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由 羽林輕騎 發表于 旅遊2021-09-30

簡介因此,高澄的死,表面上看是死於廚子的刺殺,背後卻和高洋和鮮卑功勳們脫離不了干係,這樣的話,包括蘭京在內的6人刺殺團隊,很有可能就是這兩個集團收買的死士

歷史人物高澄怎麼讀

一、高歡的最佳繼承人高澄

高歡是建立東魏的權臣,擔任東魏相國和齊王,也是後來北朝齊的奠基人。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高澄是高歡的大兒子。

高澄是經歷過苦難的人,是在高歡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婁氏最艱難的時候出生的,因此在艱苦環境中長大,心智也就成熟得早,他12歲時就像成年人。高歡曾經和高澄討論時事,高澄的“

辨析無不中理

”,於是高歡開始經常和他討論軍國大事。

公元539年,18歲的高澄正式輔政,擔任高歡的副手,並任京畿大都督。當時的文武大臣們都以少年的眼光來看待18歲的高澄,可是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高澄不僅有韜略,而且處事嚴明,果斷精幹從不拖沓,於是,不僅對他刮目相看,而且在他面前都老老實實,一時間

“朝野振肅”

高歡是有野心的人,他做權臣就是要讓他的後代稱帝,而高澄是他的不二人選。可是高歡沒想到,他死後僅3年,高澄就突然死了,原因是

“遇盜而

,死時才29歲。

二、高澄之死的現場還原

高澄之死,《北齊書。文襄紀》中記錄得很詳細:

高澄身邊有個廚師,是南梁將領蘭欽的兒子蘭京。蘭京是被俘虜的南人,因為廚藝非常好,因此深得高澄喜愛。以致蘭欽請求將蘭京贖回,被高澄拒絕,後來蘭京本人又請求回南朝,被高澄命令廚師長打了一頓,並且威脅說,再想走就殺了你。

有如此的遭遇,蘭京就夥同5個玩得好的兄弟們刺殺高澄。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高澄當時非常寵愛琅琊公主,因此他從戒備森嚴的府邸搬到了距離琅琊公主不遠的北城,治安方面非常稀鬆。負責天象的太史警告高澄說不出1月將有大事,因此讓高澄小心。高澄說:“我知道原因,可能是我剛打了一個卑賤的廚子,沒啥事。”

此時的高澄正在考慮大事,他正準備強迫東魏皇帝禪讓,因此常常和幾個親信如陳元康、崔季舒等人密謀方案。

公元549年8月的一天,高澄又和陳元康等幾個親信在商量受禪的事,蘭京把做好的食物端進去放在邊上。高澄看見就對在場人說:“昨夜夢見這個人殺我,最好先把這個人殺了。”蘭京聽到這話就將刀放在盤子上,將食物送上前去,高澄看見大怒說:“我還沒有說要吃東西,你來做什麼?”蘭京抽出刀說:“我來殺你。”一刀砍到高澄腳上。

高澄一個打滾跌落床下,被蘭京的幾個鐵哥們殺死。

對高澄的死,在《北齊書。陳元康傳》中也有一些細節性的補充:

蘭京因為廚藝好一向為高澄所寵,被高澄打了之後,感覺到非常委屈而產生了恨,他還有一個鐵哥們是高澄的帶刀侍衛,兩人早有計劃要殺高澄。而在殺人現場,高澄身邊的官員死的死,逃的逃,無人能制住殺人者。

因此,高澄就是死於廚師的刺殺,從他的死看,似乎死得窩囊。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一個英明帝王的候選人,對自己的廚子不僅不設防,還主動挑起仇恨,更在談大事的時候撇開大事不顧,和一個正在供給自己食物的廚子過不去,似乎和他的“

機略嚴明

”有太大的矛盾。

而廚子的殺人方式也實在太低階,既然是廚子,而且是隨時可以接近高澄的廚子,有萬千種可以殺高澄於無形的方式,卻偏偏選擇直接拿刀殺人。

因此,高澄僅僅是被廚子刺殺顯得非常可疑。

三、奇怪的示警

北魏的慣例,被俘的南人基本都是鮮卑貴族的奴隸。

蘭京能在權臣高澄身邊伺候,並且為高澄所寵,他的命運已經非常幸運,而且高澄正在謀劃稱帝,一旦稱帝,蘭京就是皇帝高澄的御用廚師,加之高澄平日的寵愛,對蘭京來說,應該是一個理想的前程。可是蘭京卻自斷生命和前程,更奇怪的是他這樣極端的做法,還有幾個幫他的兄弟。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撇開蘭京不談。在高澄死前,已經有了一些訊號。

鄴城童謠說:“

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燈燈滅。

”意思就是高燈(澄)燈滅,一些有見識的人都認為高澄要死。

更有高澄的親信崔季舒,在高澄死前幾日,無緣無故地在北宮門外,當著朝廷大臣們的面,朗誦“

將軍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的詩句。高澄是大將軍,高澄下世,他們這些做部曲的當然無法生存,可是一位高澄親信,為何居然當著大臣們的面說這樣不吉利的話?

在古代,童謠並非無緣無故,很多童謠其實都是成人們編的,而成人編童謠總是有目的,因此童謠往往是成人們不便於明說而借童謠之口傳頌的預示。所以,高澄死前的童謠就不是空穴來風。

崔季舒朗誦的詩句則比童謠更加明顯,他似乎已經預料到危險的來臨,可是又無法明說,因此當著滿朝親貴的面似乎沒頭沒腦地發出警示。

有什麼是可以預料卻又無法明說的呢?

