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由 漢府古文化 發表于 旅遊2021-10-24

簡介第三,由於剛進入楷書,新的法度尚未形成,北魏石刻文字中保留濃厚的隸書筆畫形體和結體習慣,這樣書寫者就有更大的發揮和想象的空間,這個時期文字無論點畫特徵還是下面要談到的結體特徵都風格多變,姿態萬千,而字型上的這種風格正與當時社會、文化的大背景

洛陽博物館門票多少錢一張

作者:楊宏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

摘要

歷史上對魏碑的研究多是從書法角度談其技法、流派、鑑別等, 而從文字、書寫角度談魏碑的構形、字型形成原因的文獻還很少, 我們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 將漢字字型理論引入研究, 站在書法角度之外, 重新審視了作為魏碑主體的北魏碑誌楷書文字的總體特徵, 並從字型學角度運用一套分析術語加以分析並論述其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

北魏、楷書、字型、風格

正文

北魏時隸、篆字形已極少出現在石質載體上,楷書字形早已佔據石刻材料的99%以上,成為時代的主流字型。

“真書漢末已胚胎,鐘體嬰兒尚未孩。直至三唐方爛漫,萬花紅紫一齊開。” [1] 啟功先生這首詩說明漢末萌芽的楷書,直至唐代才達到最典型的階段,而其間七、八百年的漫長髮展歷程我們還缺少詳細研究、全面的測查,特別是楷書在以北魏為代表的北朝的發展情況,更是長期被忽略,因為少數民族政權在很長時間內被視為“非正宗”,一直處在研究者的視野之外,即使論及,也是僅僅指出那個階段字形面貌的“混亂”,缺乏詳盡、嚴謹的考察和描述。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書法學專著中談到這個時期的字型,多用“方峻挺拔,生硬刻板”、“凜厲角出,方勁雄峻”、“斜畫緊結”、“亂頭粗服”、“不衫不履”等等,帶有濃厚的審美鑑賞色彩,表達方式也多用比喻、感興,感性成分過多,讓人覺得神秘莫測,難以準確把握。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北魏文字地位、價值的認識大相徑庭,清朝康有為對北魏碑刻極力推崇,把魏碑捧上了天,在《廣藝舟雙楫·十六宗第十六》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故能擇魏世造像記學之,已能自書矣。”清代碑學興盛之日,也確實出現了“朝士爭欲致之,拓無虛日,未及二十年,而石已裂盡” 的風光場面。而從北魏分裂後的東魏、西魏歷經宋、元、明至清康熙年間,在這漫長的1000多年間,由於皇家提倡,世人爭相追逐的妍媚瀟灑的書法風尚(二王、南帖),帖學風行天下,北朝碑刻湮沒無聞,幾乎無人問津。

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碑刻書法具有共同風格,世稱“北碑體”、“北體”、“魏碑體”、“魏體”。因為北魏享國近150年(公元386—534年),是北朝中時間最長、社會相對穩定繁榮的時期,特別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創造出相當燦爛的文化,墓碑、墓誌、造像題記、摩崖石刻、磚刻、塔銘等文字遺蹟宏富,是魏碑體的典型代表,最具研究價值。我們有必要從漢字字型學的新角度、採用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與術語對這一時期的文字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一、“字型”概念及術語

“字型”概念,最早並不在文字學家的視野之內,而是書法家關注的物件。文字學家真正開始研究字型是從近代開始的。隨著甲骨文、樓蘭簡牘殘紙、敦煌寫經、走馬樓吳書殘簡等新材料問世,文字學家在著述中紛紛利用出土文字講字型演變,啟功先生的《古代字型論稿》,20世紀60年代出版,考察了實物資料、文物資料的一些現象,以書法家、文字學家的獨到眼光,在很多重要方面有開創性的見解,做出了精深、細膩的論述。王寧先生將啟功先生的觀點概括為字型風格的漸變性、字型風格形成的原因及其多樣性、字型名與實之間的不對應性、字型風格描寫的可操作性等等方面。

文字學領域內的字型指漢字在社會長期書寫過程中,由於書寫工具、載體、社會風尚等原因,經過演變形成的相對固定的式樣特徵和體態風格的大類別。它是一個階段某種同一風格字群的總稱,因而,任何一個單個的字,都必然屬於一種字型。

