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隋文帝楊堅與“滄州”的恩怨情仇

由 碣石觀滄 發表于 旅遊2021-09-25

簡介楊堅最忌恨的是高歡家族利用滄州的鹽業財富,支撐高歡多次進攻西魏,高歡死後他兒子高洋篡東魏建北齊,又是滄州鹽業收入支撐北齊統治二十餘年

滄州是誰的故鄉

隋文帝楊堅與“滄州”的恩怨情仇

隋代地圖

隋文帝楊堅與“滄州”的恩怨情仇

唐代地圖

建滄州、廢滄州,前後僅差六十九年。有趣的是,二者雖然一興一廢正相反,卻有共同點:都是以朝廷之名進行非正常施政的偶然事件,經不起推敲。

天下這麼多個州,就沒有滄州這麼多災多難的。就說相鄰的瀛州吧,建就建了,跟天下的州一樣,伴隨國家的正常施政誕生,名正言順,好說好聽。哪像滄州這樣非正常建置的?也罷,建州了就好,好好關注民生、教化州民、發展經濟吧,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打擊一個跟著一個,讓滄州招架無力。

隋朝立國六年就“廢滄州”,讓滄州立馬消失,另在今山東陽信建棣州,接管滄州的地方行政權力,治城饒安也成為棣州下屬的縣。

說“廢滄州”也是國家非正常施政的偶然事件,是有根據的。那麼,事件背後的故事是怎樣的?驅動力何在?來龍去脈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以州直接統縣。開皇六年(586),廢滄州,置棣州於陽信,饒安(滄州治城)、高城、浮陽等縣皆屬棣州……開皇九年(589)以後,以戶口滋多,增置州縣。”(《滄州市志·沿革》)廢郡是國家施政,全國改成“以州直接統縣”的地方政府兩級制;“廢滄州”才三年又大張旗鼓地增置州縣,這不是明擺著給滄州難看嗎?前後六年先撤銷郡,後增置州、縣,中間夾空兒裡“廢滄州”,隋文帝楊堅破壞自己定的政策。楊堅增置全國不少州,和滄州為鄰、冀州的渤海郡被撤銷後,原地“置觀州於東光。十六年(596)置景州於長蘆(今滄州市)”(《滄州市志·沿革》),難道隋朝皇帝和滄州有仇嗎?不可能啊,他是弘農郡華陰人,祖祖輩輩就在中原一帶混,跟濱海滄州風馬牛不相及,哪來什麼過節兒和仇恨呢?

欲知端的,得從高歡和楊堅父輩的兩個人物說起。

從《隋書》《魏書》《周書》《北齊書》等著述,看高歡和楊忠、獨孤信兩個家族的恩恩怨怨,可見楊堅仇恨滄州的蛛絲馬跡。北魏時,楊忠、獨孤信、高歡在北魏同朝為官,由於政見分歧,公元533年,由高歡和孝武帝矛盾引發的北魏分裂戰爭陡起,獨孤信、楊忠站在丞相宇文泰支援的孝武帝元修一邊,失敗後從洛陽西走長安建立西魏;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河北鄴城,是為東魏。

兄弟反目,不如路人。北魏分裂,後三國時代開始,東魏、西魏、梁(後來是北齊、北周、陳)三方對峙,兩魏怨恨最深,勢不兩立。東魏依賴滄州鹽業的財政優勢地位,軍費充足,征伐西魏的軍事行動頻繁而有力。從公元536年至公元547年,高歡共發動了五次對西魏的進攻,各有勝負,誰都無力消滅對方。最後一戰是東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戰死、病死七萬多人,都埋在一個大坑內,急急撤軍。高歡因戰爭操勞過度,公元547年正月朔日(農曆正月初一),“壯志未酬”身先殞,最終憤悒而死。在晉陽(今太原市),垂死的高歡與將士擊節哼唱古老的塞外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溘然長逝,時年五十二歲。

楊堅最忌恨的是高歡家族利用滄州的鹽業財富,支撐高歡多次進攻西魏,高歡死後他兒子高洋篡東魏建北齊,又是滄州鹽業收入支撐北齊統治二十餘年。兩魏之間的戰爭,讓世代武職的楊堅家族付出慘重代價:其父楊忠和高歡戰鬥一生積勞成疾,公元568年因病早逝,年僅六十二歲;楊堅侄楊智積幾乎死於戰場;從祖叔楊元孫陷於東魏怕被高歡家族殺害,隱姓埋名貧苦鬱悶而死,只剩其子楊辟惡苟活到隋朝建立,“文帝哀其不幸,替他置買田地宅院”(《北史·列傳卷五十九》)。國恨家仇,都指向高歡家族和滄州鹽業。楊堅是個睚眥之仇必報的人,怎能忘記?

