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由 章貢文旅 發表于 旅遊2021-07-24

簡介清時筆峰山一帶名勝還有:紫極宮(後改文廟),文廟,武廟,府城隍廟,慈雲寺,舍利塔,五道廟,夜光山寺,崇慶禪院,臨池禪院,報恩寺,廉泉,陽明書院,濂溪書院,濂溪先生祠,夜話亭,三潮井,東勝山,東勝山寺等等

夜話亭建於哪裡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古語有“山為地之乳”之說,傳說中的“三山”即海上的“三神山”,因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從此以後海中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說、戲曲、筆記中經常出現,然而它是傳說,不存在的。後人為了延續三山五嶽的美麗神話,就在五嶽之外的名山中間選擇新的三山,廣為流傳的三山是: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今天很多城市都有著自己的三山,例福建省會城市福州,別名“三山”,城內于山、烏石山、屏山三山鼎立。江蘇鎮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夾江相峙;南京市以西亦有“三山”,等等。

贛州也有自己的“三山”,同治版《贛州府志》記載:筆峰山東接東勝山與夜光山,所謂城內三山也。東漢王充的《論衡》中有“山性生木”一說,意即山適宜於生長林木。山是江河的發源地,江河縱橫交錯,河水孕育最早的高階生命,傍水而居是人類最適意的聚落,今天的城市大多數因此而發展起來。《春秋說題辭》講山“含澤布氣、調於百神”,那意思就是說山能夠蓄攢水源,調理氣侯,滋潤生命世界。由於水源充足,沿三山之麓分佈著溪流湖塘,如濂溪、荷包塘,形同串珠。這一帶山嶺連綿、泉塘相間,湖光山色盡有,遂成了文化、宗教的活動勝地。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贛州人對自然景觀的巧妙利用。

筆峰山:贛南文教之源

筆峰山位於城之東面隅,挺拔秀麗,遠對儲山,東連東勝山、夜光山、慈姑嶺和桂家嶺,西迤拜將臺。舊志載:“在城內東南隅,濂溪書院後,高出者為筆峰山,遠對儲山諸峰。”即今贛州市第一中學校內南側,現在為籃球場。清朝楊炌有《筆峰山詩》雲:閒步招提作勝遊,筆峰高處一凝眸。亭亭孤塔雲中出,脈脈香泉戶外流。山雨欲來風黯淡,夏禽將變響喧啾。人間饒有清涼地,珍重光陰仔細酬。

筆峰山簏有豐富的層壓水出露,山上古榕參天,景色秀美。“山根潛地脈,水道走石穴”,“掘地盈尺即有水,味清甘。”造就了有名的廉泉、三潮井、出水寺等名勝。出水寺即光孝寺,《贛州府志》載:光孝寺,在郡城東廉泉右。創於晉,後廢。唐高宗時,指揮使邱崇弟誠復建。寺內掘地得水,極清且甘,俗撥出水寺。筆峰山南坡陡,北坡緩,光孝寺順北坡就山勢,佈置建築群,打破常規,山門朝北,中軸線北對儲山。西邊的濂溪書院也不例外。而與它遙遙相對建於平原上的文廟(縣學)慈雲寺、慈雲塔的軸線,則偏東約40°,南對崆峒山。其他建築如寶林堂、夜光寺、夜話亭等等也都應自然景觀之異而各得其所。

據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後任翰林院庶吉士,贊善中允區大相《遊光孝寺詩》曰:良遊荷勝招,忍與人境別。木落山更蒼,地暖氣初冽。稍尋奇俶觀,遂竟靈異說。境緣二井勝,事非茫昧設。靈氣通山澤,寒潮應海月。甘液豈泉蒙,春流因雷發。秒理詎中藏,神機豈外洩。汲同神瀵滋,飲異醴源竭。山根潛地脈,水道走石穴。久聞有此言,每令心賞絕。遊思六合外,歸補《水經》缺。

除了光孝寺外,筆峰山曾將還有三個寺院,唐代建的筆峰山寺,位於光孝寺後,後僧人鵾浪重修過,清同治年間改為濂溪先生祠;崇慶禪院,在廉泉上,是僧人曇秀、惟湜、知錫藏經的地方,宋代蘇東坡還著有《崇慶禪院經藏記》,清代廢。報恩寺,在廉泉西北位置,《贛州府志》稱不是光孝寺,懷疑是別的寺院。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夜話亭

