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由 南京快報 發表于 運動2022-12-06

簡介本來按照榻上策,荊州是必須要奪下的,但劉表也是坐擁一州之地的強大勢力,並不比江東弱,此時和劉表繼續發生衝突的話,便會被更加強大且已經騰出手來南征的曹操坐收漁利,因此孫權需要對與劉表集團如何相處一事重新做一下評估

什麼是那樣的什麼,比什麼,怎麼什麼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23

消滅黃祖後,孫權實現了榻上策的第一步,這不僅是他第一次對外擴張的重大勝利,同時也做到了當年兄長未能完成的事,這讓他聲望大增。

可是夏口城破後,孫權卻沒有趁勢佔領江夏,而是抓了幾萬百姓後東歸,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黃祖勢力徹底敗亡後,江東的對外政策再次轉向,在外部形勢發生鉅變的情況下,繼續和劉表為敵已經不符合江東的利益了。

這歸根結底還是由於孫權的擴張節奏太慢,七八年才打了一個江夏,而曹操已經把整個河北平定了。

本來按照榻上策,荊州是必須要奪下的,但劉表也是坐擁一州之地的強大勢力,並不比江東弱,此時和劉表繼續發生衝突的話,便會被更加強大且已經騰出手來南征的曹操坐收漁利,因此孫權需要對與劉表集團如何相處一事重新做一下評估。

另一方面,夏口距離江東較遠,若在此地駐軍的話,一旦發生大規模戰事的話,想支援也不容易。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權放棄了佔領江夏的方案,而是選擇收縮防線。

當然,孫權也不是徹底放棄江夏了,他在江夏東部的鄂縣(今湖北鄂州)留下胡綜擔任鄂縣縣長,以此地作為將來再次西征的前沿陣地。

這樣一來,孫權相當於對劉表釋放了一定的善意,而劉表此時已經病入膏肓,且內憂外患,更不可能有精力和孫權再起衝突,於是也就接過了孫權遞出的橄欖枝。

他任命長子劉琦接替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江夏的局面暫時安定下來,而孫權就可以根據曹操和劉表戰局的發展情況制定靈活的外交策略了。

然而沒過多久,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劉表死了。

這時候孫權必須要儘快做出決斷,荊州內部已然生出變故,由不得他繼續坐觀成敗了。

為了應對新的局面,魯肅提出以弔唁為名前往荊州一探虛實,他認為:如果劉備與劉表二子能夠同心協力,我們就應該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則應另作打算。如果不抓緊時間,就讓曹操搶先了。

劉表之死讓荊州集團出現了動盪,只要能夠確認這一點,就是孫權圖謀荊州的一個機會。而如果荊州並沒有如傳聞一般因繼承人問題發生內亂的話,那就繼續維持友好政策。

魯肅的最終目的是抗曹,早在當年榻上策提出的時候,他就將曹操視為最大的威脅。無論和荊州集團保持友好還是圖謀荊州,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對抗曹操。

因此在魯肅的規劃中,劉備是重中之重,畢竟他在荊州是個掌握一定兵權的實力派,也是多年來始終站在反曹第一線的人物。

當然,魯肅顯然還是更希望劉備能夠調和荊州內部的矛盾,因為他覺得即使荊州生出內亂,江東也沒有能力搶在曹操之前得手。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如今曹操已經整兵南下,荊州危如累卵,倘若劉琦劉琮兄弟相互火併,就會被曹操各個擊破,最終步了袁氏兄弟的後塵,到時候曹操以荊州為基地順江而下,江東上游門戶大開,將面臨極大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荊州穩定下來,雙方聯盟抗曹才是上策。魯肅這次出使荊州,就是一次為了徹底化解雙方多年仇恨的破冰之旅。

之前雙方雖然在江夏達成了默契,關係也有所緩和,但畢竟還沒有挑明,如今曹操的南征大軍已經動員出發,就不能再維持這種曖昧的態度了。

兩家結怨雖然已經快二十年了,但那是上一代的事了,如今孫堅和劉表都已經去世,而元兇黃祖也被斬首,雙方具備了化敵為友的基礎。

這是魯肅首次提出聯劉抗曹的思想,也是他根據時局變化制定的新策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謀而合,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

但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諸葛亮和魯肅都有孫劉聯盟的想法,那這一聯盟究竟是誰首先主導促成的呢?

