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舉掌是什麼意思?馬雲說成功從來就不是靠什麼成功學,我是研究透了

由 天橋下說書人 發表于 運動2021-05-26

簡介李密第二次帶3萬人去攻搶回洛倉時,還就地修築營壘,對東都洛陽採取蠶食逼迫之計,洛陽隋朝廷急派人到江都(揚州)向隋煬帝求援:李密有眾百萬,圍逼東都,據洛口倉,城內無食,若陛下速還,烏合必散

舉掌是什麼意思

馬雲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成功從來就不是靠什麼成功學,我是研究透了別人的失敗才成功的。

他的理由是“成功的因素千千萬萬,很多時候還有偶然的運氣。而那些失敗的經驗更值得學習和研究。”

隋唐交迭其實是個亂世,錯綜複雜,梳理的過程會很累人。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隋朝姓楊,唐朝是姓李的,因為開國皇帝叫“失敗學”,也就是當了8年皇帝的唐高祖。

→ 騎牛讀書李密也

當時有位逐鹿人也出身貴族,祖先同樣有赫赫軍功,同樣受過隋煬帝器重,這位大將軍姓李,叫李密。

李淵標榜的是“成功學”,而李密則是“失敗學”,彼此的成敗都有偶然和必然的成分,即使1400多年後審視,唐高祖李淵成為開創大唐的皇帝,過程中若被抽掉幾片拼湊得恰恰好的歷史碎片就不行了……那是馬雲所說的“偶然的運氣”。

還是著重於李密的“失敗學”作個解讀──

李密雄略縱橫,那個把《漢書》掛在牛角,邊騎牛邊讀書的小夥子就是他。

隋朝名臣兼軍事家楊素第一次見到李密,就認定這小子異才洋溢,絕非尋常之輩,當時,李密在牛背上且行且讀讀著《項羽傳》。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李密雄略縱橫,把《漢書》掛在牛角,邊騎牛邊讀書的小夥子就是他。

天下大亂,群雄跟盜賊皆蜂起,李淵的帝王之路有太多對手,但是,真正比李淵更被看好的人中魁首正是李密!

不爭老大,避其鋒芒!

論天賦、才情、人氣及實力,比李淵強出幾個檔次的只有一個李密,不少人遊說李密跳出來稱帝!

早在唐宋就有若干人拿李密來跟項羽“比肩”,或許李密在某些方面太“似曾相識”,譬如應該笑到最後的項羽卻坑在劉邦手上,李密也是;得天下者照理說是他,可偏偏是李淵。

李密有一代梟雄,功敗垂成的悲劇英雄形象。

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顛覆那套“成王敗寇” 將歷史法則顛覆得非常成功的異數,這位鐵血風雲人物畢竟 “長鋒所指,四方臣服。捭闔天下,無人可擋”,畢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密不同,李密死後宛如一個飄失在風中的符號,儘管還有忠心耿耿的舊部在接下來的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大放光芒,且極力肯定他,唐初三朝元老徐世勣就是其中一位。

要說隋末叛變起義,李密的年紀雖比李淵小16歲,卻勝在起跑點上……李淵蓄勢久矣,一直舉棋不定,他起事時年已過半百,而且還反隋煬帝楊廣但不反隋,甚至公開要擁立皇帝的孫子楊侑即位。

逼李淵反,臨門一腳是李世民踢的──有這樣的說法:李世民灌醉父親,一夜風流醒來,李淵居然驚覺自己在隋煬帝的床上摟抱他兩名妃子!

李淵謀反,35歲的李密已成為天下叛軍之最強領導,是兵力最強的起義大軍之盟主,李淵也收到李密一篇 “魏公大元帥李密謹以大義佈告天下” 檄文,足見李密的地位,當然也可以窺見李密是如何心高氣傲,驕狂自大。

李淵反而更加小心翼翼,避其鋒芒。

李淵不算是什麼曠世才,但他老成持重,有靈活手腕和情智商,除具兵者之詭道,還有非常厲害的兒女團隊,特別是戰神李世民。

北征之時,李淵狡黠地寫信去高度讚許李密:當今能為民之主者,非君莫屬!