筆峰山的北坡,光孝寺後有一“夜話亭”,亭的旁邊有一口山泉,名曰“廉泉”。關於這亭、這泉有著一段有趣的來歷。相傳南北朝宋元嘉年間(公元四二四—四五三年)的一個傍晚,忽然一聲雷震,地下冒出一股清泉,此泉甘甜無比。人們就以當時贛州太守之姓,給它取名叫廉泉。後來宋朝知軍趙履祥在泉旁修建一座涼亭紀念這口泉,這亭就叫廉泉亭。至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大文學家蘇軾被貶官嶺南,路過贛州時,慕名拜訪贛州名人陽孝本,二人相見甚是高興,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他們曾在廉泉亭內徹夜長談。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的友誼,就將廉泉亭改名為夜話亭。今天亭內立有一石碑,上書“蘇陽二公夜話圖”字樣。

在虔州八境中有“雁塔文峰”之構景,“文峰”實指筆峰山,虛指這一帶實為虔州城文化宗教聖地,舊時道觀梵剎書院林立,又有諸多名勝。清王綏《八境臺詩雁塔文峰》:百尺浮圖插翠微,文峰崒嵂擁晴暉。詞壇早已資靈秀,雁塔何須辯是非。光起寶瓶含日麗,響開金鐸逐風飛。何時絕頂一登覽,應見仙人跨鶴飛。 清時筆峰山一帶名勝還有:紫極宮(後改文廟),文廟,武廟,府城隍廟,慈雲寺,舍利塔,五道廟,夜光山寺,崇慶禪院,臨池禪院,報恩寺,廉泉,陽明書院,濂溪書院,濂溪先生祠,夜話亭,三潮井,東勝山,東勝山寺等等。

筆峰山自然起伏的小山丘,現已被密密麻麻的新樓所取代。層壓水因為地下工程所切斷,早已不見曾經有過的清澈見底的溪流。

東勝山:

景色與禪意幽勝之所

據明嘉靖《贛州府志》和清康熙、乾隆、同治《贛縣誌》記載:東勝山在府城東隅,有東勝山寺。即今東勝山巷東側。巷則以山名。是古時贛州城內最東面的一座小山。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如今的東勝山路綠蔭四季,賞心悅目

從小南門路走下來,繞過筆峰山,陡然可見左面鬱然高阜的東勝山。康熙三年(1664),著名詩人,書畫家、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宋犖來到贛州,並在東勝山留下墨寶:滯留雙江上,招尋一壑間。老僧何處去,此地任躋攀。浥雨佛桑落,窺人山鷓閒。風流錢翊在,吟罷月中還。之後,清代雲間詞派代表人物錢柏齡有《和宋榷使東勝山詩》:望去招提境,悠然林壑間。使君愛幽賞,群從樂追攀。苔色入秋淨,禽聲薄暮閒。小山有明月,留醉不知還。

東勝山之勝,應該指的是兩個地方,一為景色優美,名副其實;一為東勝山寺佛理幽深之勝。首先談景色之勝,明代江西贛南道副使伍讓在其《東勝山禪院記》中寫到:偶至廉泉,則鐘磬之聲,飄渺自林間出,問之曰東勝山。曲徑盤迴,深林薈蔚,煙雲杳靄,望之如無人之境,稍前則蘭若在焉。如此這般描述,我們不難想象,東勝山有如今天的賀蘭山般,植被良好,景色宜人。清朝的著名詩人,書畫家、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榷使宋犖更是為東勝山寺題了“山之幽”的匾額。

再說東勝山寺,清同治《贛州府志》:東勝山寺,在城東門內右隅。明代萬曆年間,僧人明海見此地清幽,非常適合建設寺廟,傾其所有便從一劉姓人家購得此地建設廟宇,經過多年的苦心修行與修葺,成了贛州城東邊的一處勝境。

江西贛南道副使伍讓為禪院作了記。兩個贛州人,一位是明孝宗的駙馬爺、一心主持重修地方誌的一代良史謝詔,一位是詩人金肇昌,拿出田租支援建寺。此寺禪意幽深,伍讓《東勝山禪院記》記載出了該寺廟參禪的修為:世之談禪者,往往拾濟於頓悟以為道,何分於喧寂最上乘在剎那間耳。而不知上根器人,如優缽曇花,屢劫而不一遇,其次未有不由靜而入者也。不然,如古之休夏自恣,安期晏座,以祗洹之智而猶若是,況學人乎!故皈心上乘者,必創精舍以居,俾四大安穩,六時禪誦,塵既不緣,根無所藕。

今天,東勝山成了一低緩的大道,其寬闊程度與擴大了數倍的馬市街一般大小,昔日詩人筆下的層丘、小隅早已成了過去。馬市街與南市街接交處的右面,則是贛州“三山五嶺”中的桂家嶺、慈姑嶺兩座嶺,稍遠處便是有著夜明珠傳說的夜光山,左前方則是意徵著贛州文化昌盛的筆峰山了。東勝山、夜光山南北夾馳,桂家嶺、慈姑嶺側身相伴,筆峰山遙遙相對,“三山五嶺”中馬市街一路便佔了五座,這山嶺成群的架勢,不是正表明了當年這是個荒僻之處嗎?

