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精選】《壇經》: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由 素佛堂 發表于 人文2021-06-03

簡介——《壇經》世間人愚昧痴迷,只知道懺悔過去的錯誤,卻不知道用心去阻斷後來的過錯

不能常求得何必常求

《壇經》,佛教禪宗典籍,禪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稱《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由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的一部經典壇經,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

一、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壇經》

人的身體就像是一棵覺悟了的菩提樹,人心好比是一座明亮的鏡臺;時刻不忘撣拂擦拭,不讓身心沾染世俗的塵垢。

二、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壇經》

以前我誦讀《法華經》有三千遍,曹溪大師一句話也沒有講,還未明瞭出世的含義與宗旨,怎麼能夠停止累生累世執著的狂妄之心呢?

【精選】《壇經》: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三、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壇經》

世間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自性而存在,世間一切萬物都是由自性產生的。佛經上說:一切事物都因本心而產生,如果本心寂滅了,世間的一切事物也就消失了。

四、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壇經》

凝神屏息,內觀自省,想求得清淨的境界,這是一種病態的行為,而不是真正的禪。長時間地打坐,身體受到拘束,這對於領悟佛法有什麼益處呢?

【精選】《壇經》: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五、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壇經》

以往的心念不再起來,即是心,以後的心念不再寂滅,即為佛。不離一切相,就是心,脫離世俗的一切相即是佛。

六、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壇經》

活著的時候,常坐著不躺臥,死了之後,就躺在那兒,不能坐了。這個身體就是一具臭皮囊,怎麼要在這外在的軀體上下功夫呢?

【精選】《壇經》: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七、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壇經》

心性若是平等無差別,又何必執著於戒律?心念和行為如果清淨無染,又何必一定要去參禪?知道感恩就應該知道孝養父母,深明義理則知道上下用心來體恤。謙讓使得尊卑得以和睦相處,忍讓則使眾念趨於平息。

八、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壇經》

眾道友,一個人的心性寬容大量,那麼就可以包下世間萬物。以這種心態來看待物,世間永珍便會清楚地顯現出來,能夠認識所有事物的自相。一切事物的自相都有相同的本性,即是人的本性對其的顯示,這便是一切事物的自相。

【精選】《壇經》: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九、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壇經》

三乘只是權巧的方便法,是為了以往迷失的世人而設定的。一乘才是實實在在的,是為了現今世人的修行而開顯的實相。目的是教眾人去假歸真,歸於實相;歸入實相之後,不必執著於實。

十、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壇經》

世間人愚昧痴迷,只知道懺悔過去的錯誤,卻不知道用心去阻斷後來的過錯。如果不知道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悔改,使得以前的過錯沒有消除,繼續存在,使得一些過錯又重新產生。前罪既沒有消除,後來又犯,這怎麼能叫懺悔呢?

Tags:壇經一切世間相即前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