這是迷魂湯,大有麻痺作用,李密在關鍵時刻並沒把李淵當成逐鹿對手。

狡黠的李淵顯然在做他的工作,不爭老大就是抓李密要害的工作:你強我避,你傲我卑,你近我遠……代價是硬仗由你去打,就是要打到你亂,打到你的勢力(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削弱,時機到了,我來佔便宜,後發制人可也。

→李密三策 決勝天下

必須承認,李淵權衡輕重緩急的策略排序準確。輕重緩急本來就是戰略,李密這位劍拔弩張的老大卻一再失誤,他的失敗跟李淵不算有太直接關係,是他在權力更膨脹時,一步步走入看不到自己的盲區,掉入自己神話的陷阱。

李密有三策,是決勝天下的“神準”三策!

他在歷史風口上闖蕩登場,其實做了一件三國孔明跟魯肅做過的事。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隋唐交迭其實是個亂世,錯綜複雜……。

叛變的路他一起步就走得不順遂,他跟隨的第一個大哥叫楊玄感,兩人是惺惺相惜的故交,楊玄感的父親就是楊素,那位踫見他在路上騎牛讀《項羽傳》的大官,他還告訴兒子:這小夥子有異才,見識風度不是你我等閒之輩所具有的。

父親很能打仗,水陸皆強,屢戰屢勝,在隋文帝時期,已經是權臣名將,還幫忙文帝之子隋煬帝奪取皇位,其功非同小可,長子楊玄感自己聲名又盛,父親去世後在朝廷大受猜忌,因此決定出走謀反。

劉備三顧茅廬,孔明獻《隆中三策》(隆中對),魯肅也為孫權獻出圖謀天下大策。同樣的,李密向楊玄感獻出三策:上策是打下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控制山海關,也就是以關外為目標,中策是攻佔長安,下策則是攻打洛陽。

楊玄感忘了父親當年怎麼告訴他李密在你我之上,以為自己更犀利,堅持攻打洛陽,李密說那是下策,他卻硬說是上策,在洛陽連打幾仗都勝,結果一個差池,兵敗人亡,連李密也被捕,折騰一番才逃跑,隱姓埋名了一陣子。

李密本來就睿智過人,這個時候他還是穩重清醒的,他的上中下三策後來證明就是風雲際會,決勝天下的弈譜。

三策之中,冥冥中李淵選擇上策,而李密自己呢?

隋朝從一統一天下就開始為後來的唐朝打工。

隋文帝楊堅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在位24年,在他“開皇盛世”統治的首8年,舉國戶口就大幅度增加55%!

隋文帝的接班兒子隋煬帝楊廣在位不到15年,創下人口直線消失的“滅絕大災難”。

父親非常了不起,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矯國革弊,方方面面都幹得太到位。次子煬帝繼承盛世,一個被公認是物資相當雄厚的美好朝代,可中途隋朝就被搞砸了!

→偏離了“成本效益原則”

隋煬帝坑死自己,消滅了隋朝──唐高祖李淵跟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卻站在他及他爸隋文帝的肩膀上開創另一個盛世。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隋煬帝坑死自己,消滅了隋朝──

一切卻由隋煬帝及他統治下的廣大隋末子民買單。

說到李密的“失敗學”,這位梟雄其實也一直在把自己往坑推去,而且是一個不斷投注,不斷買單的人,所以他輸得很慘。

李淵謀反的頭等事是恭維李密,不只是恭維,還尊李密為霸主。

理由是,李淵太害怕李密的強大瓦崗軍,只要有絲毫對峙的陣勢或被追擊,肯定出師不利,一觸即潰;李淵又非常擔心隋都洛陽官軍向他進攻。

李淵把心思告訴兒子和愛將, “舉李密為霸主,助我抵擋洛陽隋軍的進攻!”

李密不北上追擊李淵,而是全盤跟洛陽隋軍纏鬥,連其他以隋都權力核心為攻擊目標的反隋對手也去應付,他打的是紅海戰役,偏離了“成本效益原則”。

這就是其中一個關鍵抉擇的失誤所在,成本太過高昂沉重,優勢效益與回報根本就遠遠抵消不了,如此划不來的代價是非常糟糕的買單行為。

應該這麼說,如果隋煬帝不是這樣,他不至於把大好隋朝這麼快就玩殘,如果梟雄李密也不是這樣,隋亡之後的李家江山照理他是“被考慮”的。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隋煬帝以6年的時間分4個階段開鑿京杭大運河,耗用數百萬人……

經常是這樣,有人買單,就有人得到──不管是不是“偶然的運氣”,李淵的確受益無窮。

史上最奇葩:隋煬帝

話說隋末是一個國力被極度透支的大饑荒年代──隋煬帝把國家的人、物力資源耗盡了,還死力在搾壓。

其時,經濟大體上崩盤,“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徭役既重又急……在受黃河氾濫及旱災長時間肆虐的地區,早已出現人剝樹皮吃,然後吃樹葉,“皮葉皆盡,其後人乃相食”。

隋煬帝是歷史上奇葩中的奇葩,這話怎麼說?

