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3-01-07

簡介宋代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 演義作品卻不如後世歷史一旦被塵封,後人對它的任何描述,便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主觀色彩

三國演義的主編是誰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並不算短,大一統更像是近現代人想象出來的構建物。因為當一個大一統王朝剛建立時,新生的政權往往沒有統一天下。而等到這個王朝的日落西山,地方上便會出現傾向分裂的割據勢力。甚至在邊疆地帶出現強梁之外寇建立獨立政權。如果再算上那些大分裂大動盪時期,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其實比較長,甚至到今天依然存在著一個不易察覺的小南北朝局面。

雖然分裂的時間並不短,但在中外,我國知名度最高的軍事史和分裂時代是三國時代。其實仁義之君,傾城美人,忠勇武將,謀臣這些原型人物,在各種歷史演義中大量重複,這些人物總是以改頭換面的方式,出現在其他演義小說裡,但為什麼偏偏是三國演義最為流行呢?

三國曆史的特殊性因素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三分天下的格局在歷史上比較少見,並且還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通常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大致分為一下幾種:

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大分裂時代;

南北朝分裂這種胡漢對峙;

五代十國和五胡十六國這種,南北一方區域性統一,另一方分裂混戰的局面。

其他時代也有過短暫的三分傾向。比如南宋時四川將領吳曦勾結金人叛亂,準備在四川獨立建國,但被宋朝愛國將士誅殺而流產。四川在歷史上也被各種割據勢力佔領過,但三國時代的三分局勢在中國史上仍然很少見。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三國題材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三國時代的三方勢力各有特色:

蜀漢的王冠來自於對漢王朝血統的聲稱繼承權;魏國的王冠來自於漢獻帝的禪讓,雖然是逼迫漢室所得;孫吳則是亂世中割據一方的地方豪傑的代表。

三家割據的局勢,其實體現了十分鮮明瞭新舊過度的時代特徵,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可以在三方勢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況且,蜀魏的正統之爭可以被歷代統治者利用,捍衛自己的合法性。比如《四庫全書》就明確提到,北宋之前乃至北宋都以曹魏為正統。特別是北宋太祖登基的方式與曹魏奪位有類似之處,所以北宋諸儒生以魏為正統,把南唐後蜀視作蜀漢和吳的對應存在。

但南宋就改變了尊曹的歷史傳統,改為尊奉劉備為正統,漢人統治者和民間對於三國正統的承認終於達成了統一。因為蜀漢與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正統王朝,南宋朝野在主戰派佔上風的時代常常以蜀漢政權自比以激勵士氣。而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繼承了這一思路,其實是為了收買漢人人心。

所以三方勢力其實對應著渴望改變命運者的三種選擇:要麼以兩種方式獲得前朝的法統,要麼自立割據。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建國者身份引起情感共鳴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三家建國者的出身看,這是庶族地主和平民,挑戰士族地主和地方割據勢力的故事,讓人看到了階級流動的希望。

曹魏和蜀漢雖然因為有正統之爭而不共戴天,但事實上兩個政權在建國者的出身和推行的政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和劉備一樣,曹操的出身並不太好,從傳統角度看甚至很糟。他所寄託出身的閹宦家族,在傳統的儒家文化裡是幾乎沒有地位的。但是曹孟德卻少好任俠,行為放蕩不羈,很小就表現出了特立獨行的才幹和氣質。在崛起的過程中,曹操釋出《求賢令》唯才是舉,不論受薦者的出身與品行。這其實是對漢代受儒學士族把持的孝廉,徵辟制度的大膽挑戰。在擊敗了袁紹平定河北之後,他痛斥袁紹放縱親戚豪強兼併弱民土地的行為,並讓貧民為自己代交賦稅的暴行。之後就推行了一系列安定生命,抑制兼併的措施,體現出了明顯的法家色彩,在打擊豪族方面不遺餘力。

而綜合國力最弱、統治集團同樣出身貧寒的蜀漢政權推行了一套軍事優先的戰時體制,以應對嚴酷的國際局勢,有明顯的法家色彩。由於統治者的出身貧,所以不受詩書禮儀的金科玉律的束縛,不問門第,很能禮賢下士,四處尋求賢才,以求能迅速上升,改變命運。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劉備親自仿賢,尋求隱居中的諸葛亮,與曹操的求賢令其實也有共通之處。而諸葛亮的祖先,西漢時代的諸葛豐就是著名的法家拂士,所以諸葛家很可能有世傳的法家之學。在劉備留給後主劉禪的遺詔中說: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

這與曹操“擘商申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有共通之處。一反之前儒家士族劉璋對益州寬緩的、符合儒家傳統的溫和統治,就像曹操改變了袁紹對河北的統治風格一樣。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對命運的挑戰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桃園三結義雖然是虛構的,但反映了下層民眾結社自保的訴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劉備身上看到了希望。

