州等許多不同的名稱,直到公元1048年開始被稱作大同,並且一直沿用到至今。

當時以“大同”來命名這座軍事重鎮,實在是耐人尋味。在漢語中“同”具有聚合與和平的含義。而“大同”這個詞語,從古到今總是被用來形容人們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大家也許認為這個名稱配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似乎有幾分牽強。不過,大同古城對於這個美好的名稱,還是當之無愧的。

歷史常常就是這樣充滿了戲劇性的意味,如果說作為軍事壁壘而所築的古長城,事實上是中國北方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一條紐帶,那麼大同就是這條紐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現存在大同博物館的一塊寫著“琵琶老店”四個字的牌匾,會使我們想起兩千多年前一個美麗的傳說,就是昭君出塞。當時的西漢王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於是王昭君就被遠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後被其封為“閼氏”。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就在王昭君北上時,曾經途徑大同古城,並在一家客店歇腳,這塊“琵琶老店”的牌匾,是由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手筆。

如果說“琵琶老店”的牌匾是當年大漢民族與北方兄弟民族,友好交往見證的話,那麼“雲崗石窟”則就是由古代北方民族與漢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藝術瑰寶。

當時的北魏王朝把都城從陰山腳下遷至大同,隨後又遷都洛陽,他們一路南下不斷吸收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也把自己在塞外草原形成的遊牧民族性格帶了進來。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雲崗石窟”位於大同城西十六公里處,依山而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尊。

這麼浩大的工程,這麼宏偉的氣派,也許只有在茫茫草原、揮馬揚鞭的鮮卑人,才有這樣的氣魄和大手筆。

當然北魏王朝的統治者,不同於今天的藝術家們。他們調遣成千上萬的工匠鑿窟雕像,並不是有意的抒情寫意。而是借當時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的佛教,來征服不同民族的人心。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雲崗石窟”的十六窟至二十窟,這五個早期開鑿的洞窟中的佛像,造型高大魁偉。據說是分別按照當時的文成帝和他之前的四代皇帝的形象雕刻的。

這些佛像的寓意代表著:皇帝就是佛祖的化身,忠於帝王就相當於禮佛,這就是北魏統治者們推崇佛教的真正原因。

“雲崗石窟”的第九窟前室正門,採用中國式廊柱,兩側的仿木結構佛龕的門柱,則具有古希臘風格,中心塔柱式洞窟,又是由印度“支提窟”演變而來。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雲崗石窟”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最終演變成特有的樓閣式塔柱式建築。其中,第十二窟兩壁的屋形佛龕,柱頭斗拱的形式,顯然受了波斯文化的建築影響。

“雲崗石窟”許多洞壁上雕刻的飛天,也十分引人注目。這些飛天婀娜多姿、翩翩起舞,器樂飛天手持著各種樂器,既有軟弦等中原傳統樂器,也有分別從南亞、東亞等地傳入的琵琶、束腰鼓等等樂器。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由此可見,在北魏時期由於各民族和中外文化的交流,音樂藝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小編需要指出的是,如此宏偉的“雲崗石窟”是在北魏王朝幾代皇帝的直接支援下建造完成的,這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是空前的舉動。

北魏統治者為了徹底征服中原漢族人民,而求助於已經滲透於中原漢族文化的佛教,而他們自己卻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著中原漢族文化的陶冶。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於是,在他們建都於大同的幾十年之後,發生了被孝文帝全盤漢化的改革,甚至於連他們自己的姓氏,也由“鮮卑拓跋”改為漢族的“元”姓氏。

我們不管他們是自覺不自覺的文化交流,使鮮卑拓跋氏這個部落演變成了漢族的一支,事實上漢族本身就是歷史上許多民族的融合體,這是“雲崗石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跟北魏一樣,遼金王朝也是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遼是契丹族王朝,金是女真族王朝。這是兩個曾經先後在黑龍江一帶,乃至更遙遠的地區遊牧的民族。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大同古城的許多古建築是遼金年代吸收中原文化和創造的藝術風格,這期間當然也滲透著他們在歷代騎射生涯中形成的粗獷豪放的審美情趣。

特別是“華嚴寺”的建築,它的方位是坐西朝東,跟中國古代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慣例截然不同,整個“華巖寺”分上下兩處。

其中上華嚴寺的大雄寶殿,總面積一千五百五十九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佛寺大殿之一。該大殿始建於遼代,後來在戰火中燒燬。直到金代天眷三年,才照原來的樣式又重新修建而成。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此大殿的規模本身,充分說明了遼金時代佛教在人們心目中所佔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我們也深切感受到當年契丹人和女真人的豪放氣度。

而下華嚴寺的主要建築是佛家教藏殿,是遼代殿堂建築的典型作品。在建築結構上這座殿堂採用了減柱法,擴大了中央部位的使用空間,這是遼金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佛家教藏殿內引人注目的是三十一尊遼代塑像,這些佛像既繼承了唐代人物造型豐滿圓潤、端莊安詳的風格,又吸收了宋代塑像中充滿生活氣息,形態生動的特色。

特別是南面的這一尊菩薩,雙唇微微凸起,臉上帶著楚楚動人的笑意。這與“雲崗石窟”中北魏時代的雕像相比,已全然脫去了那種超然物外的令人敬畏的氣度,而是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並給人以可親可敬的感覺。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沿著佛家教藏殿內兩側的牆壁,排列著儲存經卷用的藏經櫥,也叫壁葬。這種木質的壁葬,仿造建築結構造成兩層樓閣,在大殿後壁中央,為了不影響開閉窗戶,以拱橋飛跨兩層樓閣,橋上建有凌空樓閣,整個壁葬與樓閣玲瓏精巧,真實的體現了遼代建築形式特色。

早在九百多年前,中國的建築技藝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地。跟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清真寺相比,大同清真寺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華嚴寺”的禮拜大殿內,中間有三個穹形門,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築樣式。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大同古城有龍壁之城的美名,至今儲存著九座龍壁。龍壁是中國式庭院門前的照壁的一種,多見於皇王府、廟宇。這座九龍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前的照壁。

龍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象徵,龍是中國古人靠著想象,並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徵,而創造的一個神奇的形象。這也正是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兼收幷蓄,融會貫通、發揚光大的發展過程的真實寫照,也正是大同古城悠久歷史文化的形象說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Tags:大同雲崗石窟建築北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