他活到50歲,可他一生所做的大事需要一個以上,並且擁有合理生命週期的朝代才可能按部就班來完成,也可能需要大批能幹的皇帝才幹得了……可他卻一起上架,實踐得沒完沒了……長城大運河的實惠卻讓接下來的唐朝去收割。

比如統一全國這件事,父親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南北分裂狀態並未徹底消除,就是隋煬帝楊廣在公元589年銜命以舉兵58萬人的代價來滅掉陳朝,結束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五胡亂華”以來,歷時273年的分治和動亂,這就是隋朝為後唐朝奠定盛世基礎的前期工程。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大運河: 隋煬帝把國家的人、物力資源耗盡了,還死力在搾壓。

隋煬帝一上位,就動員數十萬男丁為長安、洛陽掘長塹,挖壕溝,設關防;接著又在洛陽興建新都,平均每月強制役使男丁200萬;他以6年的時間分4個階段開鑿京杭大運河,耗用數百萬人,男工不夠,女的也強迫徵用,此外還鑿太行、修長城等等等。

隋煬帝還不停地打了很多邊疆戰役,顯著擴大國家領土,最爭議的就是三次攻打朝鮮,其中有一次出兵超過110萬……

饑荒年代,盜賊蜂起

整個概念很清楚了──就是人命很賤,隋煬帝超殘暴,他每落實一項大工程,人口就得數十萬,上百萬消失,唯一能讓庶民不必以切手斷腳來躲避徭役兵役,值得叫好的就是皇帝在廣設大糧倉……老百姓實在是太飢餓太飢餓了。

可偏偏糧倉更是讓舉國庶民大反!!

隋煬帝在全國建了六大糧倉,其中最著名,也是規模最巨大的一座就是回洛倉,它有5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倉內有倉,本來就是為了解決洛陽一帶的口糧問題。

糧倉一為官倉,二為社倉,後者又被稱作民倉:“為百姓預作儲貯,官為舉掌,以備凶年”,結果是朝廷透過民倉補官倉,是去挪取社倉的民糧,這等於是搶劫,落得天下糧倉都不賑濟老百姓!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隋煬帝設大糧倉……老百姓實在太飢餓了。

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這令百姓逐糧,逼人民去偷去搶去騙……擋都擋不住,“盜賊蜂起,禁令不行”,去偷去搶去騙既是生存的手段,整個國家的賦稅徵收體系基本上就崩潰了。

老百姓集體去偷搶總要有個名堂,造反、起義就是名堂,也是揮動凝聚力量的旗幟……

有一股由農民和盜賊匯成的武裝勢力就是這樣子來的,它叫作瓦崗軍。

瓦崗軍的老大原本是犯法亡命至河南瓦崗的司法官員翟讓,他一開始純為逃命,反叛即是求生的本能,所以說,翟老大胸無鴻鵠之志,也沒拯救黎民的宏願,他頂多只想混成強盜王或山寨寨主……17歲的徐世勣智勇雙全,投靠了翟讓,幫忙他把跟隨的群眾推上萬人。

李密在這時候登場,他向第一位大哥楊玄感攤開決勝天下的棋譜,也就是決勝三策:上策是北上攻打關中,控制山海關,中策是攻佔長安,下策則是攻打洛陽。

楊玄感堅持攻打洛陽,結果是死。

李密投奔翟讓,一加盟瓦崗軍馬上就是不一樣了!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李密跟翟讓一合作就聚焦在一個“糧”字,搶官家盈溢倉庫。依李密之見,天下蒼生畢竟跟著糧食走,誰能讓人填飽肚子,誰的人氣必旺,也就有了大聲勢、大氣場。

神話崛起 上策丟失

區區萬人的瓦崗軍一有了李密,一年半載之內,兵力飆破30萬(接下來的發展,隨時可調動的人馬超過40萬),一時間,天下反軍盟主就是李密,民間家喻戶曉的救世英雄也是李密,於是李密權力膨脹了,李密的神話也出現了。

權力的膨脹讓他一步步走入看不到自己的盲區,最終掉進自己神話的陷阱。

恰是這個時候得由自己來選擇將決勝之上策實踐了

異常諷刺的是,李密當初所獻三策是以入侵與攻打關外為上策,下策是固若金湯的東都洛陽……可他李密自己卻跟敗亡的楊玄感選擇一樣,把目標鎖死在洛陽,選的居然是下策!