按照蜀漢方面的資料,此事肯定是諸葛亮率先提出並主導的。

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三國志諸葛亮傳)

而按照東吳方面的資料,率先提出此事的卻是魯肅。

劉備欲南濟江,肅與相見,因傳權旨,為陳成敗。(三國志吳主傳)

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三國志魯肅傳)

二者到底哪個正確,而蜀書和吳書為什麼又會出現相互矛盾的記載呢?

關於這一點,裴松之認為聯盟的實際推動者就是魯肅,至於三國志中出現的矛盾之處,裴松之認為如果是吳蜀兩國各自國史中出現不同,那或許是因為著史者欲讚美本國君臣才如此為之。

但三國志畢竟出自陳壽一人之手,這樣就不太應該了。在我看來,裴松之的結論是沒有錯的,但是三國志中出現的矛盾卻另有緣由。

首先專美傳主是三國志的常見寫法,這個我們也提到很多次了,因此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傳記中出現一定差異,從而分別強調傳主的功績,這就很正常了。

也就是說,吳蜀雙方的資料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孫劉聯盟能夠實現,雖然是魯肅率先發起,並起到了主導作用,但是諸葛亮也有相應的貢獻。他後來的確面見了孫權,他的話也打動了孫權,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也就是說,雖然魯肅早就說服了孫權,但是諸葛亮那一番話也給孫權打了一劑強心針,若不是他,孫權可能也無法對劉備有個合理的定位。

蜀漢的史料只是強調了諸葛亮的功績,但並未否定魯肅,只是沒特意提起而已,因此二者並不矛盾。

總之,促成聯盟一事,魯肅當居首功,而諸葛亮次之,也有重大貢獻。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如今情況刻不容緩,孫劉聯盟成了關係兩大集團生死存亡的重要問題,孫權對此極為重視,他帶著文武臣僚親自西行至靠近江夏的柴桑,而魯肅則帶著重大使命前往荊州。

然而魯肅卻沒想到,曹操的動作這麼快,他剛到夏口,就聽到了曹操已經殺入南陽的訊息。

魯肅心急如焚,只好快馬加鞭地趕路。可是他剛進入南郡的時候,卻又聽到一個壞訊息,坐擁一州之地以及襄陽堅城的劉琮竟然不戰而降了。

好在情況還沒有到最壞的那一步,荊州並沒有被曹操打包收下,劉備帶著一部分力量撤了出來。

這是江東最後的機會了,此時能夠和劉備結盟的話,也算是有些收穫,否則將來就要獨自面對曹操的壓力了。

就這樣,在當陽長坂,魯肅遇到了劉備,開始了這次決定歷史走向的重大會面。

此時的劉備剛剛遭到曹操的重創,情況不容樂觀。如今事態緊急,魯肅在傳達了孫權的問候之後,便開門見山地問道:“如今劉豫州欲何去何從?”

