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3-01-26

簡介■ 鑑別診斷1——胃間質瘤胃間質瘤根據病變發生部位與胃壁的關係可分為黏膜下型、肌間型、漿膜下型及胃外型,黏膜下型胃間質瘤好發於胃體及胃底,多表現為黏膜下軟組織腫塊,向胃腔內生長,表面有小的臍樣切跡或形成較大的液平,增強後動脈期輕度較均勻強化

胃佔位有什麼症狀

原創 杜華陽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一文總結乾貨,快收藏!

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胃佔位病變,我們比較重視胃癌等惡性病變,診斷相對容易。但對良性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知識相對缺乏。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胃常見良性佔位病變的影像學特點和鑑別診斷。

病例分享

患者女,75歲,飲酒後出現上腹刺痛伴腹脹,無放射痛,無噁心、嘔吐、腹瀉等不適,服用奧美拉唑後無緩解。外院胃鏡示胃小彎有直徑2。5cm圓形隆起,考慮胃間質瘤可能性大。子宮肌瘤病史。

全身PET/CT示:胃竇小彎側內凸結節,代謝稍增高,考慮良性或低度惡性病變可能性大。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1:平掃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2:動脈期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3:門脈期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4:延遲期

上圖可看到胃竇小彎側軟組織密度結節,大小約18mm×17mm,平掃CT值約37HU,增強掃描動脈期可以明顯強化,CT值約134HU,門脈期持續呈高強化,延遲期強化減低。餘黏膜面未見異常強化,漿膜面光整。胃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

患者影像學特點

胃竇小彎側結節狀實性佔位;

動脈期明顯強化,門脈期持續強化,延遲期強化減低,門脈期達到強化峰值;

動脈期病變斑片狀強化,門脈期強化範圍逐漸增寬;

黏膜面未見異常強化,漿膜面光整。

鑑別診斷

根據上述影像表現及影像學特點,按照常規疾病的診斷思路,從定位、定性兩方面考慮。定位上比較明確,考慮胃組織來源;定性上考慮良性或低度惡性病變。

根據疾病由常見到罕見可以考慮下面幾種疾病:胃間質瘤、胃平滑肌瘤、胃血管球瘤、胃神經鞘瘤、胃淋巴瘤。

■ 鑑別診斷1——胃間質瘤

胃間質瘤根據病變發生部位與胃壁的關係可分為黏膜下型、肌間型、漿膜下型及胃外型,黏膜下型胃間質瘤好發於胃體及胃底,多表現為黏膜下軟組織腫塊,向胃腔內生長,表面有小的臍樣切跡或形成較大的液平,增強後動脈期輕度較均勻強化,門靜脈期持續性較均勻強化。

胃間質瘤主要影像學特點

發病位置:以胃體部大彎側最多,其次胃竇部;向腔內、腔外或同時向腔內外突出生長,以腔外生長多見;

惡性者:直徑多>5cm,形態欠規則,可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可有壞死、囊變、陳舊性出血所致低密度灶;

增強呈中等或明顯強化,囊實性者周邊實性成分強化明顯,腫瘤表面可見強化明顯、完整的黏膜面,可見索條狀細小血管;

強化峰值很少達到100HU以上。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5:患者男,62 歲,胃體部間質瘤,病灶內壞死與胃腔相通,可見氣液平面,增強掃描病灶周圍明顯強化,壞死區不強化。

■ 鑑別診斷2——胃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胃部間質性良性腫瘤,起源於胃壁肌層或胃壁血管任何部位的平滑肌瘤。常為單發,偶見多發,90%為單發,約佔胃良性腫瘤的40%。一般呈球形或卵形,質硬,無真正包膜,表面光滑,可呈分葉狀,多數無蒂。

小的腫瘤侷限於胃壁內,大者可突入胃腔,或突出於漿膜下,或向內、外突起而呈啞鈴狀,有時突出漿膜面而一端遊離於腹腔中。腫瘤大小不一,一般在0。5~1。0cm,但也有達2cm以上者。根據起始部位和發展方向,分為腔內型、腔外型、壁間型和腔內外型(啞鈴型)四種。

由於覆蓋在腫瘤頂部表面黏膜血供不足,而致潰瘍形成,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出血可能以大出血為首發臨床表現,也可能為少量間歇大便潛血。當瘤體增大或出現併發症時,也可出現上腹痛、腹脹、腹部腫塊,甚至梗阻。

胃平滑肌瘤主要影像學特點

多見於胃體部;多為單發,圓形、類圓形;

