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健康】二十四節氣習俗中的春雨驚春,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由 子夏故壇 發表于 運動2021-06-04

簡介為了更精準、詳細地反映氣候、物候和時令,指導農業生產,古人又把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節氣分為三候,基本上每5天為一候

什麼是傳統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節氣歌》,歌中所唱的內容就是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熟記的二十四個節氣名: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是如何確定的?有什麼特點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什麼作用和影響?和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還有很多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問題,這裡一一為您解答。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我國古人透過觀察天象和測日影的方法來記錄天體運動變化的規律,從而確定時間的變化規律。在掌握時間運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我國古人又結合不同時間段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逐漸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既是我國傳統曆法的一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和影響源遠流長,千古不竭,至今百姓日用,婦孺日念。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二十四節氣源起於我國古老的夏曆。夏曆以干支紀時,把一年四季分為十二個月,分別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來表示。並以寅、卯、辰為春天,其中寅為孟春之月,卯為仲春之月,辰為季春之月。以巳、午、未為夏天,其中巳為孟夏之月,午為仲夏之月,未為季夏之月。以申、酉、戌為秋天,其中申為孟秋之月,酉為仲秋之月,戌為季秋之月。以亥、子、醜為冬天,其中亥為孟冬之月,子為仲冬之月,醜為季冬之月。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夏曆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轉一週作為一年,以斗柄所指方位來確定月份,並以斗柄指向東北方位所謂的“建寅”之處為歲首。《史記·天官書》雲:“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斗柄就像是現代時鐘上的時針一樣,時針每旋轉30°為一個小時,而斗柄每旋轉30°為一個月。“建寅”之處為斗柄指向東北方向,就像時針指向7點半處。這樣,寅月就像是時鐘上7點半到8點半的區域,角度正好旋轉了30°,而整8點處就是中間位置,稱為“寅正”之處。寅月就是寅正前後各約15天的時間。相較於寅月有“建寅”和“寅正”的分別,其它月也以此類推,引入這種稱謂。夏曆以干支紀時,十二地支,每支又分初和正,或曰建和中,遂有二十四時,這樣,就有了建寅、寅正、建卯、卯正、建辰、辰正、建巳、巳正、建午、午正、建未、未正、建申、申正、建酉、酉正、建戌、戌正、建亥、亥正、建子、子正、建醜、醜正等24個稱謂,這正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二十四節氣的雛形形成後,聰明智慧的古人一定會依據這24個時間段的天象、天氣、氣候、物候等特點而賦予其專用名稱。《易經·復卦》象辭曰:“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這裡的“至日”特指冬至日。可見,在《易經》中,已有了冬至日、夏至日的稱謂。《秦風·蒹葭》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詩·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這裡的“徂暑”就是小暑、大暑之名的雛由。徂者,趑趄不前,去之不速也,今所謂“暑相連”而秋後暑不去也。《尚書堯典》中已經提及測定“日中 、日永 、宵中 、日短 ”的辦法,其中“日中、宵中”就是指晝夜均等的春分和秋分,而“日永、日短”就是指晝極長的夏至和晝極短的冬至。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可見先秦之時,二十四節氣雖未正式確名,但已經有了各種不同的稱謂並不斷演化。據說,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名的節氣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所謂“二分二至”。春分對應卯正,夏至對應午正,秋分對應酉正,冬至對應子正,又這四個節氣各自在四季之正中處,故又叫“四正”節氣名。接著又出現了“四立”節氣名,代表四季的初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再後來,其它節氣也都逐漸有了專名,比如“卯初”稱名為“啟蟄”,到漢景帝時,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遂把“啟蟄”改為“驚蟄”,這說明“啟蟄”之名,早在漢景帝之前就有了。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漢初沿襲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時頒佈了《太初曆》。《太初曆》第一次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用以指導農業生產。這樣,二十四節氣得以官方的名義正式確名,頒行天下。古代有“天改命則帝改歷”的講究和傳統,天改命就是指江山易姓,天下換主。天改命後,新帝則要改歲首,換正朔。《太初曆》把以“建亥”之月為歲首的秦歷恢復到夏曆時的狀態,乃以“建寅”之月為歲首。這樣,立春就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這也就符合了《周易》的精神實質。《周易》以後天八卦為時間推演,立春時鬥指東北方位,對應後天八卦的艮位,故《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者,歲成而終則有始也。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二十四節氣源起於夏曆,根據夏曆體系,一年分為四季十二個月,每季三個月,每個月兩個節氣。比如從立春開始,立春、雨水為孟春之月;驚蟄、春分為仲春之月;清明、穀雨為季春之月。以此類推。每個月的第一個節氣稱為“節”,反映月份之間的交節;每個月的第二個節氣為“氣”,也稱“中氣”,反映這個月的基本特徵,某月就是這個月之“中氣”前後各約15天的時間。節和氣合稱節氣。