四、最大受益人,大智若愚高洋的反常

如果確切知道是誰要害高澄,不僅用不著示警,而且以高澄的地位和權勢,隨時可以將此人抓獲並誅殺。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之所以要進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警示,是因為對手可能不僅僅是一兩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體,而可能是一個大群體,這個大群體是高澄無法武力解決的。

以最大受益人就是最大嫌疑人的原則,高澄的弟弟高洋無疑是最大嫌疑者,因為高澄死後,高洋成了替代者,最後成了北齊開國皇帝。

高洋本人深沉有大度,而“

內(心)雖明敏,貌若不足

”即我們平常所說的面帶豬像,心中嘹喨,屬於大智若愚型。

高澄對高洋有很深的忌諱,也正因為高澄對高洋的猜忌,因此高澄常常對高洋的氣質長相進行嘲笑:“如果這樣的長相都能稱帝,那就和相法矛盾了。”

高澄對高洋的猜忌,表現在他受禪前,準備擬一份稱帝后對百官的任命名單。這是一項重要的人事活動,高澄身邊的親信都參加了,卻唯獨沒有親兄弟高洋。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高澄死後,高洋的表現卻異於平常。

高澄突然被刺的訊息傳開,大臣們無不感到震駭,只有高洋神色不變,帶著手下人將蘭京一幫人未經審判就全部斬殺,接著宣佈:“大將軍(高澄)只是被奴婢刺傷了。”

於是,高澄的死被掩蓋起來,為了不走漏風聲,和高澄一同被殺的陳元康,屍體被秘密處理,之後說他出使南朝。直到4個月之後的第二年正月,高澄的死訊才被公開。又過了4個月後的5月份,高洋受禪稱帝。

高洋為何要立刻殺死蘭京等人?又為何將高澄的死掩蓋4個月?這讓當時朝野上下

“莫不驚異。”

既然驚異就說明不正常。

因為人們對高洋有理由感到不正常:

1、高澄死於北城,而公開的顯示,高洋是在城東。鄴城是座大城,從城東到城北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敵我不明,高洋如何就帶人迅速趕到將人犯抓獲,唯一的可能,高洋當時並不在城東;

2、高洋平時是“

深沉有大度

”,是個三思而後行的人,可是高澄死後卻一反常態,突然變得果斷,更走到了讓大家感到意外的極端,在事情還沒有弄清楚的情況下就輕易下了結論;

3、掩蓋高澄的死亡,又在宣佈高澄死亡的4個月後,高洋就受禪稱帝。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因此,高澄的死和高洋有很大關係。

可是,如果高澄的對手只是高洋,就不存在上述拐彎抹角的童謠警示和崔季舒面向大家朗誦詩句了,之所以如此,因為高澄還面對著滿朝的鮮卑功勳貴族。

相比西魏的宇文泰,和南朝的梁,高歡建立的東魏是比較腐敗的,緣由就是他的鮮卑功勳貴族們對百姓的殘酷掠奪。

高歡的手下都是六鎮的鎮軍,是不事生產的鮮卑職業軍人,在北魏時的塞外,面對生活習慣和文化的本民族百姓還好,可是來到中原對農耕民族的漢人就顯得殘酷了。

高歡本人也想改變現狀,他曾問計於漢臣杜弼。杜弼非常廉潔,他看到東魏問題的實質就是功勳貴族對國家的破壞,因此建議將這些人統統除掉,可是高歡需要這些能打仗的手下為他打天下,因此沒有答應立刻實施,但是對問題的嚴重性高歡是看得很清楚的。

到了高澄輔政時期,高歡有意支援高澄一步步對功勳貴族進行打擊。高澄本人熱愛漢文化,因此他任用了一大批漢臣,以漢臣作為打擊鮮卑貴族的武器。高澄的出發點是整頓吏治,打擊腐敗,無形中造成了漢臣和鮮卑功勳的矛盾。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高澄手下的漢臣也確實忠心耿耿,甚至在高澄的命令下敢於毆打東魏皇帝。那位朗誦預警詩句的崔季舒,就曾奉了高澄的命令打了皇帝三拳。可見,高澄手下的漢臣多麼的肆無忌憚,也可想而知,在鮮卑勳貴的心裡,對高澄會有多麼的痛恨,想除掉高澄就不足為奇。

事實上,在公元547年8月,高歡死後不久,就有一批鮮卑宗室在北城後挖了一條地道準備進城誅殺高澄,所幸被發現。如此的事件,已經說明高澄面臨的危險。

高澄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危險,可是他面對的是兩個大集團,這兩個集團就是高洋集團和鮮卑勳貴集團,因此他沒有先下手,只能先進行示警或者警告,卻沒有料到突然死於自己身邊廚子的刺殺。

東魏權臣高澄被廚子刺殺背後:他和他的團隊已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因此,高澄的死,表面上看是死於廚子的刺殺,背後卻和高洋和鮮卑功勳們脫離不了干係,這樣的話,包括蘭京在內的6人刺殺團隊,很有可能就是這兩個集團收買的死士。

高澄對自己面臨的危險雖有預感,卻防不勝防。

Tags:高澄高洋高歡蘭京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