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李想懟團車對不對?

由 汽車材料與工藝 發表于 運動2023-01-14

簡介但是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汽車已經被賦予了“四化”(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概念,除了作為交通工具本身的屬性不變之外,更多人相信在未來“互聯互通”的“元宇宙”內,汽車應該具備娛樂化、社交化等一些功能,這不是以傳統制造業的製造屬

制卡需要什麼裝置

李想懟團車對不對?

說實話,在熱搜之前,我沒有聽說過團車這家公司,對這家公司也不瞭解。也沒有理想汽車的工作經歷,文中有偏頗之處還行指正。

李想懟團車對不對,作為局外人不想武斷的判斷,但是作為汽車從業人員,咱先從車的本身談談。

汽車的本質:“出行”的“工具”。

汽車出現的最初目的是將人從

A

點送到

B

點,提升效率,降低無效時間。汽車誕生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

1886

年,之後

130

多年時間內,汽車不斷的更新迭代,但主要是以化石燃料為主要動力能源。即便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和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科技)也沒有改變汽車的本質。但是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汽車已經被賦予了“四化”(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概念,除了作為交通工具本身的屬性不變之外,更多人相信在未來“互聯互通”的“元宇宙”內,汽車應該具備娛樂化、社交化等一些功能,這不是以傳統制造業的製造屬性為基礎的,而是以虛擬的軟體驅動為核心打造的所謂生態系統。這才是“新勢力”勇於前赴後繼的關鍵。

但是,只要汽車作為“出行工具”的屬性不發生變化,就需要從安全、效率、耐久性等基本方面考慮。而目前新勢力最大的問題是側重點放在配置、軟體等方面,從目前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所謂的自動駕駛(官方都已經改為駕駛輔助)不過是“噱頭”而已,不管是從智慧化程度還是使用體驗來說都是初級階段。特別是

OTA

升級,更讓人覺得是一臺半成品的車在後市場逐步完善。

造車容易嗎?

不管是作為製造屬性的品質管理還是作為軟體驅動屬性的功能設計,最終都需要透過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評價。車作為基本的載體,要具備基本的驅動、轉向、制動系統,作為驅動系統來說,要有基本的發動機(電機)、變速箱(減速器)、驅動軸;作為轉向系統來說,要有基本的轉向齒條、轉向機等;作為制動系統來說,要有基本的剎車踏板、制動執行器、制動卡鉗等。即便未來汽車真的實現“四化”,作為最基本的製造品質也是要保證的,因為作為製造商至少要保證汽車出廠前是合格的。作為製造本身,涉及材料、工程、晶片、通訊等多個領域,同時涉及製造標準制定,裝置、模具維保,工藝引數管理,人員技能維持等多方面,需要多方面的技能儲備和人才培養。不僅如此,供應鏈成熟度決定一家車企或者說一輛車的成熟度。中國從

1956

年第一輛汽車誕生到目前雖然已經有

60

多年,但也就是最近

10

年左右的時間,中國汽車包括供應鏈體系才逐漸實現成長和成熟。而就研發來說,圖紙的設計一般包括兩種:設計圖和承認圖。正式由於供應鏈體系的不斷成熟,研發相對變得就容易很多,最不濟的方法就是提供尺寸、效能(甚至都不用)要求後讓供應商畫圖紙後再承認,這樣以來,研發就容易多了,再者出問題甚至召回的時候直接寫上“由於供應商製造原因”就可以摘清自己的責任了。

為什麼出現大家相互鄙視的情況?

現在造車研發週期已經由原來的

48

個月到現在的

36

個月,甚至

12

月,再甚者還有團車說的

3

個月,這其中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供應商嗎?沒有人提供電機、電池和電控,就弄一個

PAD

在那設計個介面和做個

PPT

有啥區別?也正是如此,大家都知道造車的關鍵不是有沒有技術,而是能不能把供應商拼湊到一起。都是一窮二白,裝什麼富豪!這也是為什麼大家互相鄙視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新勢力都選擇純電動汽車?

相比傳統的燃油車,純電動汽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電機

+

電池

+

沙發,而現有環境下,電機和電池甚至電控都有各家供應商提供,所以,相比傳統燃油車燃油發動機、變速箱的高成本研發費用相比,開發成本就會降低很多,同時汽車作為高利潤率彙報、持久維修黏度的商品,造成了低研發成本、高回報、持續回報的局面。這才是新勢力看重汽車製造的根本,說什麼顛覆傳統燃油車、說什麼智慧生態都是扯淡,至少

10

年都是……換句話說,要顛覆傳統燃油車,怎麼不去搞氫燃料電池汽車呢?有那資金、技術和時間嗎?

造車需不需要技術?

當然需要。對於不同的造車公司,對於技術的定位不同。對於像豐田、比亞迪這樣車企,認為電機、電控、

IGBT

模組等零部件的設計與製造屬於技術,把焊接熔深、前處理引數規格、漆面分級管理、螺栓扭矩等作為技術,把供應商品質維持和提升作為技術;而有的公司把

SQE

作為技術,把自動化率、智慧工廠作為技術,把

OTA

升級作為技術。作為技術本身來說,都是需要的,只是側重點不同。但是,汽車目前來看,未來也應該屬於製造業範疇,最本質的特性就是耐久性,更新迭代的速度不像快消品或者電子類產品那樣,如果不能從設計、製造、管理等方面積累技術儲備,很難持久的實現車型的更新迭代。到那時候,大浪退去,才知道誰在裸奔……

至於說李想懟團車對不對,其實沒那麼重要。至於團車為什麼造車,看看從

2018

年上市後的財務資料就已經看出來了。華為造車我們理解,華為也毫不避諱的講是受美國政府無理打壓進入了寒冬期。而又有多少車企能夠如此坦然?

造車本身沒有對錯,新能源車市場要想做大做強,就需要不同的企業進行嘗試,先把蛋糕做大。而市場是檢驗一臺車、一家企業是否具有生存價值的一杆秤。

Tags:造車汽車作為技術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