夜光山:一顆燦爛的夜明珠

清同治《贛州府志》記載:東門曰“百勝”……旁則廬舍鱗集,其高出者為夜光山。“夜光”在《楚辭》裡是指月,“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在唐詩泛指月光和星光,“河漢夜光流。”在《本草綱目》中是螢的別名。夜光山旁有蕻菜塘,不管是在夜光山上還是在蕻菜塘邊,以上種種解釋贛州的夜光山都可以說的過去。

舊志上載:“夜光山在府城東隅,上有梵剎,名夜光山寺”。夜光山上因為有了夜光山寺。在夜光山周遭美好的景緻和寺內晨鐘暮鼓聲中,令虔州百姓神迷於自己製造的臆想中去,造就了夜光山很多神奇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這座山腳下住著一戶農民,這戶人家生了個兒子叫光生。有一天,光生在沙灘上並撿小河蚌,並帶回家中,用水缸將它養了起來。光陰似箭,不覺十年過去了。那隻河蚌經過光生的精心照養,成了一個十幾斤重的大河蚌。光生十八歲那天,從水池裡忽然鑽出了一個英俊的小後生。“光生哥哥,小弟乃是蚌王子,如今父王召我回宮。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小弟這裡有顆蚌珠送給大哥,就算小弟給大哥的恩報吧。”說著,便從內衣裡掏出一粒閃閃發光的珍珠交給光生。“大哥,此珠乃一寶珠,是小弟十幾年來的心血凝聚而成,能醫治百病。” 光生聽了,高興得一時說不出話來,兄弟倆手拉著手,來到龜角尾的沙灘上,送別了河蚌王子。

光生母親一隻眼睛長了田螺花,成了盲眼。光生用夜光珠在母親盲眼上滾了幾滾之後,母親的盲眼果然重見光明瞭。“光生母親的盲眼復明了!”一傳十、十傳百。光生是個有求必應,來者不拒的好心人,他給別人醫治,從來不收醫金。

光生用夜光珠醫治百病的事,不久也傳到了虔州府臺那裡,府臺打定主意非要把它弄到手不可。半夜,光生被捉到了王城,他急中生智,將寶珠丟進嘴裡一口吞了。寶珠吞入光生肚中之後,立即化成了珠水。珠水混入血液,早已流進了光生的每個細胞。

光生父母忍著悲痛將光生的屍骨葬在山頂,讓大家一開門就能見到。說也奇怪,光生屍骨下葬不幾天,好座荒山到了晚上竟然瑩光閃閃,有如白晝,遠遠望去恰似一座仙山。原來那顆化成了水,然後又溶入光生血液中的夜光珠,現在已經滲入到整座荒山的泥土中去了。所以一到晚上便光芒四射,使這座荒山成了一座夜光山。夜光山就是這樣得名的。

被光生醫過病的人,為了感恩光生,都紛紛前來捧一把夜光山的土回去,放在神臺上供著,加上其他慕名而來的信男善女,也來此山捧土,因此,若干年後,這座夜光山竟矮了一大半。再不象山了。原來夜夜發光的山,也慢慢地不再發光了。但是夜光山的名字卻一直沿用到現在。

另有傳說夜光山原名“益光山”,相傳明末虔州總兵姚璽從京城來虔赴任後,送一夜明珠與養育他成人的奶媽,奶媽將夜明珠置於屋內,因此她所居住的益光山從此竟夜夜閃光亮徹全城,後被海盜發現奪了回去,此山光芒消失。後人便把這“益光山”改叫了“夜光山”。還有人謂神仙站在馬祖巖手指夜光山要其為祖廟增光,因此夜光四射。

時過境遷,現在的夜光山這座山已不復存在,僅留下了一條小巷子以示紀念。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文章來源:何志清

整理編輯:章貢文旅

轉載請註明來源

【章貢文旅·宋城事】虔城有三山,可惜不見山

2、投稿須知:投稿請註明作者姓名、手機號、微訊號,文章註明為原創或選摘、摘錄等。投稿郵箱:zglyvip@163。com

Tags:夜光東勝光生贛州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