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牛街禮拜寺

由 中華網佛學頻道 發表于 旅遊2021-06-26

簡介5、南北碑亭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兩座,亭內碑石記載了該寺歷史沿革,惜字跡已斑駁不清,筆者幸得寺內工作人員熱心介紹,這才對禮拜寺千年歷程有了粗略瞭解:牛街禮拜寺建於遼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阿拉伯篩海(篩海,阿拉伯語譯音,對年高有德的宗

牛街禮拜寺可以參觀嗎

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牛街禮拜寺

​一、寺廟簡介

牛街禮拜寺是回族伊斯蘭建築,居北京四大清真寺之首。牛街清真寺的總平面佈局很有特點。寺在牛街東側,大殿必須坐西向東,入口就只能設在殿的後面。寺門以望月樓代替,樓前有木牌樓三間,隔街為照壁,以強調入口。在大殿外面,還有記載著寺院沿革的碑亭、講經堂、兩位古代來中國佈教長老的墓碑等建築,可以在外面參觀一下。在院子的最東則是兩間陳列室,展示了清真寺的歷史故事、文物和伊斯蘭教的文化,值得前去參觀。另外,這裡還有伊斯蘭特色的茶具、香爐等紀念品出售,可以瞭解一下。

二、歷史沿革

牛街禮拜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麗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牛街禮拜寺,始建於遼代統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由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建立,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賜名“禮拜寺”。經過歷代不斷翻修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宏偉壯觀的古建群體。

公元960年,有一位阿拉伯“篩海”(原意為“老者”、“長老”。伊斯蘭教對有名望的宗教學者的尊稱)名叫革窪默丁,攜子來京傳教。其子納蘇魯丁對皇帝賜於的官爵堅辭不受,一心為清真寺掌教,遂請頒建清真寺。

公元996年,遼聖宗統和十四年,牛街禮拜寺建成,並初具規模。

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春 賜寺名為“禮拜寺”。

明正統七年(1442年),進行大規模擴建。

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風格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和擴建,逐漸形成今日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曾於1955年、1979年、1996年多次對該寺進行修葺。

三、建造風格

牛街禮拜寺初為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所建立,歷經元、明、清各代擴建與重修,使其整體佈局集中、嚴謹、對稱。全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望月樓、宣禮樓、講堂、碑亭、對亭和沐浴室等。寺院坐東朝西,殿堂樓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是中國古典宮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兩種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一組獨具特色的中國式伊斯蘭古建築群。

四、主要景點

牛街禮拜寺位於宣武區牛街88號,佔地約6000平方米,是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規模宏偉、肅穆幽深,是中國式古代宮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結合的產物,為中國古建築之精品。主要建築有禮拜大殿、宣禮樓、望月樓、南北碑亭、大影壁等。

1、大影壁

走進禮拜寺,就能看見一座30多米長的大影壁。影壁青磚筒瓦,大脊長伸,玉石疊砌,更有束腰浮雕,圖案精美,其中部右方有一幅“四無圖”石雕,甚為馳名。筆者慕名而至,只見漢白玉底座浮雕上頂祥雲吉瑞,下枕如意平安,中部圖案是樹上懸鐘,鐘下擺棋,棋旁立爐,惟妙惟肖,意境悠遠。但浮雕上均無人物,故曰四無:有棋無人下,有鍾無人敲,如意無人佩,爐在無香燒。問及緣由,一位穆斯林朋友告訴筆者:伊斯蘭教在清真寺裝飾時常用植物紋、幾何紋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動物、人物紋樣。

2、望月樓

繞過影壁,便到了清真寺正門。正門在望月樓下,上懸“達天俊路”金字匾,該門平時緊閉,只在開齋節和宰牲節時開啟。筆者由便門走入清真寺,到了第一進院落。一進寺內,10餘米高的望月樓矗立眼前,望月樓上懸掛著“牛街禮拜寺”藍底金字匾額,樓為六角形亭式,雙層飛簷,亭頂覆以上黃下綠的琉璃瓦,孔雀綠色的斜脊六角攢尖,上有金黃色琉璃陶寶頂。每年伊歷九月進入齋月時,阿訇鄉老登樓尋望新月,以定齋月始末,故名望月樓。