楊堅岳父獨孤信一家也深受高歡之害。北魏分裂第二年(535),獨孤信棄父母家人於東魏,隨孝武帝元修到長安。同年,被西魏任命為“敵佔區”的荊州刺史,楊堅之父楊忠為都督。兩人僅帶一千人馬前去“敵佔區”上任,東征東魏的荊州,陷入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險境,二人協力同心,開創局面,佔領了東魏部分城池。半年後東魏侯景等率重兵反攻,因寡不敵眾向西魏朝廷求援,救兵卻遲遲不至。兩人只好棄城南下投奔梁朝,寄人籬下,受人猜忌(《360百科·獨孤信》)。獨孤信和楊忠承受極大的身心痛苦和折磨,鑄就二人的生死交情,成就獨孤信第七女獨孤伽羅和楊堅的美滿姻緣……這一切,楊堅都牢記在心。笑到最後的楊堅統帥北周軍隊消滅北齊後,高氏家族遭到嚴厲懲處,仍難解心頭之恨。

做了皇帝的楊堅,多次誹謗已被北周消滅的北齊高氏家族,尤其仇視、蔑視高歡的施政和為人,把多年的怨恨發洩在高歡和他的家鄉——以鹽業資源為高氏家族效力的滄州人身上。立國之初楊堅就聲言:“那時山東(太行山以東)繼承齊國風俗、虛偽狡詐,都是棄農務工商的遊民。”(《隋書·卷二十四·志第十九》),這些話直指渤海滄州一帶的百姓。讓官員“一個個調查核實登記造冊,在冊的都遷徙到北部邊寨去”。多虧太子楊勇上書苦苦勸諫:“引導習俗要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戀土懷舊,民之本情,別再讓陛下良民再流離失所了……”表現出太子卓越的見識和胸懷,讓文帝讚賞不已,不再提流放這件事了(《隋書》)。山東十多個州都風平浪靜,只在公元586年以“廢滄州”了事。不然,不知道會有多少滄州人客死他鄉呢。由此可見,開國皇帝楊堅心胸狹隘,把國事當兒戲,以國家的名義官報私仇,難怪隋朝短命而亡。

其實,從歷史資料來看,楊堅對滄州鹽業是很看重的。越看重就越要把滄州鹽業毀掉,以免後人把滄州鹽業和高歡聯絡在一起。廢滄州十二年之後的公元598年,“改高城縣為鹽山縣”(《滄州市志·沿革》)。新名源於“縣東南八十里有鹽山”(《元和郡縣誌》)。我猜測,鹽山這個縣名是楊堅給改的。筆者考,山東無棣有碣石山(一說碣石山在秦皇島),又名無棣山、鹽山,當地都沒有以“鹽山”命名的地名,可見當時並不是很出名,不如秦皇島那個碣石山。現在卻被楊堅拿來為遠在八十里之外的高城縣使用,不是很奇怪嗎?他一定是受到什麼啟示而突發靈感。東魏、北齊開發滄州鹽業近半個世紀,給饒安帶來嶄新的景觀——濱海一千多個小鹽場的成品鹽透過無棣溝源源不斷地漂來儲存,在此地批發、打包,水運到鄴城等地。這樣,鹽山縣的饒安附近鹽堆林立,不就是遍地“鹽”山麼……當然這只是猜想,不敢定論,權當笑談吧。

不管怎麼說,隋文帝楊堅的“廢滄州”,終結了東魏始創、滄州鹽業崛起的程序。四十多年滄州人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成果瞬間灰飛煙滅……楊堅作為結束從三國到南北朝近四百年亂世的隋朝開國皇帝功高至偉,卻在對待滄州的問題上官報私仇,把無名火撒在無辜的滄州人身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實在費解。

在這一點上,楊堅和他兒子楊廣差別很大。楊堅死後楊廣即位,公元606年馬上恢復滄州建置,次年又改為渤海郡,並開鑿兩千七百多公里“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隋代大運河,讓後世滄州受益多多……(李學通《楊堅何以“廢滄州”》 中國文化報 2017-07-25)

Tags:滄州楊堅高歡東魏獨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