為什麼?

李密自己已辨認不清,所謂的神話到底是因為他李密是神人,還是天下糧倉造就了神話?

據記載,李密攻陷洛口倉,開倉賑食,饑民多達數十萬,“群盜來就食者並家屬近百萬口”!

公元617年,李密帶領7千精兵襲擊興洛倉,開倉任由百姓領取糧食,連婦孺老幼都趕去,人潮洶湧,絡繹不絕,多達幾十萬人。

不只洛陽一帶,遠處群盜也莫不響應,狂熱加入瓦崗軍,很多郡縣就順勢被李密藉機攻陷,其間也收降了不少出色的隋軍將領……

李密的神話既然跟開倉放糧賑民效應有太直接的關聯,他也把自己困在糧倉的魅惑中,眼中的天下格局窄化成洛陽糧倉,他沒衝出糧倉,反得膠著在洛陽打滾,日以繼夜跟隋朝最精良,而且援兵不絕的大軍死磕,優勢沒有,成本太大,不斷消耗,不斷買單……

這恰恰是讓李淵嘿嘿竊喜的事 “助我抵擋洛陽隋軍的進攻” ,不外是在為瓦解隋朝,創立唐朝開路。

隋末從傾頹到倒塌,速度快,過程短,天下誰主沉浮在瞬間落定──

李密耀眼至極的榮光一閃而過,註定是劃落在浩瀚長空的流星。

隋煬帝一死,天下新主是唐高祖李淵;新帝從他在太原起兵到攻下長安城,不到半年的光景。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

大一統的朝代鮮有如此迅速更迭,且銜接得若無過渡時期,隋唐就是這麼異樣,所以,“唐食隋糧”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亂世天下 眈眈逐逐

那是公元617年春天,李密35歲。

他親率7千瓦崗精兵攻下隋朝第一大糧倉──洛口倉,一開倉賑民就轟動了天下,除了饑民百姓數十萬人,還有“群盜來就食者並家屬近百萬口”!

他就這樣建了洛口瓦崗軍政權,這一躍就是“魏公”了,成了反隋義軍的最強統帥,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

魏公李密奪取滎陽,佔領距離東都洛陽城約50公里的洛口,還拿下東都洛陽城15公里外的金墉城。

可以看出來,李密帶兵搶劫糧倉,開倉賑濟的效果太勁爆,太完美了……天下鬧饑荒,蒼生跟著糧食走,每賑糧一次引爆幾十萬人摩肩接踵的場面是小意思,被稱爹叫娘也不出奇……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蒼生跟著糧食走或死心塌地跟著李密走是兩不同概念,雖有幾十萬,甚至百萬人往矣,可是,有多少搶領糧食者一心出自支援李密推倒隋朝政權的革命鬥爭?又有多少人要集體來把李密 “平治天下,捨我其誰?” 應驗?

亂世天下,對蒼生更貼切的寫照或許是“慾望橫流、貪戾無厭”,又有誰不是在眈眈逐逐?

改朝換代不是開倉賑濟

李淵也在陝西搶過永豐倉來勞軍賑民,其他起義軍閥亦有人幹過同樣的事,不過,沒人比李密那麼頻密,那麼“專業”,那麼神魂顛倒,那麼俠盜羅賓漢!

要做草莽綠林英雄或俠盜羅賓漢跟推翻統治權的逐鹿人絕對大有分別,李密的“集中戰略”失焦在“李密神話”和傳奇中,這樣的神話是很水滸傳,很梁山泊,很宋江那樣禁不起招安的……

他沉溺於打造其神話的糧倉效應,糧倉於是也成為陷阱;在李密被推舉為大當家後,他擁有自己的魏公府和行軍元帥府,大本營就建在擁有大大糧倉的洛口,故被成為為 “洛口政權“。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瓦崗軍大哥翟讓胸無大志,能飽暖思淫慾地過寨主日子就覺得挺好,他頗識時務,把軍隊管理正規化、向洛陽闖關的戰略部署大事交給李密……

