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大科學家沈括為何被稱為“小人”

由 開心的卡卡 發表于 旅遊2021-09-21

簡介元豐三年(1080)六月,沈括出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成為一方軍事統帥

大畫家沈周兒子是沈括嗎

沈括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北宋天聖九年(公元1031 年),卒於紹聖二年(公元1095 年)。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地學、醫藥學。沈括出身於一個士大夫家庭,其祖上世代為官,曾祖父沈承慶在五代時任過吳越國的營田使,入宋官至大理寺丞。沈括的父親沈周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歷任漢陽(今湖北武漢漢陽)掾,高郵(今江蘇高郵)從事,大理丞監蘇州酒務,知簡州平泉(今四川簡陽),蘇州通判,知潤州(今江蘇鎮江),知泉州(今福建泉州),開封府判,江南東路按禁使(今江蘇南京),知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職。沈括的青少年時期一直跟隨父親宦遊,他非常留意各地的人情物理,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和學識。在他晚年的《夢溪筆談》中,有不少就是他青少年時代見聞的記述,可以看到他從小就勤於作筆記,一些重要的見聞都有詳細的記錄。沈括的母親許氏出身於蘇州一個士大夫世家,祖父許延壽官至刑部尚書,父親許仲容也就是沈括的外祖父曾任太子洗馬,二兄許洞(沈括的舅舅)是鹹平三年(1000)進士。許洞文韜武略 皆有成就,以文章政見知名於時,又擅長武術,深研軍事理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戰略學家。許洞所著《虎鈐經》,是繼《孫子兵法》和李筌《太白陰經》之後的一部著名軍事著作。許氏家學深厚,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女士,幼時的沈括由其母親教導,為其打下良好的基礎。皇祐二年(1050年),沈周知明州(今浙江寧波),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在泉州時,沈周開始為 12 歲的沈括延師受業。自此,沈括從師攻讀12 載,從未中斷。這段時間,沈括系統地接受了儒學的教育,尤其對於禮樂、掌故有較深的造詣。18 歲在南京時,他又開始學習醫藥學,並對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研究醫藥學成為他一生的愛好。

大科學家沈括為何被稱為“小人”

大科學家沈括為何被稱為“小人”

大科學家沈括為何被稱為“小人”

成年後的沈括可謂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醫卜星相無所不曉,有“北宋第一全才”之稱。沈括入仕不久,即值王安石推行變法。沈括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成為變法中的一個重要骨幹。變法派的政敵蔡確曾把沈括列為王安石的親黨,說“朝廷新政規畫,鉅細括莫不予”。熙寧八年十月,沈括被任命為權發遣三司使。三司是當時主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構,三司使“掌邦國財用之大計”,職高任重。在任職三司約一年又八個月的時間內,他推行新法,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特別是改革鹽鈔、討論錢幣、討論役法,為改善北宋政權的財政狀 況做了大量的工作。

元豐三年(1080)六月,沈括出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兼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成為一方軍事統帥。鄜延路管轄陝西北部,與西夏接壤,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重地。當時西夏惠宗年幼,外戚擅權,出現了政治危機,宋神宗試圖乘機出兵西夏。沈括一到延州,即加緊執行神宗的出兵政策。他一面完成邊防佈置,一面與新任鄜延路經略副使種諤密議出兵事宜。他統軍和治軍有方,使軍隊的戰鬥力得到加強,並深得朝廷的讚許。元豐四年(1081)六月,西夏內亂,宋軍乘機出動 20 多萬大軍,分兵五路,進攻西夏。這次戰爭,由於宋軍深入西夏腹地,糧草不繼,終告失敗。戰爭期間,沈括留鎮延州,擊退了西夏軍的侵襲,並巧布疑兵計,不發一 兵一卒,連下西夏在邊境上的三個軍事要寨。當宋軍潰退時,他又採取聲東擊西和迂迴戰術,連奪西夏二要寨,擒獲西夏軍首領,挫敗了西夏軍乘勝南下的計劃,穩定了邊境局勢。

除了軍政方面的成績,沈括的一生還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沈括首創隙積術和會圓術;對凹面鏡成像理論的探討與實驗;首次提出“石油”的概念,對“石油”地質、產油區地表特徵作了精闢闡釋;建議採用《十二氣歷》,以太陽視運動作為計算依據;改良天文儀器,測得真太陽日的長短變化;最早記載磁偏角的存在;總結推廣膠泥活字印刷技術;首次將“飛鳥直達”測量法運用於製圖,並製造出最早的立體地圖模型;對各種中醫藥方的收集和整理。

就是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卻被斥為“小人”,視之為“科學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遺憾。這又是為什麼呢?以致《宋史》也沒有為他單獨立傳。這是沈括的不幸。當然,也是他致命的缺點造成的。沈括最大的缺點就是個性懦弱,遇事妥協缺乏在仕途上圓潤的處世藝術。

首先,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不同的變法主張。這明顯不合時宜。其實有不同的觀點,並沒關係,變法前前提出多好。可沈括卻擔心那時提出不同的看法,會與恩相王安石起正面衝突,抹不開情面之下,從而放棄了指出早已發現的變法中的問題。沈括這些原本針砭時弊的主張被蔡確、呂惠卿等人不懷好意地中傷,說他這是“小人行徑”,是“牆頭草”,是為了取悅舊黨而急於跳出來反對“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復相後,即對沈括開始不滿,以為他倒向舊黨,從此不再信任。

其次,便是蘇軾蒙冤的“烏臺詩案”上,有人認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調查兩浙農田水利工程。期間,他與好友蘇軾多有詩文往來。沈括回京復職時,說是他最先將蘇軾在詩文中諷喻時政的句子找了出來,專題報告給了宋神宗。由此,引發“烏臺詩案”,御史臺當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蘇軾。沈括也就更加坐實“小人”之名,被後世龐大的“蘇粉”死死得踩在腳下。

第三件事就是沈括取得靈武之役的勝利後,向朝廷提出經營橫山、構造城防抵禦西復的建議。宋神宗同意後,委派欽差大臣徐禧負責鄜延的防禦事務。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邊地,便無視沈括的主張,著力修築邊遠的永樂城。沈括明知這樣做不利戰局,卻不敢阻止導致西復抓住戰機,一舉攻陷永樂城,徐禧及宋軍2萬五千人被殺。

沈括是一位學識淵博的科學家,是一位具有很強敬業精神、工作認真務實、能夠體恤民情的良吏。但他卻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具備政治家應有的膽識與果敢堅毅。

Tags:沈括西夏王安石變法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