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由 明心讀文史 發表于 旅遊2021-08-27

簡介因此,清朝皇帝的避暑行宮也就基本都在北京了,最遠的卻是熱河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為什麼叫熱河行宮

清朝皇帝為何多行宮?

其實名義為行宮,卻是皇帝每年避暑的場所了

。由於清朝定都北京,皇宮仍沿用了明朝的,所以其建築也基本仍然是明朝的樣式了。但是,滿人久居關外,不象北京這樣炎熱,加上宮中房屋低矮和宮牆的圍堵,自然是不太透風,夏天是非常難熬的。還有,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比較守規矩的,但這種規矩也只是限於紫禁城中,出了宮就沒有了規矩,是很自在的了。所以,他們都願意住在皇宮之外,名曰“避暑”。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但是,即使住在了宮外(行宮),也是要處理政務的,這樣就不能過於遠離京城。因此,清朝皇帝的避暑行宮也就基本都在北京了,最遠的卻是熱河避暑山莊。但是,

每年也有七八個月的時間,他們還是住在行宮的,但年底則非回宮不可,一則預備過年,元旦日在太和殿受朝賀;二則各老少妃嬪人等,也得當面給皇帝賀節;三則也有許多年底年初例行的公事,所以必須回城。

這些避暑的場所,大致上主要有以下幾處,我們分別簡單介紹一下。

南苑

南苑在北平永定門外,又名南海子,在明朝為皇帝狩獵之所,也就是消遣的場所了。南苑方圓約120裡地,靠近東北角處,設有行宮一座,靠近東南角有閱兵場,叫做

“晾甲臺”

。清朝剛進關之後,皇帝也是每年在此狩獵,之後又建行宮兩處,較大者在西北邊,名為

“懷坊

”,小者名為

“圍河

”。懷坊之宮為新宮,前明建者為舊宮。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在光緒十五年之前,南苑仍蓄養有黃羊子、鹿、四不像等野獸,後來因永定河決口,苑牆完全衝倒,所有獸類都跑到西山去了,從此荒廢。在光緒庚子後,因西太后(慈禧)在西苑中海建兩座洋樓,即所謂

懷仁堂、居仁堂

了,因在建設時無款可籌,遂將南苑之地,賣與民耕種,遂都變成農田了。

其實南苑雖為皇家狩獵之所,但除處之前康熙帝時常光顧之外,其他皇帝也是很少來這裡的。康熙帝在位時,每年在此總住幾個月,

懷坊之宮,即康熙皇帝年間所建,此為康熙年間皇帝唯一的避暑之所。

圓明園

圓明園在現在頤和園之東北。在康熙年間,原本是賞雍王的花園。雍正即位後,他把此園大加擴充修建,名為圓明園。雍正皇帝基本上是常年住在這裡,而南苑基本上就沒有去過。也就是說,從雍正年間開始,南苑基本就沒有皇帝去過。乾隆年間,又在圓明園增建了若干處,東北面有很大一部分建築,乃仿義大利的建築造成。從此圓明園便為清皇室中最大的一所避暑宮殿。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乾隆以後的皇帝,基本都是永遠駐此,一直到咸豐時候。據傳咸豐皇帝在此有四位很美的妃嬪,都是南方人,且都是纖足,每位各住一宮,每一宮中所有人員宮女的妝飾衣服,都是同樣顏色,一宮一樣,各不相同。關於此事,在光緒年間,有許多旗門中的老輩,他們都在圓明園當過差,都是親眼見過,他們說確是如此。

咸豐年間,八國聯軍進京,把西山幾處行宮,都給燒燬,圓明園燒得最厲害,可以說是一間房也沒有了。從此以後,皇帝便無行宮可駐,同治及光緒初年只把西苑中海擴充一下,將就著住住而已,與之前的皇帝相比,排場卻是低得多了。

頤和園

頤和園大約是同治年間擬建,主要是給西太后慈禧建的,中途因無錢一直未建成。後到光緒年間,光緒的爸爸為了巴結慈禧太后,讓兒子光緒儘早“親政”,就挪用建設海軍的款項,才把頤和園又修建起來。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最初他本想重修圓明園,因為地面大,而且被八國聯軍毀壞的非常厲害,所用款太多修不起,才改意重建頤和園。但是,也只是修了一個前期工程,後半始終未建,大概也是因為經費的問題吧。但一直到清朝滅亡,也未能全部竣工,自此以後,慈禧也就永遠駐此了。

熱河避暑山莊

清朝皇帝在紫禁城外的行宮有很多,在北京的大概如上所述的幾個重要的了。但還有一處非常重要的,就是位於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了。

承德避暑山莊在清朝官方叫“熱河避暑山莊”

,不同的是,儘管都是行宮、避暑場所,

但唯獨這裡卻叫做“避暑山莊”,而且這裡也是唯一設定了重兵防守的

。這又是為何?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熱河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十二年,後到乾隆時期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完善,才有了後來的模樣。其實這裡名為避暑山莊,實是一個軍事重鎮,猜想被叫做“避暑山莊”,也許是有遮掩的意思,而其重要性上,與東北的盛京、現住的北京是在一個層面上的。這得從清朝入關時說起。

前清入關的時候,系分兩路進兵,一是由山海關,一是由熱河。

後人都以明朝滅亡歸結原因於吳三桂降清,只知道清兵是由吳三桂領著從山海關來的。其實不然,即使沒有這條路,清朝照樣還是能入關,只是要困難一些罷了。事實上,在吳三桂降清之前,山海關還沒有失的時候,清朝經常也是兵臨北京城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還是熱河這條路了,即長城各關口。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所以,清朝入關最重要的還是熱河這路,在之後也是這一路人馬起到的作用最大。後來滿清雖然得到了中原,建都北京,但他終歸要惦記能否坐穩了。因為,前明大規模反清活動仍在持續,而滿清的兵力、人口實在是太少了,如果戰敗怎麼辦呢?他必需預備一條回去的道路,好進退有據。

到了康熙時期,南方的“三蕃”、臺灣的鄭氏政權,以及民間的反清團體,這些都對剛剛建立的清政權構成了威脅。而山海關一路,為通行大道,果真用兵時,此路恐怕難保,於是他竭力經營熱河的這條路之安全,便在熱河建設了一處大規模的行宮,並駐有重兵,以備萬一。

盤點清朝皇帝避暑場所,同樣都是行宮,為何只在熱河設定重兵?

康熙皇帝在熱河建了行宮之後便定下規矩,規定之後的皇帝每年都要去一次,雖然名曰狩獵,但原義確實為保此路的穩固、暢通。乾隆年間,《四庫全書》修成,特置一部於此,名曰“文津閣”,即是由北京到奉天的津樑之義;奉天亦置一部曰“文溯閣”,即溯祖澤之義。由此可見,其意義非同一般了。

乾隆在此處駐的時間最多,他永遠在此過生日,他的生日在秋天,也就趁此在此行秋獮之禮。

在乾隆八十壽誕時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獻壽。”十八公指松字也,因彼處松樹最多故云。下聯是:“九重天子,年年重九日塞上稱觴。”上聯為彭元瑞所擬,自己對不上下聯,乃請紀昀所對的下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明心讀文史

Tags:行宮熱河皇帝清朝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