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運動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由 詩詞世界 發表于 運動2021-12-10

簡介陶淵明的經歷讓我想到了網上熱傳的這樣一段話: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一定要學會這三次認命——1“第一次認命: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只是一個普通人

汝輩怎麼造句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誰祖上還沒有幾個名人呢?”

說這句話的是一位叫陶勇祥的90後有聲主播,靠講鬼故事月入百萬,登上過2019年“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開啟他的族譜,上面赫然印著“陶淵明”。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有網友覺得名人後代賺大錢很勵志呀!也有人表示:“你老祖宗不為五斗米折腰,你卻為了賺錢拋頭露面做主播,你這是坑祖宗啊!”

無論如何,人家也是憑本事吃飯,無可厚非。但是回溯歷史,陶淵明一生娶過兩個妻子,生過5個孩子,5個孩子都非懶即笨,在後世史籍裡,找不到任何關於他兒子的經歷記載。

這位偉大詩人的孩子最終“泯然眾人矣”。

誰說兒子就一定比父親厲害呢?陶淵明的經歷讓我想到了網上熱傳的這樣一段話:

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一定要學會這三次認命——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1

“第一次認命: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只是一個普通人。”

大約是公元393年,陶淵明29歲。

在潯陽郡柴桑縣有一個破舊小院,一串嬰兒的啼哭劃破夜空,屋旁的五顆大柳樹枝葉晃盪,彷彿是在歡迎新生命的到來。陶淵明往內屋狂奔,一個踉蹌。

“是兒子。”陶淵明的妻子的聲音微顫。

陶淵明亦是雙手顫抖著接過孩子,忍不住仰天大笑:“我有兒子啦!我有兒子啦!”

對於他來說,同齡人的娃都可以打醬油了,他29歲才迎來第一個孩子,真是一個遲到的驚喜。

這個孩子的到來徹底打消了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憂心。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儼,正躬嚴恪,以後你就叫儼吧”。

陶淵明看著懷裡寶貝小小的酷似自己的臉蛋兒,感覺心都要化了,心頭突然靈光一閃,“我要送他一件禮物”。

說罷,他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抱到孩子母親身邊,轉身進了隔壁破舊的小書房提筆就寫:

命子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賓,歷世重光。

御龍勤夏,豕韋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紛紛戰國,漠漠衰周。鳳隱於林,幽人在丘。逸虯繞雲,奔鯨駭流。天集有漢,眷予愍侯。

於赫愍侯,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書誓河山,啟土開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蹤。

渾渾長源,蔚蔚洪柯。群川載導,眾條載羅。時有語默,運因隆寙。在我中晉,業融長沙。

桓桓長沙,伊勳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肅矣我祖,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慍喜。

嗟餘寡陋,瞻望弗及。顧慚華鬢,負影隻立。

三千之罪,無後為急。我誠念哉,呱聞爾泣。

卜雲嘉日,佔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一口氣寫了足足10首。

大意是說:我親愛的寶貝啊,你看,我們的先祖都功勳卓越,你要好好記住,向他們學習啊!不能像我快30了還閒居家中,一事無成。

所以你必須得好好讀書,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啊!

一首寫給兒子的詩,暴露了他“遺世獨立”的人設下也有過一顆入世的紅心。

喜獲麟兒的同年,陶淵明終於第一次踏入官府。

其實他不只是簡單為了餬口,早期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挺嚮往當一個正直有為的官的。

只是沒過多久,他就丟出了一封辭職信:“外面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官場的繁文縟節太多,又總是烏煙瘴氣,還碰上個不靠譜的上司,件件事都令他頭大,於是他直接選擇了辭官躺平。

回到鄉里,日子又變得緊巴巴起來。孩子沒什麼好吃的,經常只能跟著吃點野菜喝點粥。

日漸長大的寶貝兒子似乎沒有遺傳他在文學方面的靈性,反而從小就養成了一副比父親還“與世無爭”的心性,對啥都一個無所謂的態度,

整天懶懶散散,寧願蹲在地上看三個時辰螞蟻搬家也不願意去書房翻一頁書。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看著熊孩子的背影,陶淵明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親兒子的暴擊。指望他“大濟蒼生”的夢想怕是要砸。無奈之下,他選擇了再生幾個孩子。

自古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天下父母人同此心,但是過度期望往往會迎來失望。

我們能做的是接納平凡,然後在一個合適的目標上全力去引導,而不是直接放棄。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2

“第二次認命:

未來,我的孩子大機率不如我”