本以為劉備新逢大敗,已經沒有多少籌碼了,沒想到他依然保持著高姿態,於是回答說:“蒼梧郡太守吳巨是我故交,打算去投奔他。”

這明顯不是劉備的真心話,諸葛亮在一年前就提出了以結好孫權為核心的隆中對,劉備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他這裡就是因為不想這麼快低頭才故意如此。

目前雙方都有意圖展開接觸,而劉備因形勢所逼則更加迫切,如果魯肅以此為籌碼,或許能在談判中佔到一點便宜。

然而魯肅畢竟是個眼光長遠的戰略家,在外部壓力如此巨大的時候,任何內耗都是承受不起的。此時結盟,貴在真誠,雙方必須戮力同心,而絕不能生出一點間隙。既然劉備不主動說,那就自己來說吧。

於是魯肅說道:“討虜將軍聰明仁惠,禮賢下士,江東英豪皆願歸附。如今他據有江東六郡,兵精糧足,可以成就大業。您為何不派個心腹之人到江東溝通,反而要去投奔那平庸至極且遠在天邊的吳巨呢?”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魯肅的話無懈可擊,吳巨遠在天涯海角,而且實力弱小,連強大得多的劉表集團尚且不能庇護他,何況是吳巨呢?

魯肅如此坦誠,這樣一來,劉備就無法再推辭了。

至於前往江東的使者,因為有諸葛瑾這層關係,諸葛亮自然成了首選。他此行帶著重要的使命,雖然攜手抗曹是雙方共同的訴求,但同樣是聯合抗曹,劉備更希望的是得到平等的盟友地位,而不是成為江東的附庸,這就要看諸葛亮的本事了。

諸葛亮跟著魯肅前往柴桑,見到了這位年輕的統治者。其實此時雙方已經就結盟抗曹一事達成了默契,接下來就是細節問題了。為了在談判中爭取主動,諸葛亮採取了先秦縱橫家的語言策略。

這種套路簡單來說就是著重強調局面的嚴重性,透過製造危機感從而達到抬高身價的目的。

諸葛亮說:“曹操先是平定北方,又攻破荊州,我主劉備雖天下英雄,卻因寡不敵眾而無用武之地。孫將軍若有決心抗曹,當儘早和他斷絕關係,否則何不早早稱臣?這樣猶豫不決,恐怕要大禍臨頭。”

然而孫權經過數年的歷練,已經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他可不是一般的年輕人,因此不會這麼輕易就被諸葛亮調動了情緒。

於是他做了一個靈魂拷問:“曹操如此強大,那劉備為何不投降呢?”

諸葛亮早就料到孫權會這麼問,他已經準備好了第二步說辭,他表示劉備是漢室宗親,又是天下聞名的英雄,無論實力有多懸殊,也要和曹操對抗到底。

這裡諸葛亮強調了劉備的名望,作為多年來抗曹的招牌,這就是他的一大價值,雖然實力居於弱勢,但聲望卻超過孫權。同時他也是在讓孫權明確表態。

孫權正色回答道:“我自然不能把江東之地和十萬精兵拱手送給曹操,不過劉豫州剛遭敗績,還能擔得起抗曹重任嗎?”

這裡孫權絲毫不落下風,首先確認了結盟抗曹一事,展現出誠意,但是同時也體現出孫權的針鋒相對。既然諸葛亮強調名望,那我就強調實力。我有江東六郡,十萬精兵,你劉玄德又有什麼可以和我平起平坐呢?

孫權已經亮出了肌肉,諸葛亮自然不能落後,他說:“我軍雖敗,但收攏散卒再加上關羽水軍還有一萬精兵,而且劉琦的江夏駐軍也有萬人。如今曹操到了強弩之末,且北人不習水戰,如果孫將軍能派出數萬大軍和我主劉備齊心抗曹,必定大獲全勝,屆時就能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勢。”

諸葛亮在這裡又強調了自己的價值,你江東怕是沒有十萬大軍,最多也就幾萬人,而我也有兩萬人,並不差多少。而且曹操雖兵多卻也有種種劣勢,不是對付不了,但前提是得通力協作。而最終的鼎足三分,也明確了雙方的地位,並沒有主從之分。

這就是語言的藝術,雖然孫權確實有著年輕人少有的老練,但和諸葛亮相比還是略遜一籌。經過三輪交鋒,諸葛亮成功將本來處於弱勢的劉備拉到了和孫權完全平等的位置上。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的事,而孫權內心對此是否認同就不好說了。