劉備是流落民間的漢朝皇室後代,有國姓,有了爭奪天下的一定的合法性。但他論血統已經在大漢皇帝的五服之外,再加上中山王子孫過於眾多,所以劉備已經和平民無異。比他強的同宗劉姓,比如劉璋,劉表大有人在。

所以劉備有突破階層隔板,向上攀登,最後登上漢皇寶座的傳奇經歷。這是他區別於東周列國的世襲貴族,也不同於陳勝、朱元璋等布衣皇帝,以及那些出身將領大臣的開國之君的特別之處。從平民一路打拼,雖然敗多勝少,但還是戴上了漢朝皇冠。這一壯舉,打破了古代王朝家族一姓不再興的歷史詛咒,即同一皇室家族無法再次崛起的命運。後來五代十國的後唐,南唐,後漢其實只是在姓氏上假託前朝,而與漢唐沒有血統關係。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雖然英雄君主們成功地在與地方豪強,世家大族,皇族後裔的爭奪中勝出。讓下層人看到了階級流動,改變命運的希望。但是最後的三國裡,魏先被世代為將軍,令尹,太守、隱忍計程車族司馬氏家族所取代。曹劉兩家對命運的反抗,最終歸於失敗,世家大族再次奪回了統治權力。

反觀其他次品的演義小說,往往用庸俗的大團圓結局消解對命運的深沉思考,這些樂感文化的產物大約也只能流行一時,然後被掃進時間的垃圾堆。

陳壽的三國志提供了極佳的史料和改寫範本。有利於對歷史主線的把握和人物形象塑造。三國演義的源頭就是三國志,屬於國別體和紀傳體的綜合,魏書,蜀書,吳書下有各國人物的完整傳記。

此外,陳壽在蜀漢時曾經當過巴西郡中正,這一官職的責任就是品評人物臧否。所以在三國志裡,陳壽對每個歷史人物進行了經典的概括與歸納,非常符合魏晉時代的品評人物的風氣。比如關羽美髯,劉備長臂過膝等經典形象流傳了上千年至今。而且每個主要人物的經歷足夠完整,足夠豐富。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雖然蜀漢政權的歷史太短而且沒有設定史官,但是陳壽曾經師從譙周修史,而且受到了老師的好評。再加上他自己也是三國的蜀國人士,並十分重視收集有關材料。之前已經有了《魏書》,《魏略》等其他國別體史書,有值得借鑑的材料,所以他的作品有相當的可信度。

三國志位列前四史,其嚴肅性也不容隨意的改寫與質疑。所以三國演義對歷史的改寫能做到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兼顧了文學性與歷史性。這種既帶有深厚文化底蘊,又不失浪漫主義與人文情節的作品,最終確保了《三國演義》的經久不衰。

哪怕本國的文化產業一直萎靡不振,也有日本這樣的領居不斷拿去重新譜寫,塑造了文化圈的出口轉內銷經典。

為什麼其他以大分裂為背景的歷史演義都沒有三國這麼成功呢?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宋代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 演義作品卻不如後世

歷史一旦被塵封,後人對它的任何描述,便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主觀色彩。儘管正史與文學文字的性質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帶有虛構性。只是文學文字在有意虛構,文學作品則會在力求客觀時,不知不覺中觸發了人類的虛構天賦,以試圖還原歷史的細節。

何況,一些歷史文字還會囿於官方禁忌、個人好惡等主觀因素,對往事進行避諱或誇大。結果,有的歷史虛構合情合理,無傷大雅。但有的歷史文學中的虛構簡直就是敗筆。

比如從兩宋時代開始,楊家將和岳飛的故事就受到了天馬行空的大膽改編。這些改編的質量大多不高,很多衍生作品沒有處理好虛構與史實的關係。按當代的話來說,就是報道出了偏差。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有關岳飛的記載在一開始就遠遠少於三國志

岳家軍的原始記載受到了秦檜黨徒的大肆銷燬。很多岳飛的家人與親友部下受到誅連迫。哪怕是岳珂為祖父撰寫的《金陀粹編》和《金陀續編》,也只是孝子慈孫本著為先祖美言的目的,用春秋筆法寫作的。因而閉口不提岳飛早年的敗仗,還把其他將領的事蹟算到岳飛身上。後來元人寫宋史時也參考了這部書。故編入正史的岳飛傳記,已經是神化岳飛的起點,與真實歷史有一定偏差。