公元405年秋,陶淵明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

一個傲慢的督郵讓陶淵明去見他,陶淵明無法忍受,喊出了那句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很快就又離開了只當了80多天的縣令。

家鄉的風景倒是很美,只是賦閒在家的日子過得很清苦。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天時不利,風雨不調,水澇欠收,農民賦稅沉重,種田又技術不行,“草盛豆苗稀”的日子著實窘迫。

第一任妻子病逝以後,他又再娶了一位,

到現在

家裡已經有了5個娃,日子全靠強大悠然的心態撐著。

有一天,他帶著兒子荷鋤而歸,突然興起想考察下幾個兒子的學習狀況。二兒子份(小名啊宣)一聽到要問功課,直接扔下鋤頭捂起耳朵就逃。

大兒子儼(小名阿舒)都16歲了,回來時就沒見他蹤影,找了幾圈才發現他躲在一顆大樹下口裡叼著根茅草根在睡覺。面對這條名副其實的“大懶蟲”,陶淵明感覺到一股怒火壓不住地往頭頂竄。

雙胞胎阿雍和阿端都十三歲了,問他們家裡一共有幾個人都還數不清楚。

陶淵明一頭冷汗。

“阿通呢?”

“正在樹下打板慄呢。”

看看老么,圓乎乎倒是可愛,可是一天到晚只曉得到處打板慄找梨子吃,也絲毫沒有遺傳自己好讀書的基因。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真是一窩熊孩子!

想想自已經兩鬢斑白,面板鬆弛。咋就沒有一個孩子有點出息呢?陶淵明苦笑著搖了搖頭,走到桌前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又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責子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短短7句詩把5個孩子罵了一個遍,字裡行間滿是一個老父親的無奈與自我調侃。

陶淵明不是一般人。5個孩子都讓他“願爾成才”的希望落空,他也想得開。

天天唸叨“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甘心做個農民,也不怪自己的兒子不求上進了,全都不如自己了。於是他選擇了端起一杯酒,且飲且寬心。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叫做:你能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自己嗎?

這是一個讓為人父母的人看了萬分扎心的話題。

蜜芽CEO劉楠對於這一話題的見解很到位:

我可以接受孩子的學歷不如自己,但是不能接受孩子的學習經歷不如自己。

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怎麼快樂怎麼來,必須是要給孩子好的環境去激發孩子長板,從而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更好地成長。

只有快樂沒有教育,孩子怎麼能成長好呢?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3

“第三次認命:

孩子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大約在421年,久臥病榻,已經五十多歲的陶淵明感覺自己沉痾難愈了,心中不免蒙上一層愁雲。

儘管對於他自己來說,早已看淡榮辱和生死,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們又忍不住感慨萬千。

於是抱著寫遺言的態度,他強撐著病體為孩子們寫下了《與子儼等書》。

起筆就寫: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又談到自己的經歷是

“少而窮苦,每以家敝,東西遊走。”

對於自己沒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心裡是有愧疚的。但是對於這種人生選擇,他並不後悔。

“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

兒子們長期跟著他過苦日子,做粗重的活,沒讀什麼書,也不是一個母親所生。對於這一現狀,陶淵明提出了他的期望和要求。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兄弟同居,至於沒齒,” “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回想這一生,儘管生了5個孩子,可5個孩子都沒有按他預想的方向來發展。

陶淵明寫著寫著忽然想明白了:孩子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路要走。所以他只寄希望於孩子們能做一個人品格高尚的人,兄弟相親相愛,平安一生。

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藉助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卻並非作為我們的附屬品而來。

家長用自己畫的藍圖去衡定孩子的成長勢必會大失所望,或者會把孩子逼向另一個消極的方向。

唯有以尊重為前提的引導才能激發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陶淵明5個兒子非懶即笨!我終於明白,為人父母都要經歷這3次認命

為人父母一場,都不得不接受:“我的孩子不是個天才,只是一個普通人。”、“未來,我的孩子大機率不如我” “孩子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這三次認命。

但是認命不等於不作為,認命不等於破罐子破摔。認命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他獲得更好的成長!

陶淵明無疑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清高淡泊,他的安貧樂道都讓他成為了一個有著獨特精神魅力的文化人。

但從教育的層面來說,他太過於佛系,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度選擇了“何棄療”,這其實是失職的表現。

所謂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不斷地自我成長,並且拼盡全力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正如紀伯倫曾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這首詩裡寫道的那樣: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共勉!

關於陶淵明教育孩子的方式,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區分享。

Tags:孩子陶淵明認命兒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