至此,孫劉聯盟正式敲定。

不過雖說孫權從始至終都是要堅持抗曹的,但內部不同的聲音卻讓他不得不重視起來。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封來自曹操的信件讓此事變得更加棘手了。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就在孫權和諸葛亮的談話結束後不久,曹操的來信擺上了他的案頭,那信中的內容雖然乍一看一團和氣,但其中卻蘊含著殺機,透露著一股濃烈的恫嚇之意。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江表傳)

孫權倒是沒什麼,他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了。但當他把此信給群臣觀看時,他們就有點不淡定了,除了魯肅以外紛紛主張降曹。

這讓孫權非常頭疼,如今大敵當前,內部卻不是鐵板一塊,完全不能統一意見,如此怎能退敵呢?

此刻的江東集團由於內部出現分歧,陷入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孫權的身邊只有魯肅一個支持者,雖然他可以透過強硬手段把主降派壓服,但那樣並不利於團結。

那麼,江東內部為何會對孫權的抵抗政策,產生出這麼強烈的反對意見呢?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反對者是什麼成分。

按照孫權本傳的記載,只說參與朝議的人基本都反對抵抗,但沒說具體是誰。但事實上,投降派還是有主導者的,領頭的就是張昭,其次是秦松。

這一點孫權後來在跟周瑜以及呂蒙談話的時候曾經都特意提起過,可以相互印證。

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江表傳)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張昭我們比較瞭解,那麼秦松是誰呢?秦松也是孫策時代的元老了,當時孫策有個核心智囊團,除了張昭、張紘之外,就是秦松和陳端。

秦松和陳端這兩個人因為去世較早,所以事蹟不詳,名氣也不大,但他們的地位卻是實實在在的,雖然不如張昭,但是可以和張紘平起平坐的。

而這就引出一個江東政權中非常重要的群體——江北流寓士人集團,這個集團的領袖就是張昭。

在傳統觀點中,江東政權內部會根據出身籍貫被簡單分為淮泗集團和江東本土大族,但我認為這樣是不夠確切的。

張昭等人按照這一標準肯定是屬於淮泗集團的,但事實上他跟周瑜以及魯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政治觀點才會有這麼巨大的差異。

張昭是徐州彭城人,由於孫策在平定江東時期對江東本土名士大肆殺戮,因此在參謀後勤方面只能依仗張昭這樣的江北士人。

而孫策的四大智囊中,除了張昭是彭城人以外,張紘、秦松和陳端都是廣陵人,他們都是徐州人,這四個人就是江北流寓士人集團的核心人物,而張昭就是其精神領袖。

張昭的出身未必多麼顯赫,可能是出自於中小家族,但他精研儒學,主修左傳,這就是儒學世家的作派。

正因為如此,他早年間在徐州時期和陳琳、王朗等名士交情不淺,還被陶謙舉為孝廉,由此可見,在加入孫策麾下之前,張昭就已經是名動徐州的人物了。

而張紘和他也差不多,他精研儒家經典《京氏易》和《歐陽尚書》,也有很大的名氣,以至於孫策還去慕名拜訪過他。

由此可見,以張昭為代表的江北流寓士人集團就是一個儒家思想濃厚的團體,這成為他們一切政治觀點的基礎。

但是周瑜和魯肅就不同了,周瑜雖然是出自名門世家廬江周氏,但他卻像這個群體中的異類,史書上沒有他研習儒家經典的記錄,可見他學的都是實學。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這種人的特點是精於兵法,善於謀劃,敢於打破傳統觀念的枷鎖,沒有那麼多拘束。

