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由 里奧蜀黍愛讀書 發表于 旅遊2021-10-04

簡介"I am half-sick of shadows," She saidThe Lady of Shalott.(依然醉心編織魔網織出鏡中神奇景象在那靜夜天長有伴著樂聲、羽飾同火光送葬前往卡米洛特還有皓月當空

飲什麼什麼源的成語有哪些

英國著名詩人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

(Alfredlord Tennyson,1809年8月6日—1892年10月6日)根據《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裡的一個故事創作出了長詩《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詩中提到的夏洛特小姐因為被詛咒不得不被囚禁在一個小島的城堡裡,她的身體不能見陽光,只得每日生活在陰影中,而外面的世界她只能透過面前的一面鏡子觀察,所有的一切之於她都是幻影。她透過不斷的紡織打發毫無生機的生活,而面前那臺永遠不會斷線的紡機又諷刺地預示著這詛咒的永無終止。

然而有一天,夏洛特小姐在鏡子中看到了亞瑟王的騎士藍斯諾特一閃而過的俊美身影,少女的內心在那一刻被愛情的狂風掀起了巨浪,她為了追尋自己心儀的愛人,剪斷了面前的紡線。當她踏上遠去的小舟時,陽光灑在了她的身上,生命的蠟燭漸漸燃盡。夏洛特小姐在詛咒中死去,但臉上卻浮現出令人豔羨的幸福笑容。

這首詩歌極其悽美動人,詩歌中的愛情故事也引起了眾多藝術家的共鳴,很多畫家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作品,今天我們試著在詩歌中欣賞相關的幾幅。

我已厭倦這虛幻的影蹤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I am half sick of shadows, said the Lady of Shalott》

But in her web she still delights

To weave the mirror's magic sights;

For often thro' the silent nights

A funeral, with plumes and lights,

And music, went to Camelot:

Or when the moon was overhead,

Came two young lovers lately wed;

"I am half-sick of shadows," She said

The Lady of Shalott.

(依然醉心編織魔網/織出鏡中神奇景象/在那靜夜天長/有伴著樂聲、羽飾同火光/送葬前往卡米洛特/還有皓月當空/新婚愛侶情話喁喁/她顧影自嘆“我已厭倦這虛幻的影蹤”/這就是小島姑娘夏洛特)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拜厄姆·肖《The Lady of Shalott》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和

拜厄姆·肖

(ByamShaw,1872-1919年)的作品都描寫的是長詩中第二部分的內容,囚禁中的夏洛特小姐面色憂鬱,長期陰影下的生活已經讓她厭倦。相對於拜厄姆·肖,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描繪出的夏洛特小姐,眼神中除了憂鬱更增添了一種對未來的期許。

詛咒已然降臨,難逃此劫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The Lady of Shalott》

She left the web,

she left the loom,

She made three paces thro' the room,

She saw the water-lily bloom,

She saw the helmet and the plume,

She look'd down to Camelot.

Out flew the web and floated wide;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The curse is come upon me!' cried

The Lady of Shalott.

(她離開織機,撇下魔網/疾步奔走,踱向小窗/正望見那睡蓮綻放/和頭盔羽飾的片羽吉光/她不禁望向卡米洛特/魔網飛出窗外,散落原野/魔鏡分崩離析,四分五裂/“詛咒已然降臨,難逃此劫”/小島姑娘夏洛特)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William Holman Hunt & Edward Robert Hughes《The Lady of Shalott》

這兩幅作品描繪的是長詩第三部分的內容,夏洛特小姐為了追尋自己的愛情,奮力扯斷了面前的紡線。第一幅仍然是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的作品,第二幅則是

威廉·霍爾曼·亨特

(William Holman Hunt,1827年4月2日—1910年9月7日)在

愛德華·羅伯特·休斯

(Edward RobertHughes,1851-1914年)協助下共同完成的作品,前者著重對夏洛特小姐恐慌而堅毅的眼神刻畫,後者則更著重於肢體語言的描繪。面對詛咒的必然降臨,夏洛特小姐毅然決然地掙脫了紡線的束縛。

開闊河流載她漂向遠方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The Lady of Shalott》

And down the river's dim expanse—

Like some bold seer in a trance,

Seeing all his own mischance—

With a glassy countenance

Did she look to Camelot.

And at the closing of the day

She loosed the chain, and down she lay;

The broad stream bore her far away,

The Lady of Shalott.

(蒼茫的河面幽暗昏/沉像無畏的先知冥思出神/彷彿參透所有厄運/她的面頰蒼白困頓/望向城堡卡米洛特/暮色四合,黯淡了天光/她解開舟索躺靠船上/開闊河流載她漂向遠方/小島姑娘夏洛特)

這幅畫同樣來自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也是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最知名的代表作了。夏洛特小姐終於掙脫束縛登上了小船,但悲劇的命運也已經註定。畫作忠實地表達了長詩中第四部分的內容,船頭的三根蠟燭就代表著夏洛特小姐的生命火焰,當蠟燭燃盡,她必然會在陽光中死去。

在歌聲中長眠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The Lady of Shalott》

Heard a carol, mournful, holy,

Chanted loudly, chanted lowly,

Till her blood was frozen slowly,

And her eyes were darken'd wholly,

Turn'd to tower'd Camelot;

For ere she reach'd upon the tide

The first house by the water-side,

Singing in her song she died,

The Lady of Shalott.

(那一曲頌歌,聖潔哀傷/時而低沉,時而高亢/直到鮮血凝殷,不再流淌/直到眸光黯淡,眼睛閉上/至死朝向塔樓林立的卡米洛特/她隨著潮湧順流向前/尚未抵達第一個屋簷/便在歌聲中長眠/小島姑娘夏洛特)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夏洛特小姐

Arthur Hughes《The Lady of Shalott》

約翰·阿特金森·格里姆肖

(John Atkinson Grimshaw,1836-1893年)和

阿瑟·休斯

(Arthur Hughes,1832-1915年)的這兩幅作品是故事的終結,美麗的夏洛特小姐已經在歌聲中長眠。雖然沒能擺脫命運的詛咒,但為了美好的愛情,為了幸福的生活,她沒有選擇妥協,抗爭後的幸福笑容也永遠地留在了她的臉上。

Tags:夏洛特LadyShalott特豪斯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