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消失的川味名品,成都“口同嗜”豆豉

由 川味龍門陣 發表于 運動2023-01-16

簡介出售時用荷葉包裝亦一大特色,不僅成為蓉城市民喜愛的調味料和下飯菜,常用於烹製回鍋肉、麻婆豆腐、蒸臘肉等菜餚,還是許多川菜餐館及川味小吃店的首選,像李劼人小雅飯店的豆豉蔥燒魚、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更非口同嗜豆豉不能出味

豉個字念什麼

《孟子》有云: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意思是世人對美味的食物、好聽的聲音和嬌雋的容顏,都有相同的喜好。

川味豆豉名店“口同嗜”得名即源於此

,字明義彰,斯文得體,而“嗜”字古時又有豆豉之義——劉熙《釋名》:豉,嗜也——更顯言之有理,實至名歸。光看招牌,成都這家曾經主營豆豉的傳統醬園就頂值得稱道。

消失的川味名品,成都“口同嗜”豆豉

提督街口舊照

口同嗜的前身是一家小作坊,1913年由成都人廖大五創辦,後由周厚甫繼業於提督街,專門製售豆豉。周氏豆豉做工精良,出品油潤髮亮,散籽成粒,入口綿軟化渣,鮮香回甜,深受街坊鄰里歡迎。周氏原為官宦,頗有舊學底蘊,自為其店取名口同嗜,

請當時成都奇人書家廖灼親書

,並於四十年代在西大街38號增設分號。

廖父為清末秀才,廖灼在父歿後無力為生,“加入”丐幫,憑一手好魏碑討口飯吃。提督街名藥店肖集翰、阿魏丸、存名眼鏡店招牌及川菜名店竟成園之堂屏均出其手。儘管筆墨功力深厚,但因身份卑微而被僱主要求不能落款,竟成園老闆陳伯勳就因那副對聯偶署其名,只好蔽之深閣羞於示人。未曾想七十年後,該堂屏竟賣出百萬之巨,可見廖氏造詣之深,這自是題外話。

消失的川味名品,成都“口同嗜”豆豉

抗戰時期的口同嗜店鋪

口同嗜豆豉的主料選用優質綿竹黑豆

,由綿竹城南門糧食行商廖茂生、黃尊之在當地代為收購,每年為口同嗜代購黑豆一千石以上(約10萬斤),用人力板車運往成都,一板車最多可拉豆子二十多石,天氣晴好時,快者三四天就能送達成都。

關於口同嗜豆豉的製作工藝源流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廖大五承自另一款著名豆豉——潼川豆豉的技法,一說是由廖氏自研自創。不管如何,它都是先期川味豆豉的傑出代表。製作前,先挑出體大均勻,豆粒飽滿,表皮光滑無破損的新鮮黑豆,經淘洗、浸泡、瀝乾、蒸熟、堆涼、入室裝簸等工序後再進行制曲發酵。

早年的口同嗜一直採用四川傳統的毛黴型豆豉生產工藝

,自然接種,低溫生產,儘管釀造週期長,但口感好,品位高,風味醇正。每年農曆十月至次年二月投料生產,又經翻曲、出曲、成曲、搓曲,加入川鹽、白酒、大小茴香、花椒、胡椒等料拌合後,才裝壇密封發酵半年,方出上品豆豉。

消失的川味名品,成都“口同嗜”豆豉

川味豆豉

五十年代以後,成都開始引入米麴黴型豆豉製法並廣泛運用,該法生產週期短,不受季節限制,但口味上較傳統制法相去甚遠,故八十年代初,成都釀造業又開始採用老法制豉,不過後來還是由於“效率不高,不適應發展需要”,漸被“先進理念、技術和裝置”代替,如此,老傳統風味當然也就被代替了。

成熟的口同嗜豆豉比當時其它豆豉顆子更大

,色澤更黑更亮,鹹淡適中且略回甜,更有股獨特清香,滋味厚重深長。出售時用荷葉包裝亦一大特色,不僅成為蓉城市民喜愛的調味料和下飯菜,常用於烹製回鍋肉、麻婆豆腐、蒸臘肉等菜餚,還是許多川菜餐館及川味小吃店的首選,像李劼人小雅飯店的豆豉蔥燒魚、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更非口同嗜豆豉不能出味。

消失的川味名品,成都“口同嗜”豆豉

川菜豆豉鯽魚

五十年代初,口同嗜與太和號、宏髮長、老同興、生生醬園、大通醬園、茂生源等七家醬園被確定為成都釀造業重點戶,1956年公私合營後改為口同嗜釀造廠。1966年,口同嗜釀造廠併入太和釀造廠,更名成都市蔬菜公司第二釀造廠,在隨後的十多年裡,口同嗜豆豉生產一度中斷。

1980年,第二釀造廠複名為國營成都市太和釀造廠,同時口同嗜豆豉作為旗下品種也恢復了批次生產,老字號重新煥發容光,數年內暢銷川內外,1987年還曾遠銷日本,1988年被評為四川省優質產品。九十年代之後,隨著廠制變更等各種原因,口同嗜再度惜別百姓餐桌,又一次消失了。

關於川醬巨擘——“正府街太和號”的龍門陣,另文再敘,敬請關注。

消失的川味名品,成都“口同嗜”豆豉

川菜回鍋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僅供示意

轉載請註明:川味龍門陣(即川味文化)

【關注“

川味文化

”】

川味龍門陣

Tags:豆豉口同川味釀造廠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