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佛教唯識論是什麼?為什麼佛教的七識和十二因緣是一回事?

由 涵虛朗鑑 發表于 人文2021-06-03

簡介神秘的“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以及“十二因緣”的流轉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分析為八個識,這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

七識住有那幾個天

心理學無法深入的秘境: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現代心理學近一個世紀才發展起來,尤其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最為知名。而在時間上,佛教唯識論卻較精神分析學早了大約1500年。 一個是以科學觀察為武器,一個靠禪定靜慮為武器來探索心靈。我們比較可以發現他們的異同之處。

唯識論最早是由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開始發揚,西天取經歸來的唐玄奘,就是唯識宗的代表。

神秘的“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以及“十二因緣”的流轉

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分析為八個識,這八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中的前六識,系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六識中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代表別種識發生作用。而第六意識,則是由前五識所引,助它們發生作用的。譬如眼之見色,只能了知是色,至於這色是黑是白,則有賴意識的分別計度。耳之聽音,只能了知是音,音之含意也賴於意識的分別計度。所以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此外,意識尚能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沆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即研究到此前六識為止。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尚有七、八二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第七末那識,譯為意,但因恐與意識相混,故保留末那的譯音。末那識的作用,是執定阿賴耶識中的見分為我,而恆審思量之,所以它的特點,是‘執我’和‘思量’,因為執我,所以與我痴(因無明故,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我見(執五蘊假合的我為真我),我慢(因我見而有倨傲自高的心理),我愛(於所執我而生之貪愛)這四煩惱常相應不離。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這一個念頭,所以就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八識中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也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此識中含有生滅,及不生不滅二義;不生不滅者,是覺,是真如,是本性;生滅者是不覺,是妄心。

梵語阿賴耶,意為無沒,我國譯為藏識。稱無沒者,是因它歷劫生死流轉,永遠不滅壞;譯為藏識者,因它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它是一切業力--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心理學無法深入的秘境: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一切眾生,每有起心動念,或發為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結果受報之前,都寄藏在此識中薰習,所以有能藏義。前七識的心心所法,算是能薰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的所薰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執定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在八識生起的順序上說,此識最先生起。為諸識之首;但若由末歸本而言,則排居第八。此識為識之總體,亦為一切善惡業力之所寄託,故眾生死亡後,前七識俱滅,惟有此識受善惡業力之所牽引,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報。眾生死亡前七識雖滅,但它們的功能仍存在於第八識中,所以受生之後,依然又起惑造業,使業種繼續積存,因此阿賴耶識也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轉,永無出頭的一天了。

阿賴耶識如何生死流轉呢?這要從佛法上的十二緣起觀說起。

十二緣起的生命觀 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三世相續的真相。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之惑,行是過去之業,由識至受五支是現在苦果;愛,取二支是現在之惑,有是現在之業,生和老死是未來的苦果。這樣由惑造業,由業受苦,由苦而復惑,因惑復造業,復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惡性迴圈。但在這迴圈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的阿賴耶識。

生命的來源,由於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託於識中,此識復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迴升沉。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生命自六道而來,復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識,受著業力的牽引,在這六類眾生的生命之流裡,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緣會合,生入人道,那就成了五蘊和合的我。

心理學無法深入的秘境: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其實,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三界六道,以人為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活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為物件。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識入胎,與父精母卯結合而成生命。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昧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有了苦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於人,動物皆然。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有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然而過份擴張自己,就難免不影響別人。少數人快樂,多數人難免痛苦,痛苦的人為了求得快樂,又不兔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然,人群中也有捨己為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起心動意,皆是業種。這業種印入藏識--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善者超升,惡者沉淪,一切皆自己造作,沒有什麼上帝和神祇支配。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三因的愛、取、有,三支。

未來之果呢?則由現在之業因,再去受生,再去受報,再作業,再老死,依然在生命之流裡,延續無盡。

Tags:阿賴耶識生命業力十二那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