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鯽魚為何“上浮”,這些因素不能小覷,瞭解幾個釣浮技巧日後有用

由 釣魚人老高 發表于 運動2021-06-07

簡介寫在後面如上所述,鯽魚的上浮主要因水溫、溶氧量、餌料等幾個因素的變化所致,同時有些水體環境也會“迫使”鯽魚上浮

鯽魚怎麼釣浮

垂釣鯽魚的方法眾多,如傳統釣、臺釣及使用海竿,均有不錯的魚獲,但大都鉤餌著底,而筆者小時候農村魚塘、野河釣鯽魚,當時並沒有如今豐富的釣技知識,只是簡單的上拉浮漂,與鉤餌保持40-60公分的距離,揚竿入水靜等浮漂下沉,除去當時魚資源等方面的因素,說明釣浮是可以釣到鯽魚的,並且漁獲還不錯。

那麼鯽魚在什麼情況下釣浮效果好呢?又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下文詳細說明。

鯽魚為何“上浮”,這些因素不能小覷,瞭解幾個釣浮技巧日後有用

鯽魚常因哪些因素“上浮”

若要透過釣浮的方式斬獲鯽魚,那麼鯽魚一定是活躍在水的中上層,而鯽魚屬於底層魚,日常棲息、逗留在水底,那麼哪些因素的改變使鯽魚遊弋到了中上層了呢?

具體如下:

1、水體溫度:

水溫是影響鯽魚活躍水層的重要因素。鯽魚屬於變溫動物,體溫隨周圍水體的變化而變化,透過體液調節最低可以水體溫度保持0。5℃-1℃的溫差。

儘管如此,鯽魚也有最適宜的水溫,在16℃—25℃的水溫環境下,活性高、覓食慾望強烈。一旦鯽魚感知周圍水溫變化,隨即作出反饋,朝向最接近適宜水溫的水層遊弋。

通常水溫隨水體深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夏季隨水深的增加而降低,冬季隨水深的減少而升高。夏季白天水溫高,鯽魚躲藏在水底陰涼處或草叢裡,而夜晚水溫下降,鯽魚隨水溫變化,則會上浮。冬季水溫低,深水區相對較高,當中午陽光輻射強烈時,中上層水溫回升高於下層水溫,鯽魚向中上水層遊動,所以此時改為釣浮常用不錯效果。

鯽魚為何“上浮”,這些因素不能小覷,瞭解幾個釣浮技巧日後有用

2、水體溶氧量:

水體的溶氧量主要與氣壓有關。大氣因重力原因會向水體施加一個“壓力”,即將空氣壓入水體的動力,因此水的溶氧量一般隨水深的增加而降低,這正是由於水深增加阻力增大,動力減弱所引起。

魚對溶氧量極其敏感,如果水體溶氧量低,會出現“浮頭”現象,間接也說明了魚所在的水層溶氧量低時,也會向上層水遊弋

。夏季的陰天,水溫比平常略低,氣壓低導致水的溶氧量減少,

底層的鯽魚因缺氧感到壓抑,開始上浮,大量鯽魚聚集在中上層水域,雖然此時鯽魚的活性有所降低,覓食不積極,但仍有所獲。

鯽魚為何“上浮”,這些因素不能小覷,瞭解幾個釣浮技巧日後有用

3、其他鯽魚上浮的情形:

除去水溫、溶氧量的因素影響外,其他情形下也會造成鯽魚的上浮。

水藻、浮萍眾多的水域,密集分佈在水的表層,外界空氣無法與水錶接觸,空氣也就不能匯入水體內,另外這些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消耗水的溶氧量,水中鯽魚由於缺氧,常聚集到水草少的空隙,遊弋到中上層水域爭搶氧氣,此時釣浮是個不錯的選擇。

幹河的支流常有流水注入,進水口處因水流湍急經常匯入大量空氣,此時中上層溶氧量豐富,這種情況下釣浮也有不錯的漁獲。

鯽魚釣浮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浮漂調釣:

釣浮的浮漂調釣與釣底有明顯區別:長時間靜止突然迅速下沉;緩慢下沉中頂起或加速下沉;翻身後靜止或頓口下沉等等。

靜止時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數,如鉤鉤掛的是蚯蚓、紅蟲等活餌,基本不變;如果是面餌,隨著時間會霧化,餌料變輕,會有所增加。

■確認魚層:

鯽魚上浮,但到底處於中上水層具體哪個位置,需要距離水底20-50公分,透過下拉浮漂,一步步試驗,直到有鯽魚吃口出現。

鯽魚為何“上浮”,這些因素不能小覷,瞭解幾個釣浮技巧日後有用

■打溼窩:

與釣點打窩並不同,釣浮儘量採用打溼窩,即將紅蟲顆粒等現在置入盆中浸泡,泡散,在置入釣點

。因基本處於半霧化狀態,所以很少有窩料沉入水底,避免將鯽魚誘到底層。

■補窩:

當在窩子釣到大魚後,魚奮力掙扎,會引起鯽魚的緊張,暫時容易逃離或沉到下層躲藏,此時應用面餌高頻率抽窩,再將魚誘集過來。

■提竿刺魚:

釣底時因水線相對較長,用力提竿時起到緩衝的作用,不至於因用力過猛而迅速竄出水面。而釣浮則容易出現這個問題,

因此提竿的瞬間用力可大些,隨後立即降低速度,除去免去鉤尖豁開鯽魚嘴而逃脫外,還能避免快速提竿引起的子線纏繞。

寫在後面

如上所述,鯽魚的上浮主要因水溫、溶氧量、餌料等幾個因素的變化所致,同時有些水體環境也會“迫使”鯽魚上浮。因此針對這種情況,結合上文所說的幾個釣浮技巧,釣魚人可抓獲不少鯽魚!

原創:野釣分享

Tags:鯽魚氧量水溫釣浮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