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由 大運河傳媒 發表于 旅遊2021-09-12

簡介因徐州古稱大彭氏國,又有彭祖這位精通導引、善烹飪的長壽長者,故在1984年擴建時易名彭園,以象徵徐州的悠久歷史和古遠的文明

徐州被黃河淹過幾次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編者按:

運河,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序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進了人類進步、繁榮與交流。

2011年初隨著“運河申遺”工作的推進,有關京杭大運河的保護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翰林大運河集團所屬的北京市通州區騎遊協會倡議發起“沿《古運回望圖》騎遊京杭大運河”活動,讓人們加深了對京杭大運河文化及沿岸風土民情的瞭解!此舉得到了騎遊愛好者的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來自9個城市的33名騎遊者組成運河騎遊隊歷經28個晝夜,勝利抵達杭州。翰林大運河集團成功製作了《重遊運河圖》。

讓我們隨著運河騎遊隊一起走進—彭城—徐州。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徐州篇: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徐州”古稱彭城,是漢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海、岱及淮惟徐州。相傳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徐州為夏商時期九州之一。古人將中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帝王經世圖譜》中繪製的禹貢九州山川之圖。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豫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徐州地處華北平原東南部、江蘇省西北部,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幹線在此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彭祖樓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彭祖樓位於徐州城東北隅,淮海文博園中。彭祖樓又叫彭祖祠或彭祖廟,是為了紀念彭祖而修建。北魏時徐州刺史元延明將它遷建於城垣東北角上。此樓恰好在汴泗之交匯處。

彭祖樓由來:相傳彭祖年輕時,有一白衣仙人“麻姑”經常現於黃河岸邊,彭祖傾慕其風采,常流連於河岸,希望經常能與其邂逅,麻姑感其誠心,為了渡化有緣人,為其獻上一個壽桃,然後踏渡黃河飄然而去,彭祖吃了壽桃之後,歷時數代而長壽不老,後來彭祖在他邂逅麻姑的地方建了一個“彭祖樓”,經常登高望遠,希望能再次見到麻姑。

彭祖園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園林位於徐州市南郊馬棚山,佔地520畝,西與雲龍山相連,南與小泰山、鳳凰山相望,其地形猶如天地間一把養生的太師椅。如此這般依山傍水,山水相連的大型園林,就是4000多年前彭祖修煉養生的風水寶地-彭祖園。

彭祖園原為果園,1976年籌建時稱南郊公園。因徐州古稱大彭氏國,又有彭祖這位精通導引、善烹飪的長壽長者,故在1984年擴建時易名彭園,以象徵徐州的悠久歷史和古遠的文明。

彭祖園是江蘇省一級園林,園林南北狹長,中部包容了福山、壽山兩座山頭,呈現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特點,福壽山西麓有神話般迷人的不老湖,整個園區山環水繞,景色秀麗。形成春賞櫻花,夏看飛雲懸瀑,秋觀紅葉,冬季踏雪賞梅的園林景觀。是彭祖文化的發源地和集萃地,擁有眾多的彭祖文化遺蹟和景觀。

傳統美食

烙饃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烙饃 (luǒ mō)是徐州方言的發音,其他地區稱之為單餅或薄餅。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麵食,相傳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北宋時徐州抗金英雄趙立聚叢集眾抗金時,地方百姓特製烙饃並捲上酥香而鬆脆的饊子,送與抗金英雄吃。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在徐州地方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裡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清代順治年間,方文“客居彭門”時,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徐州的烙饃:“白麵調水烙為餅,黃黍雜豆炊作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得隨風俗。”從這可以看出,烙饃這種民間的麵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並且久有名氣。

天下第一羹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雉羹是(飠它)湯的前身,可謂中華民族最早的湯羹。早在4300多年以前,中國烹飪的先師——彭鏗,曾用野雞配麥糝製作的雉羹獻給堯帝,得到堯的賞識。屈原《天問篇》:“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之長。”記述了彭祖善作雉羹受寵於堯帝,封邑於大彭氏國(今徐州市)。彭祖是以野雞、稷米煮成羹,和以鹽、梅,為中國最早烹與調的結合,這是中國古就留名的第一個菜,故號稱“天下第一羹。”

清乾隆帝南巡至徐州品嚐此羹後,相傳曾和紀曉嵐對句,乾隆帝曰:“朕有上聯“奚烏雞鴰羹傳世”。紀曉嵐對曰:“竹錢鹽梅鏗調鼎”。光緒年間,徐州西外有一專營雉糝飯店,每日顧客盈門。當時書法界名人苗聚五曾題聯:“汪家羹湯飄香,彭祖雞羹傳世。”橫匾是“玉記糝鍋”。至今雉羹仍為徐州人民所喜愛。

回贈肉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東坡回贈肉為蘇東坡任徐州時所創。據史料記載: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任徐州知州。在剛上任不到四月的蘇東坡,當年正碰上黃河決口,洪水順泗水直奔徐州城下,接連天降暴雨,水位猛漲,眼看城池和黎民百姓處在非常危急之中。身為徐州父母官的蘇軾,不顧個人安危,身先士卒,親荷畚鍤,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和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抗洪勝利後,城裡百姓為了感謝這位與民朝夕相處、甘苦與共的“父母官”,紛紛殺豬宰羊,擔酒牽羊,敲鑼打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贈給東坡先生,以表心意。而“廉潔”的蘇東坡並不拒絕,一一如數收下,並親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羊肉,分別改刀烹製成熟,回贈給參加抗洪的黎民百姓。故後人稱之為“東坡回贈肉”。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民俗文化

徐州柳琴戲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柳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稱拉魂腔、拉後腔、拉呼腔等。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1953年,在徐州市柳琴劇團建團前夕,經有關領導和專家共同研究,決定根據其柳葉狀的伴奏樂器,把它改稱為柳琴戲。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可了這一名稱,正式把它定名為柳琴戲。

邳州紙塑獅子頭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邳州紙塑獅子頭是江蘇邳州傳統獅子舞的獅子頭面具,是一個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於一體綜合造型的民俗工藝品。邳州紙塑獅子頭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有500多年曆史,據有關史料記載,獅子頭面具根據舞蹈套路、動作編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2007年3月,邳州紙塑獅子頭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城市新格局

為加快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經徐州市政府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多輪研究論證,聚力“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使命擔當,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輻射帶動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作者簡介

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為續接千年歷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迴歸百米長卷》、《迎澳門迴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新華通訊社授予其“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重遊運河圖」——徐州篇

實習編輯 王偉

製作 曹宇

責編 肖東

審稿 暉軍

Tags:彭祖徐州柳琴獅子頭京杭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