至於大名在外的楊家將,無論是在《宋史》,《遼史》,《十國春秋》等史書,還是民間野史《燼餘錄》當中,都相對簡單。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母題:太原受降-雁門大捷-被俘不屈-諸子繼業等,就是一組粗線條。整體來看,楊業在民間映像中的地位遠高於他在宋史中的地位。但楊家威名在外,廣受百姓喜愛,所以各種改寫可謂生生不息。這些改寫嚴重違背史實,說楊家將們平遼國滅西夏。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楊家將的民間形象與歷史原型也相差甚遠

此外,這些作品融入了太多的超自然因素,讓人想起《西遊記》等神魔小說。只要給將領們加上法系攻擊,就成了抗金抗遼版的《封神榜》。比如在改編自楊家將故事的《昭代簫韶》裡,先有八九個神仙從三層戲臺一起出場。接著紫微大帝指明天意:胡漢戰爭要打三年。三年之內,從君臣將帥到野夫各有劫數,其生死命運和善惡審定均由各路神仙暗中操縱。每到關鍵時刻,就有神仙出場履行天意。

岳飛傳的各種版本也偏離史實過於離譜,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和審美觀的審問。比如《如是觀》裡,岳飛成功北伐贏回了徽宗欽宗,而秦檜被打入地獄永世淪為畜牲,受到折磨。

這些大明年間爆紅一時的暢銷書,到了今天幾乎無人知曉。因為這些魔幻元素僅僅用來表達基本的前世命定,因果報應和愚忠觀念,不像西遊記那樣涉及到哲學叩問和終極關懷。所以低端的超自然元素就和今天的五毛特效一樣,反而成為解構經典母題的敗筆,在後人看來幼稚無比,降低了文字的可讀性。

而遊戲性質的意淫,也解構了兩宋歷史的殘酷性與嚴肅性。三流文人們在想象世界裡用地圖開疆,只能滿足某些人可悲又可鄙的虛榮心,卻無法觸發人們對於兩宋之交歷史悲劇的深刻反思。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地圖開疆的優良傳統 至今依然依稀可見

時代的制約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涉外的演義內容容易引起外族統治者的警覺

民族矛盾的敏感性,限制了反映民族戰爭文學的傳播。相比之下,三國只是漢民族內戰,而演義小說的前身是宋代話本和文人筆記。

從宋代開始,漢與周邊民族矛盾加重,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建國,甚至三次入主中原。這也是為什麼人民大眾創作了各種誇張的抗金抗遼神劇的原因。而宋遼-宋金-宋蒙民族戰爭的內容受到外來統治者的警惕。比如元雜劇裡的岳飛戲主要描寫岳飛被秦檜誣陷,隨後在地獄中秦檜受到制裁的片段,而不敢展現岳飛的軍功。

到了清代,岳飛則被雍正請出武廟。乾隆更是有選擇性的強調岳飛的忠誠而非戰功。他的《嶽武穆論》透過強調君臣名分來閹割岳飛,淡化華夷之辨。清代中後期獨尊關羽為武神,其實透過打壓岳飛的方式抬高了關羽。

也正是因為話題的敏感,加上史料的模糊,嶽武穆在死後幾百年裡一直不得安息。一頂頂大帽子不停地被後人扣在他頭上:從排滿先鋒倒擁兵自重之軍閥,又或者是剿匪能人與愛國楷模,甚至還有鎮壓人民起義的反革命打手。嶽將軍倘若有知,恐怕還會感慨“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岳飛與楊將軍故事的各種小人書

而楊家將演義在清代宮廷和民間也繼續演變發展,甚至衍生出了能把楊老令公從棺材裡氣活的版本《昭代簫韶》。這部嘉慶皇帝主持,眾多宮廷文人主編的戲劇將楊家將抗遼改成抗金,把所有人變成了受天帝擺佈的傀儡木偶,沒有個性的忠君殭屍。結局是雙方不打不相識,透過南北通婚,化解了所有矛盾。

這種拙劣的政治宣傳,因為不懂得隱藏傳播目的,不僅沒有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反而容易召來人們的厭惡。與此相比,三國演義的源頭《三國志》主要寫的是漢民族內戰。所以在外族統治的朝代裡,在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傳播中,受到的阻力小於宋代的名將傳奇。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劍拔弩張的雙方居然通婚了 是不是很奇妙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民族的戰爭文學大都歌頌對外作戰的武功:

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到維吉爾的《埃聶阿斯紀》;

再到中世紀法蘭西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東羅馬的《迪吉尼斯。阿喀琉特》和基輔羅斯的《伊戈爾遠征紀》,莫不如此。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反映羅蘭之歌的插畫

中國最著名的戰爭史卻總是反應內戰。除了外族征服的壓力,只怕是古代中國天下之中文化觀不無關係。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這幅1500年的地圖 體現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

傳播媒介的限制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傳播手段的過於高階 只能限制內容本身的傳播

