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由 文化人生譚 發表于 人文2021-06-07

簡介”六祖說:“我聽說神秀大師教授弟子戒定慧法,不知道他是怎麼教授的

非無因有性怎麼解釋

題記:

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一、《壇經 · 頓漸品第八》經文(系列之一)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雲:“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

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

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

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

“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二、經義“人生君”試解

(本號前文談到,神秀派志誠到六祖處學法,六祖聽了志誠對神秀禪法的敘述後,送了志誠一偈,專誠聽偈後,說了以下的話。 )

志誠再拜說:“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沒有開悟。今聞您這麼一說,一下子就有所領悟。生死事大,弟子還想聽聽您對生死問題的高見。”

六祖說:“我聽說神秀大師教授弟子戒定慧法,不知道他是怎麼教授的?你說說看。”

志誠答道:“秀大師說:

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心名為定。此為

秀大師之佛法,不知您有什麼佛法?”

六祖說:“我若說有確定的方法教人,那就是騙你。“

我只是根據弟子們的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解除他們的心靈繫縛而已,

並估且名之曰‘三昧’。

“汝師所說戒定慧,實在不可思議;我所說的‘戒定慧’與之不同。”

志誠說:“戒定慧只有一種,怎會有兩種解釋呢?”

六祖說:“你師父的戒定慧適宜於接引大乘人,我所說的戒定慧適宜接引最上乘人。

“只因大乘人與最上乘人悟性不同,見有遲疾,所以就產生了不同的戒定慧。你慢慢聽我道來。

我的教法,不離自性,離自性說法,大多會‘著相’

(用外在事物繫縛心靈,使其不得解脫自在),著相會迷失自性。

實際上,天下萬法都從自性起用,不離自性的戒定慧才能真正助人解脫。

請聽吾偈。”

偈曰:

心無妄念就是自性戒;心無愚痴就是自性慧;任外境如何變化,心清淨不動,是為自性定。

面對紛擾世事,心不增不減,常淨不動,自性如金剛般堅固。

肉體及一切有相世事都虛幻不實,有生有滅,這就是世事實相,這就是三昧真理。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誠聞偈,謝恩畢復一偈。

偈曰:

人們執著的“我”其實皆為“五蘊”(

色、受、想、識、行;簡言之,色極物質世界,受即自己的心理感受,想即想象,識即眼耳鼻等感覺器管的感覺,行即行動,凡夫所謂“我”不出此五者

)。

五蘊都是因緣聚合體,沒有恆常自性,有生有滅,幻化不實。

“我”是幻化不實的“五蘊”聚合體,那“我”的究竟真實是什麼?

是自性“真如”,是本來面目,是寂然不動的原初之狀。世事變動不居,心不要隨著世事轉,而要回到那個寂然不動的“真如”之中。

六祖認可志誠的這一說法。

六祖又對志誠說:“你師父所說的戒定慧,針對的是根性較鈍之人,我所說的戒定慧針對的是根性較利之人。

若悟得自性,既不用立菩提涅槃,又不用立解脫知見,不執著於具體佛法,恰能深得一切佛法之精髓。

“悟得此意,就是成佛,就是菩提涅槃,就是解脫知見。

見性之人,立這些名亦得,不立亦得。

去來自由,無滯無礙。隨緣運作,隨語應答,接納俗我,從事俗務,而又超離俗我,超離俗務。

“識見自性,不離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心無牽掛,任運自在。

志誠拜謝再問:不立菩提涅槃、不立解脫知見,這究竟是何意?弟子還是不明白。

六祖曰:“

心之非、痴、亂都是認“五蘊”為恆常“自我”的結果,

而那個真實自性是無非、無痴、無亂的。

體悟到自性這一特點,並且念念不離自性,念念保持智慧觀照,於是就可做到身處紛擾世事而心不染著,自由自在,心無掛礙,通透圓融。

這還需要‘立’什麼嗎?

“自悟自性,頓悟頓修,無有次第,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還有什麼次第之說?”

志誠禮拜,願隨侍六祖,朝夕不懈。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三、啟示“人生君”試評

解脫需要“心不動”,幸福只在一念間

六祖禪法之核心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此學六祖禪法的重中之重在體悟“自性”。

六祖的“自性”究竟為何?

這個問題在禪宗歷史上爭訟不絕,見仁見智。

我們此處無意考證它的涵義,只關注“見自性”後的表現以及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見自性”後的世俗表現正是此段經文的核心所在:

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什麼意思?

譯做現代漢語,應該是:

心之非、痴、亂都是認“五蘊”為恆常“自我”的結果,

而那個真實自性是無非、無痴、無亂的。因此,

人要解脫煩惱、超越生死,就應該體認自性,按自性態度來生活

:那就是,

積極履行俗世責任,但又絕不染著、執著於任何事情,永遠保持心靈自由、無滯無礙。

說白了,就是世事變動不居,人生千變萬化,但解脫之道在於:心要有定力,心永遠不隨著世事喜樂轉。

一句話,解脫需要“心不動”。

《壇經》中的幸福智慧:心不動,心不駐(解《壇經》)

反之,心隨世事轉了,

情緒就會隨著世事變化、功名增減、財富多寡而喜怒憂戚,

幸福感也會隨之降減。

所以,

幸福只在一念間。

而這一念的關鍵就在“心不動”,就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為六祖告訴我們,對於有相世事來說,變動不居是它的永恆屬性,因此,功名利祿的變遷不應該引起我們太大的情緒波動,更不應該影響我們的幸福感覺。

Tags:自性戒定慧六祖志誠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