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週末特刊】薅草是什麼意思那些遠去的童謠,聽完這些故事才明白!

由 這裡是寶豐 發表于 旅遊2021-06-19

簡介村中有的嬸子大娘嘴巧、記性好,會用謎語般的童謠逗孩子們玩

薅草是什麼意思

那些遠去的童謠

作者 郭敬偉

“磕、磕,磕頂針兒,腰裡別個花手巾。你丟了,我拾了,骨碌、骨碌進城了。你賣啥?我賣煙。你賣啥?我賣粉。我也不吸你的煙,你也不搽我的粉,咱倆打個琉璃滾。”

表姐說著家鄉古老的童謠,帶著我的小兒子玩。

小兒子的出生,使我們累並快樂著。來我們家幫忙引孩子的表姐年近70歲,不時地哼唱些老童謠。妻感到有些“土氣”,我卻不以為然。當年,我們70後不都是聽著哼唱著這些長大的麼?

一、從清早起床到夜裡睡覺,一天都有童謠相伴

小時候,最怕冬天的早上起床。冷冷的“裡梆兒”(裡間、臥室),黑黑的牆、沉甸甸的被子,總想賴在暖活活的被窩裡面不出來。娘做好飯,給我穿衣裳了,我百般抵賴。有時說:“太早了!”賭氣不起床;有時又說:“太晚了!”還是賭氣不起床。娘就會說:“夜黑(夜晚)做個夢,老鼠噙個杏,一走一呱嗒。想給你捎回來吧,怕你咬不動。”我會問:“真的?”娘就說:“真的做了夢。不過杏沒有捎回來。你起來吧。今黑再做夢了捎回來。”

說著說著,娘就給我穿上了棉襖棉褲。

晚上的童謠最多。有月亮的晚上,我們會說:“月奶奶,黃巴巴。爹織布,娘紡花。小孩兒哭著要吃媽兒(奶),拿喲蒸饃哄哄他。爹一口,娘一口,咬住小孩的腳趾頭。”等我大些的時候,在月亮地裡玩。小夥伴們會一齊喊道:“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牽牲口。一牽牽到九月九,開開後門摘石榴,石榴樹上臥斑鳩。問問斑鳩吃啥飯,臊子麵條肉澆蒜。誰燒鍋,黑老婆;誰點燈,撲愣愣;誰鋪床,小孩他娘。”

洗了小腳腳上床睡覺。我與哥哥坐在一起,娘又會一邊用手指搗著我們的小腳丫,一邊唱起“搗跟腳”:“搗、搗、搗跟腳,亞亞(腰)葫蘆扯簸籮。簸籮東,簸籮西,簸籮南,簸籮北。扁擔曲兒,吹叫曲兒,小金蓮,蜷一隻兒。”最後一個字落在那隻腳上,那隻腳就要蜷縮回去。

有時候,哥哥還會用他的手,輕輕地撫摸我的膝蓋,口中唸唸有詞:“一抓金,二抓銀,三抓不笑是好人。”

二、童謠,也分年齡段

有的童謠,大概是咿呀學語時教給小孩子的。如:“俺家近,恁家遠,狗咬住,俺不管。”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叫小妮,逮貓來,出溜跑到南場來……

“一二三四五,蛤蟆揹著鼓。瞎子來算卦,摸住驢屁股。”

有的是學走路時說的:“沿杆兒沿橋,掉河裡,有人撈。”

有的是能被大人背了,口中唸叨的:“背缸背罈,騎馬賣鞋。”

等長到再大些時,玩耍中少不了童謠的點綴。

玩耍中,有的孩子互相攻訐:“涼蔭裡,老(‘很’的意思)涼快。日頭地兒裡曬鱉蓋。”對方回答:“涼蔭裡,叫(讓的意思)狗臥。日頭地兒里老(‘很’的意思)暖和。”

男孩子喜歡去河裡、池塘裡玩,玩一陣子,站在岸上,雙手輕快地拍自己的身體,邊拍邊喊:“拍、拍,拍麻稈,你哩不干我哩幹。”拍著拍著,還會互相追逐。跑在前面的會猛然間“噗通”一聲,再次跳進水裡。後面的也會跟著跳進來,接著再玩。