和一切人文現象一樣,字型風格是可以透過對一些特徵的提取來進行描述和區分的。正如王寧先生所說,“漢字字型的風格確有它模糊朦朧的一面,需要綜合的意會而難以言傳,窮盡性地分析其屬性、精確衡量其長短固不可為,但可以用提取特徵的方法來達到區別它們、給它們分類的目的。”王先生總結啟功先生《漢字字型論稿》的操作分析方法,將字型風格概括為以下幾個可以實際操作的重要屬性: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1)筆勢,就是完成一個單筆畫行筆的過程,特徵主要表現在入筆和收筆的筆鋒上。

(2)筆態,就是完成以後單筆畫的姿態,可將筆畫分解為頭、胸、肚、尾四部分,特徵主要表現在肥細和均勻度上。

(3)筆意,也就是整個單字表現意義的樣式。分圖畫性強和圖案性強兩類,又可分為隆重的雅體和簡約的俗體兩種風度。

(4)結字,也就是整個單字筆畫與部件的組合佈局的狀況。它的特徵主要表現在疏密、勻稱與否和重心三個方面。

(5)轉折,也就是接筆與折筆轉折處的軌跡。它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圓轉或方折上。

(6)行氣,也就是字與字之間的連線狀態。走向上分為橫行氣與縱行氣兩類;連斷的情狀上分為獨立與牽連兩種。

我們可以用這些術語嘗試分析北魏石刻文字的字型特徵。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二、北魏碑誌楷書的筆形特徵

(一)選材範圍、研究原則及幾點說明

1。 中國歷史上的北魏以孝文帝遷都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文化正處在與漢民族的磨合期,碑刻代表有《鮮卑石室石刻祝文》、《太武皇帝東巡碑》、《中嶽嵩高靈廟碑》等;後期都洛陽,深受漢文化浸潤,與南方也有交流,文化興盛,碑刻代表有《張猛龍碑》、《高貞碑》、《霍揚碑》以及大量的元氏皇家墓誌、《龍門二十品》等等。

2。 北魏前、後期筆形風格就有變化,總的說來,前期書風承繼十六國,隸意較濃,刻寫也較粗疏;後期則出現了大量篇幅較長、刻寫精美、風格獨特的碑刻作品。《中嶽嵩高靈廟碑》是北魏前期風格的代表,而《始平公造像題記》、《張猛龍碑》、《元勰墓誌》、《元倪墓誌》等則代表了後期的風格。

我們論述的總特徵,包括筆形特徵、結字特徵、章法特徵。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二) 北魏碑刻文字的筆形特徵

1。橫

(1) 從筆勢上看,入筆露鋒,先豎向下按再橫向右上方執行,例如《元勰墓誌》中的“太”、“事”中最長的橫筆、《元佑墓誌》中的“王”、“也”的橫筆。平其凡先生認為之所以有這種“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現象,歸根結底是由於人們右執筆書寫。右手拿筆,最佳的線條是從上到下、從左至右的直線和順逆時針的弧線。將“S”型曲線這種最適宜右手執筆書寫的線條壓縮,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欲橫先豎,欲豎先橫”的筆形。

(2) 北碑中隨處可見的方頭方尾,呈平行四邊形的橫畫,這是受刊刻工具的影響,這種工藝影響的程度遠比漢碑、唐碑更明顯。比如《張猛龍碑》“萬”、“青”;《始平公》的“秀”、“五”、《孫秋生》裡的“一”、“區”、《嵩高靈廟碑》的“二”、“其”。

(3) 向右上方明顯欹斜,且波磔明顯,帶明顯隸意。表現為收筆時按筆並上挑出鋒。如《中嶽嵩高靈廟碑》的“二”、“奉”、“嶽”;《大代華岳廟碑》裡的“嘉”、“生”、“唐”。這種筆形主要出現在北魏前期的作品中,夾雜有明顯的隸書筆形,為魏碑楷體的變異字型,又被稱為“新隸體”。還有在《龍門造像題記》中也大量出現此筆形,如《孫秋生造像題記》的“董”、“雀”、“王”等字。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2。點

(1) 三角形的點,受刻刀的影響。主要出現在《龍門造像》、《張猛龍碑》等方整峻厲的作品中。《孫秋生造像題記》的“州”、“孫”,《張猛龍碑》的“志”、“心”,《元佑墓誌》裡的“辛”、“亥”等字,《元勰墓誌》的“弟”、“之”、“六”等字的點畫。

