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由 京博國學智慧 發表于 運動2023-01-20

簡介人們最好都能在滿足身體的基礎需要之後都沒有其他過強的慾望,“虛其心”就是老子提倡讓自己的靈魂澄澈,內心慾望很少,很輕易的就可以被滿足,被哄好,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極致境界

道教死後靈魂在哪裡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樸素的辯證法,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慾”,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給孔子傳道過,孔子對於老子十分欽佩,他曾經說過: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

!”

孔子甚至把老子比喻成當時非常高深莫測、至尊無上的龍,足以見得他對老子的尊重。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事實上,當時老子的思想確實稱得上是“龍”的高度。老子的大道思想非常深奧,他所構建的“道”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是規定一切主宰一切的,世間萬物都符合“道”的規律。

老子就像他所講的“道”就像是龍一樣,高深莫測。在當時,老子就已經用一個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則和生命的智慧,在這一方面領先了其他思想一大截。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道德經

01

每臨大事有靜氣:人生要順應大勢,在無為中尋找有為之道。

老子哲學的核心是無為,但無為思想的核心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

老子非常推崇“水”的智慧,正是因為水是按照客官規律去活動的,《道德經》中說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的“不爭”其實也就是一種自在無為的思想。

所以說老子認為水是最接近“道”的。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道德經》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樣的思想其實是在“無為”之中蘊含了“有為”的思想,

順應大勢,順應道,才能找到有為之道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02

注重內心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老子推崇的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人,無知無慾。”意思是,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飢餓),使其思想單純,沒有未滿足的慾望。

老子不僅主張外物之平靜,還注重內心的平靜,也就是人性的無慾無求。慾望所引發的爭奪、血色事件太多。

人們最好都能在滿足身體的基礎需要之後都沒有其他過強的慾望,“虛其心”就是老子提倡讓自己的靈魂澄澈,內心慾望很少,很輕易的就可以被滿足,被哄好,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極致境界。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03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老子的思想核心“道”是精闢的辯證法哲學。

《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意思,事物的發展是矛盾對立的,禍福相依,在一定條件下禍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老子在這句話裡闡述了“禍”與“福”的辯證關係,是中國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

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乾糧”等等,這些常掛在中國人嘴邊的話語裡,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以為的福就給你帶來了災禍,而你認為的災禍卻給你帶來了意外之喜。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04

懂得示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道家哲學自然無為,也就是不主動標榜自己是強者。老子提倡“上善若水”,水就是看似柔弱的東西,而水卻可以以柔勝強。

《道德經》中有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意思是,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無堅不摧,沒有什麼能夠勝過它,替代它。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認真做到。

老子從水中參悟了以柔克剛的理論,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我們也要學習有效地示弱,以弱勝強。

道家五大人生啟示,注重內心的平靜,養好自己的靈魂!

05

學會進退自如,才能寵辱不驚。

《道德經》中對於寵辱有專門的解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得到寵愛或遭受恥辱,都像是受到驚嚇一樣。重視大患,就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

什麼叫作“寵辱若驚”?寵愛是卑下的,得到它會感到心驚不安,失去它也會驚恐萬分。這就叫寵辱若驚。

在老子的看法中,人寵辱若驚的這種表現,雖然是常態,但這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現如今,很多人都為了寵辱而活,甚至將重視寵辱超過一切。人生中的功名利祿、得失寵辱固然重要,但榮辱只是暫時的,我們要正確對待寵辱,做到寵辱不驚,不為一時的榮辱所約束,才能達到豁達開朗的境界。

Tags:老子無為寵辱若驚寵辱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