起源於肌壁間,增大後向腔內或腔外或同時雙向突出形成軟組織腫塊,腔內型多見;

體積一般不大,<5cm,密度常呈等密度;增強緩慢均勻強化。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6:患者女,47歲,賁門平滑肌瘤,上兩圖分別是平掃和門脈期,平掃示賁門處2。4cm×2。1cm均勻軟組織影,CT值約43HU,形態規則,腔內生長;門脈期示病灶呈輕度均勻強化,CT值為62HU。下兩圖為56歲男性患者的動脈期、門脈期影象,瘤體長徑與胃壁平行,病灶呈均勻強化。

■ 鑑別診斷3——胃血管球瘤

胃血管球瘤發病率約為胃腸道腫瘤的1%,發病年齡18~90歲,中位年齡54歲。最常見的症狀是上消化道出血和上腹部疼痛,少數可有胃區不適,也有常規體檢中偶然發現。

胃血管球瘤多位於黏膜下層,平掃為邊緣光滑,均勻一致低密度改變,增強掃描病灶在動脈期及延遲期均呈現均勻的明顯強化。一些較大病灶,可以有類似肝血管瘤增強表現。病灶中有時可以伴有斑點狀鈣化,如果病灶中央缺血壞死或潰瘍,可出現低密度不強化區。CT可以對血管球瘤做出定性診斷。

胃血管球瘤主要影像學特點

多位於胃竇肌層,直徑一般小於4cm;

邊緣光滑的孤立性結節樣腫塊,邊緣光滑跨壁生長低密度腫塊,密度均勻;

病灶迅速明顯強化,且強化均勻。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7:胃血管球瘤,病灶位於胃竇部後壁。分別是平掃、動脈期、門脈期、冠狀位顯示病灶。平掃呈等密度軟組織密度腫塊影,增強動脈期明顯均勻強化。門脈期強化均勻,與腹主動脈強化程度類似。冠狀位重建示病灶位於胃竇部向腔內生長。

■ 鑑別診斷4——胃神經鞘瘤

胃神經鞘瘤起源於胃壁肌間Auerbach’s神經叢神經鞘Schwann細胞,生長緩慢。胃腸道神經鞘瘤少見,絕大多數為良性。好發於40~60歲女性,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隨著病灶的增大,患者會出現腹痛及消化道不適等症狀,病程常較長,部分患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

胃神經鞘瘤主要影像學特點

胃體、底部多見,以腔外生長為主(腔內外混合性生長少見,單純腔內生長者罕見),呈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邊界清楚;

腫瘤實變多見,軟組織腫塊、密度較低,CT平掃密度低於肌肉密度,動脈期強化不明顯,延遲期強化(有漸進性強化的表現),但強化峰值弱於血管球瘤;

出血、囊變、壞死、鈣化較少見,多為良性,惡性少見;

胃神經鞘瘤屬於神經源性腫瘤,除此神經鞘瘤外,還有神經纖維瘤、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等,單純從影像學上較難鑑別診斷,胃神經鞘瘤是最常見的胃神經來源腫瘤。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8:①平掃胃竇部結節狀腫塊影(箭),邊緣較光整,邊界較清楚,區域性突向腔外,密度均勻,呈等或稍低密度影;②增強掃描動脈期腫塊(箭)強化不明顯,周圍胃黏膜可見強化,區域性似不連續。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9:增強掃描延遲期腫塊(箭)進一步均勻輕度強化

■ 鑑別診斷5——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按照淋巴瘤的發生部位,可將其分為淋巴結內和淋巴結外淋巴瘤,臨床上胃淋巴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胃淋巴瘤主要沿固有層和粘膜下層浸潤性生長,黏膜面常不被破壞。是起自黏膜層,向黏膜下層及肌層浸潤性生長,在後期亦可向深層累及至胃壁全層,並常伴胃周淋巴結轉移,因反應性增生可以有明顯的區域性淋巴結腫大。胃淋巴瘤可分為:浸潤型、潰瘍型、息肉型(腔內生長腫塊)、結節型(黏膜下結節或腫塊)。

胃淋巴瘤主要影像學特點

多見於胃竇、胃體部;

胃壁不規則增厚、呈腫塊樣,增強掃描呈一致性中等程度強化,壞死囊變少見(較大者可出現),黏膜破壞少見;