(2)受隸書影響,北魏點畫有向上挑的波腳,而唐楷中點大多是向下收筆。如《嵩高靈廟碑》的“典”、“靈”、“甫”。

(3)北碑中還有些橫向寫的點筆,並列的幾個點常連為一體,如《張黑女墓誌》的“照”、《嵩高靈廟碑》的“無”。

3。撇

(1)長撇典型筆態特徵是頭部下筆處有斜刻一筆,大約45度角,尾部較粗,收筆時末梢微微上揚或水平方向執行,因為當時人書寫撇時有個按筆,然後收尾,儲存隸意;而唐楷中長撇畫執行中頭部入筆無斜向執行,頭部最粗,胸、肚、尾部運筆越來越輕、越來越細,且向右下方執行。例如《元勰墓誌》的“領”、“祖”、“太”等相關筆形。

(2)有些短撇側鋒用筆,執行快,筆程短,形似實心三角形,非常獨特。《張黑女墓誌》的“秀”、“化”等。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4。捺

(1) 有波磔,微露鋒或不露鋒,保留隸意,唐楷中捺筆則是出鋒收筆,無波磔,如《張黑女墓誌》的“故”、“人”等。此碑“畫篆分入楷,遂爾無重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2) 捺筆下端水平如直線,完全是刀刻工藝效果,毛筆運筆一次是寫不出這樣的筆形的。如《張猛龍碑》、《始平公造像》、《魏靈藏造像題記》等大部分捺筆,筆形方整峻厲。唐碑中的捺筆並不是這樣。

5。豎

(1) 北碑中的豎畫大多表現為起筆處為方形,收筆處為左邊缺失或右邊缺失,較少懸針形收尾,唐碑中則到處可見懸針豎。比如《孫秋生造像題記》的“像”、“十”;《始平公造像題記》的“下”、“年”等字。

(2) 豎畫的筆勢往往是入筆先橫向頓筆再提筆向下執行。例如《元顯雋墓誌》的“神”、“松”字的豎筆、《元勰墓誌》的“故”、“中”等。

6。折

(1) 《始平公》為陽文,轉折處為方折,特點最突出。右折筆的外輪廓呈三角形,外方內圓。

(2) 還有的方折筆表現為斜刻一筆,凸顯右折筆。《元勰墓誌》裡的“宣”、“黃”等字。

(3) 《刁遵墓誌》、《鄭文公碑》等碑刻中有圓轉一路的折筆,其形體直接上承小篆字型轉折處“婉而通”的筆法。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7。提

“提”是楷書中所特有的筆形,一般由橫畫轉化而來,位於左偏旁最後一筆,魏碑中的“提”已經明顯不同於“橫”。這種“提”的出現,減少了人們書寫時運筆的時間,大大方便了從左部件到右部件的過渡,而且增加了點畫之間的俯仰呼應,可謂“一舉數得”。

8。勾

這也是楷書特有的筆形,甲、金文字無“勾”,隸書中只有“長彎勾”,到楷體中才有真正的“硬勾”。北碑中的“勾”,很常見,已與今天的典型楷書的“勾”形無別,如《始平公》中的“像”、“則”、“宗”等等。

關於北魏石刻文字的結體,我們嘗試做以下分析:

第一,橫畫起筆時先豎向寫,豎畫起筆時先橫向寫,正體現出中國書法理論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就是將矛盾的因素相調和,以形成和諧的整體。橫向、豎向對立統一在一個筆形之中,頗具特色,北魏時期字形中常常見到,如《元顯雋墓誌》中的“十”,而後代文字中則僅僅是表現為橫、豎畫起筆時的頓筆。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第二,造像題記,如《姚伯多造像題記》、《鄭長酋犬造像題記》;碑刻,如《元君墓誌》、《張猛龍碑》;摩崖刻石,如《石門銘》、《鄭文公碑》等,橫畫向右上傾斜,豎筆向右下方偏斜,正順應了人的書寫時的生理習慣。而且造像題記、摩崖石刻都是對著山石垂直書寫,有的造像題記還位於石刻頂壁,當年書者、匠人還得仰頭、舉臂書刻,艱苦異常,更容易出現橫筆向上欹斜、豎筆向右下方偏斜的情況。例如《石門銘》中的“閣”、“然”、“各”、“久”等,表現得非常明顯。