張紘雖然也精於謀略,但他也只想到桓文之業,稱霸歸稱霸,天子還是要承認的,不可能有什麼成就帝業的想法。

而周瑜能攛掇叔叔周尚背叛代表漢室正統的劉繇,這種作派就和儒學士子格格不入。說句不好聽的,周瑜其實已經背叛了自己本來隸屬的階級了。

有相同氣質的人自然會相互吸引,周瑜為孫權招攬來的魯肅就是和他同樣的一類人。

而張昭向孫權舉薦的人才也是和他類似的人,其代表就是嚴畯,此人是張昭的同鄉,擅長詩、書、三禮等儒家經典,也是個明顯的江北流寓士人。

因此,在孫氏政權倚重的江北人中,逐漸產生了兩個群體,即以張昭為代表的江北流寓士人集團和以周瑜為代表的江北武人集團。

當然,這裡所說的武人並不是說這一團體裡的人全都是武將,而是表達和儒學士人相對的意思。他們的特點就是不受傳統儒家文化和道德觀的約束,行事作風更靈活。

隨著孫策選定張昭和周瑜作為兩名託孤大臣,他們二人所代表團體分裂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

這是孫策託孤時候留下的後遺症,他一方面讓張昭全心全意輔佐孫權,給了他極高的地位,一方面又讓周瑜掌握兵權來制衡他。這樣一來,兩個團體不出現裂痕是不可能的。

在孫策時期,張昭的地位極高,而他一生的巔峰就是在孫策與孫權權力交接的那段時間,因為當時孫權也只能仰仗他來坐穩大位。

後來在孫權繼位之初,張昭依舊保持了極高的地位,孫權每次領兵出征,都留張昭鎮守後方,總管幕府中大小諸事,儼然就是劉邦手下蕭何和曹操手下荀彧的角色。

而孫權因為張昭在他繼位時的大力支援,對其也非常尊重,以師禮相待。

然而雙方的蜜月期沒過多久就結束了,孫權由於和張昭政見不合,逐漸走上了對立面,在立場上站在了周瑜集團一邊。

雙方第一次產生矛盾的契機,就是建安七年(202年)的遣送人質事件。

在這次事件中,張昭和秦松猶豫不決,雖然沒有明說,但他們的意思肯定是贊同送人質的,但周瑜卻堅決反對,最終孫權站到了周瑜的一邊,這就是雙方的首次衝突。

不過當時曹操尚未平定河北,無暇南顧,因此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六年後,江東再次面臨曹操的威脅,雙方的矛盾也再次被擺上了檯面。

張昭為什麼反覆主張向曹操妥協呢?其實並不像孫權指責他的那樣,說張昭只顧妻兒老小,全是私心,這其實跟他所處的階級是有緊密關係的。

作為一個儒學士人,張昭顯然認同的還是大漢朝廷,而絕不是魯肅口中的那個“漢室不可復興”,這在張昭看來是不可理喻的。

正是因為如此,在魯肅剛加入江東政權的時候,張昭就覺得他的榻上策太過離經叛道,向孫權對他進行抨擊。

然而孫權是什麼人?他也是個崇尚實學的人,儒學他是懂的,但他讀書讀得靈活,對於那些條條框框視若無睹,因此他必然是站在魯肅一邊的,張昭自然越來越不受待見。

當初遣送人質事件中,張昭就是為了不願忤逆朝廷,才猶猶豫豫,這次面對曹軍來襲,他同樣抱著這個想法。

我們看看張昭主降的理由是什麼吧。

雖然史書中並沒說這段內容就是張昭的原話,但這可以確認是主降派的論調,因此肯定也代表了張昭的想法。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他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曹操是豺狼虎豹,但是他畢竟是大漢丞相,他的軍事行動有朝廷的詔命,我們和他對抗名不正言不順。

第二,保據江東依仗的是長江天險,如今曹操得到荊州,又兼併了劉表的水軍,長江天險已經不在了。

第三,兵力上敵眾我寡,不是曹操對手。

其實第二點和第三點並不那麼重要,當年孫策討平江東的時候,無論兵力和地形都遠不如劉繇,但一樣摧枯拉朽。如今江東和曹操的實力差距也未必有當初和劉繇差距那麼大,這不是主要理由,他顧忌的根本就是第一點。

