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燕都評論:旅遊紀念品不能總是“同一張臉”

由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 發表于 運動2023-01-28

簡介旅遊文創產業如何更好地承載文化內涵、民俗風情及深層價值,如何滿足遊客對美好文創產品的需求,成為文創紀念品市場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燕都遊客是什麼意思

本應為旅遊目的地獨一無二的紀念名片,卻以“同一張臉”出現在全國各地旅遊景點,“同質化”“低端化”甚至“地攤化”,成為我國旅遊紀念品市場的尷尬標籤。甚至有人編段子調侃:義烏人民出去旅遊一定沒啥意思吧,畢竟紀念品都是從你們那拿貨的。旅遊文創產業如何更好地承載文化內涵、民俗風情及深層價值,如何滿足遊客對美好文創產品的需求,成為文創紀念品市場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燕都評論:旅遊紀念品不能總是“同一張臉”

大概每個旅遊城市都有個專門面對外地遊客的“紀念品一條街”。這些年,一部分遊客已經心照不宣地掌控了一份“手信秘笈”:人未到,貨已買——出門旅遊之前,先在淘寶上把當地紀念品定了再說。不僅貨比三家,還能價廉物美,最關鍵的是省卻了帶來帶去的煩惱。

“旅遊紀念品”上的陳年舊梗很多,吐槽的點無非就是兩個:一是“全國景點一般貨”,二是“紀念品多是又破又醜”——前者指向“同質化”,後者指向“低端化”。一塊一模一樣的絲帕,在杭州可能叫“杭繡”,去了蘇州就叫“蘇繡”,到了四川又成了“蜀繡”,在河南改名“卞繡”。至於銀鐲褪色變黃銅、塑膠珍珠掉了皮、犛牛骨筷子盡是塑膠味……既是笑談,更非罕見。遊客懶得較這個真兒,而躺著也能賺錢的小賣家們,更是懶得在這種一錘子買賣上創什麼新了。

出門旅遊,就是花錢。從消費心理上看,旅遊消費是帶有衝動情緒的。按理說,能挑動遊客購買慾的旅遊紀念品,分分鐘就能讓消費者愉快埋單。資料顯示,發達國家旅遊購物佔旅遊收入的比例在60%至70%,而目前我國旅遊購物的比重還不到40%。有商品無文化、有買賣無規矩,好好的紀念品市場被弄得“一地雞毛”。

我國旅遊紀念品市場的尷尬現實,起碼有兩個反思的維度:第一,在這個全域旅遊時代,一些坑蒙拐騙、粗製濫造的旅遊紀念品市場,竟也有地方愣是給了他們一片法外之地。漫天要價、看人下菜……一切叢林交易的粗鄙,大概都能在這個市場上遇見。那麼,對地方部門來說,這究竟是管不了還是不想管?第二,旅遊紀念品當然是剛需,前提是有創意,只能在本地才能買到,而別人複製貼上不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景點,如果還是躺著數錢懶得花那個心思,一些有特色的紀念品,恐怕不會憑空出現。好的旅遊文創產品也不是沒有,比如著名的“故宮系列”。至於把景點與時髦的彩妝或零食等“跨界融合”起來的例子,也不算鮮見。只是,這樣的例子並不多。

有些景區調整起門票價格來,簡直就跟“割肉”一樣。可是,在發掘旅遊紀念品附加值上,卻顯得不諳世事般風輕雲淡。美好旅遊的剛需和低劣紀念品的“倒胃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看來亟待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拯救。總之,廣袤遼闊的旅遊紀念品市場,千萬不要再勞煩義烏小商品去承包萬萬年了。

(燕趙都市報 鄧海建)

Tags:紀念品旅遊文創遊客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