第三,由於剛進入楷書,新的法度尚未形成,北魏石刻文字中保留濃厚的隸書筆畫形體和結體習慣,這樣書寫者就有更大的發揮和想象的空間,這個時期文字無論點畫特徵還是下面要談到的結體特徵都風格多變,姿態萬千,而字型上的這種風格正與當時社會、文化的大背景相一致。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三)北魏石刻文字的結字特徵

歐陽詢總結唐楷結字的三十六法,如排迭、避就、相讓、包裹、覆蓋、向背、朝揖、垂曳、回抱等等規律,北魏石刻文字並不符合,反而在這些方面許多字形呈現出比較複雜甚至相反的面貌;最後兩條“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長”———歐陽詢認為是“書之病”———在北魏石刻文字中更是常見現象;還有“褊”(收斂緊密)、“增減”(字之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或因筆畫多而減省)等少數幾條則相對於唐碑楷書有過之而無不及,總體面貌別具特色,飽含天真質樸之趣。

下面我們著重分析北魏石刻文字結字上的幾點比較突出的特徵及原因。

第一,自然安排筆畫,平均分配空間

北魏碑刻“雖然是寫真書,而這種真書的字跡中往往自然地含有隸書的澀重味道,甚至還有意無意保留某些隸書的某些筆畫。常隨著字形的結構而自然安排筆畫,筆畫較多的一邊寫得更密,並不把一字的筆畫平均分配,清鄧石如形容這類結體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使不透風。’……例如《嵩高靈廟碑》、《元懷墓誌》、《元詮墓誌》、《龍門造像》以及宋代重摹的《吊比干文》等等,都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北魏墓誌、墓碑文字筆畫多的構件與筆畫少的構件佔的空間相差不是很大,要麼各佔一半,要麼筆畫多的構件佔的空間略大於50%,筆畫少的構件佔的空間略小於50%,也就是說,北魏碑刻文字的拓撲圖形直接構件基本上平均分配空間,比如,左右結構的字,不管左邊筆形如何簡單,右邊構件如何複雜,兩構件基本都佔據50%的空間(或略有出入),並不顧及整字結構的勻稱、筆畫疏密的協調與整體效果的美觀。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這與唐楷以及現代漢字的規範形體很不一樣,唐楷和以後的規範字形都更講究結構的勻稱、講究構件之間的避讓、互相之間比例的協調以達到視覺上的舒適,歐陽詢總結唐楷結體的三十六種法則,其中有“避就”、“相讓”、“覆冒”等,表現出唐人尚法,以美觀為最高目標,為此不惜改變筆形、結構;現代漢字中“亻”、“礻”、“氵”等偏旁大約只佔整個形聲字的三分之一。

第二,結體茂密,粗細均衡

在結字方面,北碑文字比較密、結構不講究勻稱、字形重心很多偏下,從唐碑楷體開始一直綿延至今的上緊下松、左緊右松的漢字結字原則,在北魏石刻文字中不但幾乎沒有體現,而且很多作品中是完全相反的情況,特別是在《龍門造像題記》的作品中。

北碑中這種結字的茂密由於各種筆畫基本粗細一致而使整個字更加顯得排迭緊密,甚至密不透風,尤其是橫畫,沉著厚重,氣勢雄強,符合北朝人粗獷的性格,如《始平公造像題記》、《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等;而在唐楷(如顏真卿《顏勤禮碑》、《多寶塔》)橫細豎粗的變化明顯,還是那麼多筆畫,結字卻顯得疏朗。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第三,增減筆畫,異體眾多

北魏石刻文字結體上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書者、刻者隨意增減筆畫,異體眾多,例如一個“魏”字,就有十幾種異寫形體,就連出現頻率較低的字,如“酋犬”,僅在同一個碑中(《鄭長酋犬造像題記》),就有好幾種寫法,每出現一次都不一樣。