其他部位可見腫大淋巴結;胃蠕動、收縮仍存在。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10:患者男,62 歲,手術病理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生髮中心樣B細胞(GCB)型。胃竇部小彎側胃壁瀰漫性明顯增厚,較厚處約2。5 cm,平掃呈均勻等密度。增強掃描動脈期增厚的胃壁呈輕中度均勻。

這5種常見胃良性佔位的鑑別診斷,你真不一定懂

圖11:門脈期病灶仍為輕中度強化, 強化程度較動脈期明顯;周圍可見散在腫大的淋巴結影(箭頭),較大者直徑約2 cm;胃周脂肪間隙清晰,鄰近器官未見明確浸潤。

病例分析

上述病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胃鏡輔助胃竇小彎腫物切除術”,最終病理證實為胃血管球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胃血管球瘤的相關知識。

▎胃血管球瘤

胃血管球瘤被認為起源於動靜脈吻合管壁上變異的平滑肌細胞,是由血管球細胞構成的具有器官樣結構的一種良性腫瘤,很少發生惡變,屬於血管外皮細胞,免疫組化及電鏡研究認為血管球細胞是平滑肌細胞起源。主要發生在四肢軟組織,以甲下、指(趾)腹多見,原發生於胃的血管球瘤少見。

胃血管球瘤少見,約佔胃腸道腫瘤的1 %。血管球瘤可以發生在消化道任意一個部位,甚至包括盲腸,消化道中最常見發病部位胃竇部。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平均年齡>50歲。發病原因不明,臨床表現無特異性,部分因上消化道不適就診。最常見的臨床主訴包括上腹部不適、疼痛,可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癥狀,腫瘤如果較大出現黏膜潰瘍出血導致慢性貧血,從而產生一系列相關臨床症狀。

▎胃血管球瘤組織病理學

根據球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和黏液背景的構成可分為5種亞型:

1、經典型血管球瘤(實體型)最多見,約佔3/4,主要以大片球細胞圍繞毛細血管生長,呈巢片狀排列;

2、血管瘤型:血管成分為較大的靜脈。似海綿狀血管瘤,瘤細胞成叢狀聚集於血管壁;

3、血管肌瘤型;

4、黏液樣型;

5、嗜酸細胞型。

胃血管球瘤影像表現

位置:胃竇部;

大小、形態和質地:均較小,直徑多小於 3cm,類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 實性結構的軟組織塊,且均為實性結構,未見囊性改變;

腫塊位於胃黏膜下,實質密度較均勻,平掃約30-40HU,未見壞死及囊變,病灶表面可見潰瘍, 病灶內可見小點狀鈣化;

增強掃描表現: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均呈明顯強化,動脈期腫塊周邊可見有結節樣強化或均勻強化,門靜脈期和延遲期仍有明顯強化,強化程度類似於門靜脈、下腔靜脈,甚至與降主動脈類似;

經典型胃血管球瘤與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強化方式類似,動脈期區域性或周邊出現絮片狀強化,門脈期進一步均勻強化,強化峰值通常出現在門脈期,CT值與同層腹主動脈相近,延遲期持續強化;

血管瘤型胃血管球瘤強化峰值可出現在動脈期,門脈期及延遲期持續均勻強化。

▎胃血管球瘤的治療和預後

1、血管球瘤生長緩慢,良性血管球瘤,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2、惡性血管球瘤的治療除了手術完整切除以外,術後再輔以小劑量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可以控制病情,改善症狀,預防復和轉移;

3、惡性診斷不明確者,行區域性切除加密切隨訪。

參考文獻:

[1]唐廣山, 韓婷婷, 許倩倩。 多層螺旋CT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 中國全科醫學, 2016(S1):398-400。

[2]舒俊, 張勁松, 唐永強。 胃平滑肌瘤的MSCT表現[J]。 中國CT和MRI雜誌, 2017(9)。

[3]朱文豐, 葉繼章, 龍麗華。 胃血管球瘤的CT影像學表現[J]。 醫學影像學雜誌, 2015(2):266-268。

[4]馬小義。 胃平滑肌瘤與胃神經鞘瘤的多層螺旋CT影像學特點差異性及鑑別價值分析[J]。 臨床醫藥實踐, 2018。

[5]王軍燕, 孫延豹。 胃神經鞘瘤的CT表現[J]。 醫學影像學雜誌(5):67-69。

[6]薛鵬,鄭紅偉,陳勇,張斯佳,漆劍頻,夏黎明,胡道予。 胃腸間質瘤的多層螺旋CT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1):34-38。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杜華陽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

本文稽核:楊衛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 End -

Tags:強化球瘤血管胃竇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