語言這種媒介雖然只是資訊的載體,但形式也會影響到資訊本身。某些史料的文風很不利於民間藝人與勞苦大眾的解讀,限制某段歷史的流傳。而這種文風本身也是時代的產物,比如著名的《左傳》。

我們都知道關羽夜讀左傳的傳說。且不論故事的真假,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關公要熬夜苦讀這一本書。這是因為《左傳》的用詞微妙而考究,稍不注意就會漏掉重要資訊。比如《左傳》中繁瑣的軍事術語有嚴格的使用規則:

敵人不列陣就出擊叫敗某師。

兩軍列陣交戰叫戰,大敗叫敗績,剷除強敵叫克。

這與書本寫就的時代不無關係。在一個天子權威喪失,貴族們越級行禮,但依舊重視禮的年代。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狀態下的細緻描述,是繁瑣禮儀和貴族等級的體現。那個時代的語言中,由於社會生活整體上沒有後世複雜,所以詞彙數目總體有限,因此很多簡單詞彙兼備不同的詞性。而文字載體,無論是竹簡還是青銅器、鐵器,都不利於大段文字的書寫。為了讓書寫更加經濟,需要用最少的文字,在較短的時間裡表達更多的意思。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先秦金文銅鼎

左傳這樣的史書最初是寫給貴族看的,而不是寫給平民這樣的普通受眾的。所以這樣的文風給後代的解讀者帶來了不小的困惑。除了繁瑣的詞類活用和眼花繚亂的器物名稱,很多軍事術語有那個特殊時代的烙印。比如:

敗績明顯是和車戰有關。但馬拉戰車終究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對敗”的原始含義,後來的人們提出了戰車翻車、車轍混亂等不同的解釋。

故關羽夜讀左傳,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的想象。只有認真閱讀,才能最大限度地汲取資訊。因此沒有文物典章知識和語言敏感度,就很難完全讀懂春秋三傳這樣的早期歷史。這對於下層民眾和大眾讀者而言,實在是困難重重。倘若沒有《史記》,《資治通鑑》對於這段歷史的再敘,恐怕其他人也很難理解。

此外,《春秋》屬於編年體史書,《左傳》是註解《春秋》經文的作品。所以左傳裡對於歷史人物的記敘分散在各個年份裡,比較碎片化。這就需要綜合前後文,才能得到一個人物的完整形象,很像拼接一幅馬賽克。這其實不利於形成對一個人物的完整形象。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先秦時代的戰爭與後世截然不同

難以把握脈絡的歷史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春秋時代的列國分佈

左傳雖然難讀,但是大致的歷史脈絡其實好把握。只要從夷夏矛盾,宗周與諸侯的矛盾,還有霸主地位的轉移來看。爭霸戰場的轉移這幾方面入手,就能大致理清春秋時代的時代走向:

周王東遷後宗周與鄭的矛盾-鄭與諸侯的矛盾-齊國、晉國與秦國的逐步壯大-齊魯的衝突-齊國的稱霸-宋國圖霸失敗後楚國的威脅日顯-晉楚爭霸-秦晉矛盾-晉齊矛盾。最後中原弭兵,爭霸戰場轉移到了南方的吳越。所以,東周時代是一個貌似混亂,但在政治和文化上保持著內在整一性的時期。禮樂文化從中央到諸侯,從貴族到庶民的下移,促進了整體文化的繁榮。而戎夏衝突最終擴大了華夏世界的影響力。

但有的歷史殘忍得令人咋舌。皇帝像走馬燈般一個接一個地被換掉,人獸相食,同宗亂倫的殘酷記載讓人不忍卒讀。這樣的場景曾多次出現在五胡十六國時代。這種大分裂時代不僅政權名稱繁多,且國君頻繁更換與貴族荒淫變態,本身就是惡劣時代有待轉型的標誌。

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五胡與十六國的背景過於複雜

這樣的時代本身就缺乏方向感,自然難以把握脈絡。歷史斷裂的傷口裡流出的鮮血、散發的惡臭無助於道德教化。但中國文學素來都有興觀群怨的教化功能。寫這種時代只怕是有悖風雅,誨淫誨暴。

很多時候,與其說是我們選擇了我們最喜愛的英雄史詩,倒不如說,是因為一系列機緣巧合,讓作品選擇了我們。

也許是我們無意識中決定了自己的喜怒哀樂。正是這些英雄的一舉一動,一笑一怒,播動了我們心底的心絃,讓我們一次次重溫英雄祖先們做過的夢。

文章已於修改:,。影片小程式贊,輕點兩下取消贊在看,輕點兩下取消在看

原標題:《三國文化系列:作為文學作品的《三國演義》為何有很強的傳播能力?》

Tags:岳飛歷史時代三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