3、禮拜殿

走過甬道,便進入了第二進院落。院內正西為禮拜殿,朝向聖地麥加,是清真寺最為重要的部分。大殿有五楹三進,可容千人禮拜。有三層屋頂,殿頂銜接處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為殿頂的一個特殊裝飾。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築,俗稱窯殿。窯殿正面壁龕上,滿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內拱門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拱門門券上還有堆粉貼金的《古蘭經》文和讚美穆聖的詞句,經文字型蒼勁有力,其中的阿拉伯古代藝術書體“庫法體”,更為罕見,受到國內外伊斯蘭教學者的重視。柱子上飾有蕃蓮圖案,皆為紅地,瀝粉貼金,精巧細緻。殿內天花板和梁枋上施以“博古”、“花齊”等彩繪,懸掛著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燈罩組成的各式大吊燈。殿內金光燦燦,光彩奪目,更顯莊嚴富麗,給人以聖潔肅穆之感。大殿地板上鋪排著一班班潔白的氈單,在等待著穆斯林教徒們的來臨。

4、邦克樓

邦克樓在禮拜殿的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簷方亭建築。邦克樓是作禮拜前登樓向教民報告時間的,所以又叫宣禮樓或喚醒樓。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

5、南北碑亭

大殿外,有南北碑亭兩座,亭內碑石記載了該寺歷史沿革,惜字跡已斑駁不清,筆者幸得寺內工作人員熱心介紹,這才對禮拜寺千年歷程有了粗略瞭解:牛街禮拜寺建於遼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阿拉伯篩海(篩海,阿拉伯語譯音,對年高有德的宗教學者的稱呼)納蘇魯丁建立。明正統七年(1442年),曾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風格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和擴建,逐漸形成了今日規模。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1979年人民政府曾兩次對該寺進行全面修葺。公元1996年(正逢建寺千年紀念),北京市及宣武區人民政府又撥款300萬元對禮拜寺進行整修,使千年古寺再放異彩。

6、 南北講堂

大殿兩側為南北講堂。殿外正東還有一座二層樓亭,稱為宣禮樓(又稱邦克樓),是為呼喚人們來禮拜而建。此樓東面有對廳一座,現儲存有阿拉伯經文的古瓷器和手抄本及各種印版的經典。 第二進院落東南角有一跨院,院內古柏青青,古柏下有兩座黑磚矮冢,下方上尖的篩海墳,即宋末元初兩位遠道來中國佈教、逝世於該寺的長老的墓。據阿拉伯文墓碑記載,兩位篩海,一位名叫艾哈麥德·布林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內)人,卒於教歷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里·依瑪頓丁,布哈拉(屬中亞細亞)人,卒於教歷682年,即公元1283年。兩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儲存完好,字跡清晰,為國內少有的文物。碑文中盛讚了兩篩海為宣講伊斯蘭教而“竭盡其畢生精力”。

五、儲存文物

牛街禮拜寺是中國伊斯蘭文物寶庫之一。禮拜寺的建築採用了中國木結構的傳統形式,但在主要建築物的細部裝飾上,帶有伊斯蘭教建築的阿拉伯裝飾風格。除了寺內建築物外,禮拜寺還儲存了其它重要文物。

寺內兩座篩海墳,是元朝初年徒阿拉伯國家前來講學的伊斯蘭長老之墓。墓碑鐫刻阿拉伯文字,蒼勁有力,年代久遠,為國內少有的文物。

寺內儲存著“聖旨”豎額一塊,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皇帝頒發的恩綸(手諭)。其來歷是這樣的:在一年的伊斯蘭教齋月中,牛街禮拜寺夜夜燈火通明,來寺禮拜的穆斯林絡繹不絕。有人為此向皇上虛報,回民夜聚明散,圖謀造反。皇帝查明伊斯蘭教回民遵從主聖,敬慎守法,毫無造反之意。於是發下恩綸“通曉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藉端虛報回教謀反者,職司官先斬後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違命。勿負朕恩有愛道之意。

​還有明代古瓷香爐、紀事石碑和已儲存300多年的《古蘭經》手抄本,以及清代的銅、鐵香爐、銅鍋等,如一座高2.70米、上鑄阿拉伯文和“大清嘉慶三年秋月吉日建造”的鐵香爐,一口高0.50米、上鑄“道光丁末年有恆堂造重150斤”的銅香爐,重達1800多斤,清乾隆四年(1039)造的大銅鍋,以及一塊明萬曆年間記載明宣德正統年間重修禮拜寺經過的石碑。

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牛街禮拜寺

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牛街禮拜寺

Tags:禮拜寺牛街清真寺望月樓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