“薨”字我們看到不下12種寫法,“將”大約有15種寫法,異寫字形可謂俯拾皆是,像“衤—礻”、“扌—方”、“亻—彳”等常見,形近構件混同者大量存在,至於隨意增減筆畫的現象更是數不勝數,魏碑中字形紛繁,別字連篇,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究其原因,應與當時時局動盪,社會用字混亂,人們無暇精心選擇,精雕細刻;北方遊牧民族性格粗獷,刻寫完成後缺少複查;刻者文化層次低下,不識字,只是比葫蘆畫瓢或對筆畫任意增減等因素有關。

第四,筆畫粘合,篆隸遺風

北魏石刻文字還有一個特點是位置相近的筆畫往往互相粘合,而在唐楷中這些筆畫基本是拆分的,互不連線。因為魏碑有較濃的篆隸意味,篆文的風格是“婉而通”,筆形連通較多,隸書將篆書部分連通的筆形加以拆分,但依然保持一些連通的筆形,為北魏文字所繼承。例如《張黑女墓誌》中的“照”四點粘連為一體;《元勰墓誌》的“顯”、《高宗嬪耿氏墓誌》的“靈”等。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四)北魏石刻楷書章法佈局特徵

章法上,由於這個時期碑刻都是先書丹再刻寫,一般來說,墓誌、碑刻、造像題記都能根據橫平豎直的格子合理安排文字,字數正好佈滿空間,有的碑刻還有界格。摩崖刻石依山勢而刻寫,書寫時的生理特徵就表現得更明顯,豎行不是垂直而下,而往往向右側欹斜。

從行氣上講,北魏文字與隸、楷時期一致,字字之間都是缺乏連貫,縱行氣、橫行氣都弱,跟“氣通隔行”的草書迥然不同。

三、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描述及其成因

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多樣,富於變化,不拘法則;剛進入楷體,點畫形態豐富多變,摻雜有濃厚的隸意;字形面貌明顯受到刊刻工具的影響,呈現出方整峻厲的風格。結體上也處於不定型狀態,異體眾多;隨意增刪筆畫;章法上字字獨立,無明顯呼應、連貫;摩崖石刻文字單字、整行往往明顯傾斜,符合書寫生理需要,但跟甲骨文的完全隨意的佈局不同。

北魏前期,碑刻隸意濃厚,橫畫欹斜上揚且末端有波磔,撇畫尾部有按筆,末梢上揚,以《嵩高靈廟碑》、《霍陽碑》為代表。中後期的墓誌文字,體現出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書者文化層次較高,刻寫精美、典雅,以《元勰墓誌》、《元倪墓誌》、《張黑女墓誌》等為代表。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儘管總體風格一致,但由於刻寫方式、刻手文化層次等方面的原因,龍門造像題記與同時期碑刻體不盡相同:用字混亂,異體、訛誤現象比碑刻多;刊刻水平良莠不齊,有些題記跟摩崖刻石一樣,明顯帶有順應人書寫生理特徵的跡象,呈現橫畫向右欹側、豎畫向右下方傾斜的面貌。總體來說造像題記字形結體茂密,筆形方整,比墓誌文字更充分體現出北方少數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情。充分表現了同一字型內部的風格形態的多樣性,展示了共性中的個性。

總的說來,北魏時期楷書體勢始定,沒有出現很多的“清規戒律”,此時的書家有更大的創作空間;社會處在動盪、融合時期,用字本身就比較混亂、自由;人們書寫時會受到前代諸多字型的影響,會殘留以往的書寫習慣,有篆、隸意味及某些篆、隸的筆形特徵(這一現象我們從六朝寫經墨跡中也能清楚看到);書者、刻者文化程度較低,社會地位也低;社會動盪,書刻匆忙;加上北方遊牧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情,不善精雕細琢等等。所有這些,也許是造成北碑文字面貌特殊的原因吧。

書法研究丨北魏石刻楷書字型風格論析

千百年來,不衫不履、形貌獨特的北朝元魏石刻字型引起無數文字研究者、書法愛好者的興趣,於是書法史上有“破體”、“魏體”、“新魏體”等名詞;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從顏之推到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劉熙載等等,紛紛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時期字型風格、用字現象進行評價,或揚或抑,褒貶不一;還有今天為我們所熟悉並經常使用的、與北魏字型有千絲萬縷聯絡的電腦“新魏體”等種種現象,說明北魏石刻文字的字型問題是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漢字字型發展史上有獨特的地位,值得我們深入加以研究。

Tags:墓誌北魏字型筆形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