李密第二次帶3萬人去攻搶回洛倉時,還就地修築營壘,對東都洛陽採取蠶食逼迫之計,洛陽隋朝廷急派人到江都(揚州)向隋煬帝求援:李密有眾百萬,圍逼東都,據洛口倉,城內無食,若陛下速還,烏合必散;不然者,東都決沒。

透支自己 為敵買單

“李密有眾百萬” 也許誇大了一點,不過,瓦崗軍聲勢極大是可以肯定的,李密要以糧倉逼得洛陽城內斷糧無食也是事實,他的威脅的確非常大,問題就在沒把洛陽攻克。

為何?

主、客觀內、外在因素都有──

客觀而言,洛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李密自己也承認,攻洛陽是最下策。

公元605年,隋煬帝繼位,同年拍板在洛陽營建都城,次年竣工,再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六宮百官從西都長安遷居洛陽,帝國的權力中樞遷移至此,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隋煬帝不在時洛陽城時,他愛孫楊侗一定留守,有重臣團隊,也至少駐有20萬裝備精良的隋軍守護。城外有兩個大糧倉──回洛倉跟洛口倉(興洛倉),兩大倉之間有兩城,即金墉城跟偃師,李密跟隋朝的戰爭一直膠著在這一塊……

隋煬帝認定洛陽城是絕好的軍事要地,工程也特別重視周邊防衛,所以洛陽城很堅固,防護條件甚佳,李密久攻不下不是沒道理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隋煬帝頻密調派各地精兵救援洛陽,舉凡隋軍打輸了,馬上一波接一波撲過去支援,李密即使打勝了,往往卻勝得很慘烈,打到背腹受敵,除了糧食,也拿不出其它什麼來犒軍。

講到主觀的內在因素,首先是李密自己失焦走樣,從一個擁有很多優勢的逐鹿人變成困獸,一條好路走到黑,跟隋軍的精兵死磕,既透支自己,又為其他逐鹿競手買單。

再者,魏公麾下是盜賊多過軍人,焚林竭澤,短檢視利,基因很草莽很流寇…… 加上派系,一碗水怎麼也端不平,讓他多了猜疑和糾結。

矛盾能粗暴解決?

瓦崗軍內部的問題──

話說翟讓把最高權力拱手給了李密,輩分上,翟讓還是老大嗎?權力的運轉改變了,老規矩變了嗎?李密大權在握,連李淵都沒放在眼裡,對翟讓難道還能謙卑嗎?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於是,問題來了,靠內訌矛盾來鑽營離間之徒也多了!

雙頭馬車、一山二虎根本不可行……況且瓦崗軍簡直實行兩個制度──翟讓制及李密制,矛盾叢生,李家軍出去打仗,翟家軍天天吵他們沒分到油水,分贓永遠是計時炸彈的火引……

聽說翟讓那邊不滿,李密心裡有鬼,大業未成,毒蛇螫手,只好壯士斷腕……他設了一場豐盛的夜宴,酒酣飯飽的大哥翟讓估計自己頭顱落地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作為領導,矛盾是如此粗暴解決的嗎?接下來的瓦崗軍只有姓李的瓦崗軍,不存在姓翟的?

對於李密,人心哪看得出來?底下的人看李密也覺得他更像呂布……相當部分的部屬質量還處於姓翟的水平,李密不容易把大軍嚴格正規化,他日以繼夜,疲於奔命跟隋軍作戰,越打近東都洛陽就越戰得天昏地暗,單單是隋煬帝所器重的援洛大軍總指揮王世充,前後就跟李密短兵相接超過百次,而且總是不分勝負,動輒就出動數萬大軍廝殺。

李密也授權給其他將領去發揮,曾經發生這種事──

李密:一個精彩的梟雄

瓦崗軍搶奪了回洛倉,不是乘勝追擊,竟然是先縱兵大肆搶劫,賊性不改,狂亂無紀,沒多久就被隋軍撲殺得落花流水,死傷慘重,又得由魏公李密親自出馬!

肥肉當前 掉不了頭

也有人勸李密暫時撇下洛陽,回到他自己“決勝三策”的上策:進軍關中。

但是李密能嗎?

