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包衣是什麼意思,包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包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由 王玄陵 發表于 人文2021-06-01

簡介所以說“物以稀為貴”,根據滿清的漢人包衣檔案來看,清朝入關以前,列冊為包衣的只有813人

包衣是什麼意思

讀 [美]史景遷《曹寅與康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札記(1)

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肯定聽過“

包衣

”這個詞,《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祖上就是世代包衣。很多人會覺得,包衣就是卑賤的奴才,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他們在清朝(尤其是乾隆以前)地位是非常尊貴而且不可或缺的,之所以他尊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物以稀為貴”。

究其原因,是因為包衣制度是滿清歷史上的老黃曆,它是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產物,在這個特殊時期過後,包衣制度就不復存在了。換句話說,在滿人歷史的某一刻起,就沒有新的包衣出現了。

這個特殊時刻,大概就是1621年前後,那麼這個時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這一年是天命六年,在此之前的幾年裡,努爾哈赤攻破了大明朝的邊關重鎮撫順,又取得了”

薩爾滸之戰

“這樣重大的勝利,接著攻陷了瀋陽,努爾哈赤把野心放到了整個大明疆土。

清朝包衣制度:知道了他的歷史,才知道包衣身份有多尊貴

可是,單憑滿人的幾十萬軍民,想要吞掉碩大的明朝無異於痴人說夢,再加上撫順、薩爾滸、瀋陽等戰役俘虜了大量漢人軍民,像李永芳這樣的老朋友也是不戰而降,自然不能再把他們統統當成是奴隸,所以努爾哈赤就開始調整對待漢人的政策。

在1621年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滿人在對外作戰當中,偶爾的總會捉到一些外族俘虜,這些俘虜就包括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處理這些人的方法,當時就是把他們賜給滿人貴族當做包衣,

所謂的”包衣“,其實就是滿族話”家裡的人“的音譯。

所以,

包衣的本質,其實就是隸屬於個人的奴隸

,這些人一日為奴,終身為奴,而且世世代代都是奴隸,他們的主子可以隨意的處置他們。

那個時候的包衣,大多是被安排來做苦力,或者是從事一些農耕的工作。後來努爾哈赤建立了”牛錄“制度,就是後來”八旗制度“的雛形,所有在籍的符合條件的滿族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但是包衣除外。因為奴隸就是奴隸,奴隸是沒有資格當兵打仗的。

清朝包衣制度:知道了他的歷史,才知道包衣身份有多尊貴

這種情況直到1621年之後才逐漸有了變化,前面說過像李永芳、佟養性這樣的漢人大臣投降了滿人,努爾哈赤為了籠絡住這些人,自然要擺出一副滿漢一體的樣子。所以,努爾哈赤仿照滿人八旗的例子,將漢人編成參領佐領來管理,並且允許他們和滿八旗一樣參加戰爭(後來皇太極又建立了漢八旗)。

而對於漢人包衣,也漸漸地不再稱”包衣“,而是跟滿人一樣稱“奴才”,但是包衣畢竟是有歸屬個私人奴隸,所以不能和後來投降的漢軍編在一起。所以, 在名義上包衣參領、佐領隸屬於皇帝或滿八旗的旗主王爺管理,因此後來的包衣又被成為“XX旗包衣”,實際上他們是滿八旗的編外人員(家裡人),跟後來的漢八旗是區分開的。

這樣一來,產生了一個最主要的變化,那就是

包衣奴才可以跟滿人一樣參加戰鬥,也就是可以立功、受賞、封爵,這是包衣可以改變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而從此以後,漢人的俘虜就再也沒有成為包衣的人了,也就是統統歸公家而不是“私家”。

所以說“物以稀為貴”,根據滿清的漢人包衣檔案來看,

清朝入關以前,列冊為包衣的只有813人。

而這八百多個家庭,在滿清入關之後,受到了十分的尊崇。

清朝包衣制度:知道了他的歷史,才知道包衣身份有多尊貴

清朝開國的一百年間,擔任知州、知縣的包衣超過

75

人,官拜知府的

24

人,布政使

2

名,按察使

4

人,御史大夫

2

人,

甚至還有一名叫吳興祚的正紅旗包衣官拜總督。

而其餘的包衣,也大都在內閣、翰林院、太醫院、通政使司、內務府等各部任職。

尤其是到了康熙朝時期,鑑於明朝亡國政治之失,康熙為了打壓太監的權力,把本來由太監掌管的內務府交給了上三旗的包衣奴才,所以

從康熙朝開始內務府的底層官吏和屬員都由包衣奴才的後裔來擔任

,因為包衣奴才是滿清在關外時候的“家裡人”,是可以信任的,所以他們充當起了部分原來屬於太監的職能。

不僅如此,因為清制皇帝掌管上三旗,所以,康熙把上三旗的包衣奴才視作心腹,他曾把包衣奴才派往各省擔任

織造

一職,除了為皇家督造絲織品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肩負著為皇家小金庫——內務府徵收稅銀的職責,而且還充當了皇帝在全國各地的耳目,監督全國各地的前明士人以及各級官吏,比如曹寅、李煦等。

所以,此時的包衣早已經是今非昔比,成為了滿清的貴人階層。

Tags:包衣滿人奴才漢人八旗