比如卯月為仲春之月,卯初為驚蟄之節,卯正為春分之氣,仲春之月就是春分前後各約15天的時間。春分前後正是“蟄蟲鹹動,啟戶始出”之時,“卵”是指示字,卯間有蟲為卵,卵中蟲出則剩卯。春分前後蟄蟲出,故仲春之月稱為卯月。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二十四節氣的測定方法在歷史上並不相同。我國古代是用測日影的方法來確定節氣的,而現代天文意義上的確定方法曾先後經歷“平氣法”和“定氣法”兩種。我國近代史上曾由西洋傳教士制定了《時憲曆》,在《時憲曆》中,“節氣”是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為“平氣法”,每“節氣”之間日期相同。之後至今,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為一個“節氣”,稱為“定氣法”。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我國目前使用的傳統農曆,其中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按“定氣法”確定的。定氣法確定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內,太陽在黃經上執行的度數是相同的,但時間長度卻不同。有的節氣為15天,有的節氣為16天,還有的節氣為14天。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據開普勒第一定律,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軌跡並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橢圓。橢圓有兩個焦點,太陽就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這樣,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就有了近日點和遠日點。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太陽和行星的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是相等的。我們由此可以推斷,在相同的時間內,地球在遠日點掃過的角度就小於在近日點掃過的角度。這也就是說,假設地球和太陽的連線掃過相同的角度,那麼地球在近日點所用的時間就比在遠日點短。這就是不同節氣的時間長短並不一樣的根本原因。由於夏至在遠日點,而冬至在近日點,所以16天的節氣基本都在夏半年,而冬半年的節氣大多為15天,還有一兩個節氣為14天。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我國目前使用的傳統農曆屬陰陽合曆的性質:以月亮的圓缺週期來確定月份,這是陰曆性質;而又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標誌,反映時令、氣候和物候,用以指導農業生產,這是陽曆性質。為了更精準、詳細地反映氣候、物候和時令,指導農業生產,古人又把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節氣分為三候,基本上每5天為一候。具體如下: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雨水∶初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驚蟄∶初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春分∶初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清明∶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穀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

立夏∶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小滿∶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芒種∶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夏至∶初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小暑∶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立秋∶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處暑∶初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白露∶初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秋分∶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壞戶;三候,水始涸。

寒露∶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花。

霜降∶初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初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

大雪∶初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冬至∶初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小寒∶初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

大寒∶初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為標本的,這一點必須明白。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可能反映所有地區的氣候、物候等的情況。中原地區自古是大一統王朝的統治中心,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古代把爭奪天下稱為“逐鹿中原”。中原地區作為傳統政治中心,歷史上也多為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故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就是為中原地區量身打造的,反映的就是中原地區的氣候和物候。既然二十四節氣是為中原地區量身定製的,那其它地區就肯定不太適合,尤其是江南地區差異更大。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我國傳統曆法的一部分,主要用於指導農業生產,而且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許多節日,民俗、許多詩詞等文學作品中都有節氣的元素,二十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傳統曆法中的精髓,傳統文化中的仙葩

Tags:三候初候二候二十四節氣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