他手上已經控制了幾十個地盤,且離入侵洛陽城近在咫尺,他認為部下諸將多是群盜出身,沒什麼文化,只顧當下利益,讓他們放下眼前的大肥肉洛陽,要他們跋山涉水進軍關中,去征服幾百裡外的陝西長安,捨近求遠,他們肯定是不情願的。

如果看不到甜頭,不願遠征,改弦易轍必然失去積極性。

李淵不同,他害怕李密,擔心洛陽精兵,又顧忌突厥部落攻其後方……有了李密在拼命自我透支,跟隋朝主力軍纏鬥得焦頭爛額,他反而去攏絡突厥,要戰馬,不要戰士,又因以關中作為根據地打統一戰,取得關隴集團的契合,很快就走出函谷。

公元617年,李淵以20萬軍力攻破長安,立了隋煬帝留守在洛陽城的孫子楊侗為皇帝,名義上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己是大丞相。

從5月起兵到11月拿下京城,嚴格來說,李淵只花了5個月就一氣呵成!

公元618年,窩在江都(揚州)年餘的隋煬帝被他最精銳的特種部隊驍果軍(禁衛軍)兵變結束了他酒色荒淫的最後歲月;叛變是由貼身軍官宇文化及所主導,驍果軍徵自山東,大多數軍人思鄉心切,禁衛軍的待遇也不能阻止他們要回家。

隋煬帝是被勒死的…‥臨死前,他最想知道的是:朕有何罪?!

隋煬帝一死,江都行宮馬上由宇文化及擁立了一個新皇帝,是隋煬帝之侄楊浩;2個月後,長安城的李淵自立為帝,將僅僅在位半年的小傀儡皇帝楊侑廢黜,緊接著是隋煬帝留守在洛陽城的愛孫楊侗被東都朝廷擁立為新帝……

江都方面,不下10萬驍果軍準備西歸,由宇文化及率領,洛陽那邊,洛陽城被李密的軍隊重重包圍,楊侗與輔政團隊獻議籠絡李密,以至高官爵和財富誘之,李密居然接受招安,果然很宋江!

在這關頭,李密大軍估計不下30萬,依當時的形勢,不論跟哪股勢力相比,李密的牌面還是佔優勢。

江都驍果軍北返西歸對長安的唐高祖李淵政權跟洛陽城的楊侗傀儡政權都肯定有衝突。它是隋朝最後一支悍勇雄軍,是隋煬帝一手打造的精銳特種部隊。

困獸之鬥 戰之罪也

李淵稱帝前,兒子李世民帶過大軍東進洛陽,跟李密的瓦崗軍交戰幾回合,結論是放棄東征計劃,還是平定關中為要,即使能強行攻下洛陽,也無法長期固守,何況李密的勢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攻滅者。

這是李淵政權對洛陽城隋軍及李密瓦崗軍兩股勢力的態度。對宇文化及的江都驍果軍,它認為,對方遠隔千里而來,山川懸絕,對關中暫不構成威脅,待有餘力時,再打不遲……他們把輕重緩急輕重排序得很清楚,先鞏固關中,對付周邊威脅,兵鋒正盛的強敵,須先避之,待其疲累。

李密的牌好,軍力最強大,談判條件最優,由於各方相互為敵,也就形成任何敵人的敵人都有可能合作的微妙局面──可在最有利的態勢下,李密卻選擇出頭去打隋朝最後一支悍勇雄軍。

這可是隋末兩支最強軍隊的生死戰,也是最徹底的對決──瓦崗軍不讓驍果軍路過,進行攔截,既為長安,也為洛陽政權白白豁出去!

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

慘勝的代價還附帶厄運,就在李密的兵力蒸發過半,疲憊不堪的檔口,洛陽城的王世充嚴陣以待,挑選精兵駿馬,以兩萬多名將士,兩千多匹戰馬突襲李密軍隊……

名噪一時的瓦崗軍敗剩最後的殘餘,兵敗如山倒,駐守洛口的將領已經跟王世充勾結了,連大糧倉也被裡應外合搶走,部下多名叛將連同地盟一起易幟……洛口政權只撐了兩年就垮了。

李密的劍出鞘了──這次是要自殺謝罪,還好被及時攔住,想想,驍果軍靠自己截斷歸路,讓唐朝不戰而據有長安,這功勞唐高祖李淵應該心照,於是李密選擇帶著兩萬兵馬奔向長安,只希望能當個大唐皇朝的重臣。

那一刻,流星殞落了……

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

Tags:李密李淵隋煬帝洛陽瓦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