做遊戲的時候,也有童謠。流傳頗廣的“雞雞翎,砍大刀”,是男孩子常玩的遊戲。兩組人分列兩旁,中間相隔十幾米遠,一組向另一組“挑戰”:“雞雞翎,砍大刀,恁邊兒人,叫俺挑,挑誰哩?挑XX。”然後,XX從自己的一組中衝出,跑向對方,對方則緊緊地手拉手。如果撞開對方的手,則為勝利;如果撞不開,就要留下來歸對方所有,對方勝利。

這個遊戲,近幾年編成了歌曲《機器鈴 砍菜刀》。大概是方言讀音的問題,一些字詞出現不同的版本。但是是一個遊戲,流傳於中原以及周邊一帶。難怪歌曲推出後,引起共鳴,據說前半個月點選量就達1800多萬。

那時候,家家餵養豬、羊、雞等家畜家禽。草是它們的飼料。薅草是小孩子們能幹的勞動了。一群幹活的小夥伴像一群麻野雀,嘰嘰喳喳,嘴中不閒,他們說:“胡撇嘴(音),吃著美,回家恁娘打你的嘴;毛妮菜(音),吃著賴,回家恁娘打你的蓋;麥連子(音),吃吃死。今天吃,明天死,後天墳上掛白紙。貓貓眼,點三點,嘴上扣個大白碗。”

胡撇嘴、毛妮菜、麥連子(也有稱“麥天子”)、貓貓眼均為當地野草,胡撇嘴、毛妮菜是可以吃的。

太陽將要落山了,該回家了。又有人說:“日頭落,狼下坡。赤肚孩,跑不脫。芝麻茬,絆住腳。”在有說有笑有鬧中,大家趕快往家趕。

三、童謠也有時代特徵

童謠來源於生產生活,帶有時代的烙印。

有的或許流傳了數百年、數千年,有的是近現代形成的。

“妮、妮,快點長。長大嫁給伙食長。穿皮鞋,披大氅,坐個轎車嘀嘀響。”產生於大躍進時期。那時候的“伙食長”是實權派,掌管著食堂的吃喝,難怪群眾渴望自家姑娘快點長大、嫁給伙食長嘍!

劉胡蘭是孩子們心中的英雄。這方面的童謠有好幾個版本。如:“劉胡蘭,十三歲,參加革命游擊隊。騎白馬,挎盒子,打住敵人的肉脖子。”“紡花車,圓又圓,裡邊坐著劉胡蘭。劉胡蘭,拿盒子,打住地主老婆子。”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腳踏車很少。騎腳踏車的技術大都不好,一不小心就會摔倒,甚至摔骨折。於是有了這樣的童謠:“騎洋車,沒帶鈴兒,頭上磕個小窟窿兒。買副藥,一塊多,看你(以後)燒包不燒包。”洋車即腳踏車。“燒包”為方言詞,指做事不穩重、莽撞。那時的“一塊多”看來也是“鉅款”了。要不,花“一塊多”就心疼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小學校園裡還流傳著這樣的童謠:“一年級,開飛機,二年級,開大炮,打住敵人的鋼殼帽。三年級死,四年級埋,五年級哭哩站不起來。”大概是六七十年代“備戰、備荒、為人民”在孩子們中間的反映吧。

四、童謠中的謎語

有的童謠是謎語。

村中有的嬸子大娘嘴巧、記性好,會用謎語般的童謠逗孩子們玩。

“紅門樓,白院牆,裡面坐個耍兒郎。”謎底是嘴巴。

“兄弟兩個一般大,隔著毛山不得見面。”謎底是耳朵。

“一棵樹,八丈高,上邊掛滿殺人刀。”謎底是皂角樹。

“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謎底是蜘蛛。

“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釘銀釘。白天看不見,夜黑數不清。”謎底是天上星。

上小學時,又有了許多字謎童謠。

“一點一橫長,口字當他娘,孩子去打架,耳朵拽多長。”謎底是“郭”。

“一點一橫,兩眼一瞪。”謎底是“六”。

“一點一橫長,一撇撇南陽。南陽有個林,長在石頭上。”謎底是“磨”。

“王大娘,白大娘,兩人坐在石頭上。”謎底是“碧”。

如今,孩子們進了幼兒園,學的是新兒歌,那些傳統的童謠,大都遠離了他們的視線。而這些傳承的童謠,在我的記憶深處,帶著鄉愁,是揮之不去的。

Tags:童謠謎底簸籮劉胡蘭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