張昭也不愚蠢,他知道曹操狼子野心,但他忌憚的是曹操大漢丞相這個身份,多年來所受的儒家教育讓他找不到理由和朝廷對抗,儘管是代表著曹操意志的朝廷。

他的階級決定了他的思想。這一點我們不該去責怪張昭,他並不是什麼貪生怕死只求榮華富貴的懦夫,這一切都是階級侷限性造成的。

更何況當初孫策臨終的時候也曾說過“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這是故主交代過的事,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投降朝廷,也不是不能接受啊,這樣一來,最後的心理負擔也沒有了。

對於張昭的心理,《江表傳》描述得非常準確,說張昭的想法是讓江東作為朝廷外藩,保境安民,至於鼎足三分,根本就不是他的志向。

張昭在立場上和孫權的不同,導致他在江東內部逐步失勢,最終的悲劇命運也就成了一個必然。

以上就是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產生的背景,有他們的存在,弄得孫權心煩意亂,他看魯肅一直不說話,心裡已經知道他的意思了,於是只好和他私下商議。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魯肅說:“主降那些人豎子不足與謀。我魯肅可以降曹,但您不行。我降曹一樣做官,以後說不定能做個太守刺史美滋滋。可您呢?所以您還是早做決斷吧,不要為庸人所誤。”

他的立場先不說對不對,但從談話技巧來看,魯肅就比張昭高出不少。想要成功勸說別人,就一定要站在對方利益的角度上進行闡述。魯肅這番話明顯比張昭的言論更能打動孫權。

可是目前支持者只有魯肅,還是顯得勢單力孤,於是魯肅提議儘快將周瑜召回來,他是和張昭地位不相上下的重量級人物,有他的支援,自然可以壓倒主降派。

很快,周瑜就趕了過來,他面對主降派慷慨激昂地說:“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割據江東,兵精糧足,正當為大漢剷除奸邪。現在北方的局勢不穩,馬超、韓遂是曹操後方之患。況且水戰本就不是中原人的長處。如今又值隆冬,曹軍水土不服,必然勝出疫病。我請求率領精兵數萬進駐夏口,必破曹操。”

周瑜的話更有分量,他將主降派的三個論點一一進行了駁斥。

首先將曹操定義為漢賊,那麼江東的抵抗行為就是為大漢除害,而不是對抗朝廷。

其次又說中原人不習水戰,而且水土不服,這就抹平了曹軍的上游優勢和兵力優勢。

這樣一來,主降派再也無話可說,孫權受到周瑜的激勵,像是被打了一劑強心針,他豪氣頓生,表態道:“曹賊早想篡漢,只不過忌憚二袁、呂布、劉表與我。如今群雄皆為其所滅,只剩下我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

說罷抽出佩劍砍斷面前的桌案道:“再有言降曹者,與此案同!”這下眾人再也不敢多說一句。

孫劉聯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魯肅和諸葛亮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於是會議宣告結束,方針大計就這樣被徹底敲定了下來。

當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為他分析曹操虛實。周瑜認為:曹操的中原兵馬有十五六萬,但遠道而來疲憊不堪;而劉表降軍有七八萬,忠誠度卻不可靠。這樣的敵人不足為懼,自己只要五萬精兵就可破敵。

孫權聞言大喜,見周瑜說得透徹,他也坦誠相待,表示說:“五萬人馬一時湊不齊,短期內只能給你三萬,但我會籌備糧草,萬一戰事不利,我也能做你的後援。”

隨後孫權做出了部署,以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統率三萬人馬,前往劉備處匯合共擊曹操。

就這樣,周瑜正式掛帥出征,決定歷史走向的赤壁大戰即將拉開序幕。

Tags:孫權魯肅張昭曹操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